辽宁省外语专业学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接受与传播能力研究
2023-05-30刘玉飞吴萃崔校铭邹一冰单羽淼
刘玉飞 吴萃 崔校铭 邹一冰 单羽淼
[摘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自出版以来,在海内外皆广受好评。该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时代背景下,本课题在外语人才培育的文化接受与传播领域,向提高辽宁省外语专业学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接受与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有效途径等难题发起挑战。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政策;辽宁省外语专业学生;5W分析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辽宁省的传播情况
目前,辽宁省高校全面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理念精神,聚焦立德树人,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围绕省教学主管部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积极落实,且已有实效。其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贯彻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采取的措施,也是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重要举措。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辽宁省许多高校都在课程思政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东北大学的育心铸才工程,大连理工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学的“三进工程”和“课程思政”教师工程,以及沈阳工程学院的思政教师引领人才等,都为我们展示了三进在课程思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概括来说分为几个主要手段:(一)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三进政策,开展相关课程思政工程,注重培育人才,尤其是培养较高的思政意识。(二)注重联系实际,在后疫情时代,把思政课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把思政教育范围从课堂扩展到社会,积极改进教育方式,运用疫情时期的特殊材料,传播学生的课程思政思想,发挥民族自信,彰显时代精神。(三)辽宁高校领导加强相关课程思政指示要求,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方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持续加强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学科优势,通过思政老师的引领带动其他专业课老师一起,潜移默化改变同学们的思政水平。
二、辽宁省外语专业学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接受与理解情况
为了解辽宁省外语专业学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接受与理解情况,获得学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传播意愿,笔者于2022年3月对多所辽宁省高校的语言类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37份,有效回收114份,有效回收率83.2%,得到结果如下:
年级分布:在考虑到大一同学刚刚步入校园,思政方面课程较少,本次所选的受调查人员多为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其中以在大学校园内生活时间较长的大三,大四学生为主。
专业分布:本次调研涉及日语,法语,德语为主等多个语言类专業,选择较为广泛,为本次调研结果增添更多可信度。
了解情况:绝大多数辽宁省外语专业学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传播意愿:超九成同学有较高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传播意愿。
表1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身学校开展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活动满意度较高,对相关活动开展频率也较为满意,但除少数学生外,近六成学生认为自己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理解深度较为一般,需要继续努力,加深理解与感悟。
了解渠道:近五成的学生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渠道为学校的相关宣传活动,除此项外,bilibili和抖音等网络新媒体为学生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内容的主要频道。
传播看法:超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认为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担当时代所赋予的大任,将传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而其余同学也大多表示需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理解,且愿与他人交流。
三、高校如何具体开展“三进”工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全国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任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实施的重要一环,是各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高校“三进”工作的主要路径及各自成果总结如下。
(一)系统进教材
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基础。十九大召开之后,中宣部和教育部修订充实了高校部分重点教材并陆续投入使用。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许多内容已经全面进入到中国高校思政教材体系之中,但仍要注意将理论转换为教材的准确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二)生动进课堂
进课堂是“三进”的核心,是扎实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内容“进头脑”的重要环节。
要确保“三进”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重视第一课堂。教师要做到认真进行备课,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丰富内涵融入到教案、讲义中。在优化课堂内容上,教师更要切实做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同时,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调动课堂学生学习探究的主观积极性,用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引导学生接受并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内容。
第一课堂之外,第二课堂也同样关键。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三进”工作的实效。如组织开展校园红色观影节,举办校园艺术节,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交流研讨会等。帮助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体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内容。
(三)扎实进头脑
首先,要积极举办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一定要积极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想要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除了教师的教导外,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在各教学环节中也要充分重视调动全体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外语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接受度和传播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变化中抓住机遇,改革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而外语专业学生作为中外融通的桥梁国际性传播的生力军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下的历史背景把握思政基础知识有利于外语专业学生深入学习读懂核心要义。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提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能力,核心是要将根植于中国人血脉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融会贯通形成融通中外的新表达方式。新闻传播学知识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将外语专业要求的能力与其复合并且充分吸收借鉴中外的优秀思想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做到融会贯通的新表达方式,形成立足事实的对外话语体系。
而外語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外语能力为基础,拓展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复合外交文化、地理文史知识。外语专业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讲“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提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传播力度,则需要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转化为外语讲述和传播,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升语言文字功底去实现“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做到准确无误,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五、以5W模式为视角分析辽宁省外语专业学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接受与传播能力
(一)Who——辽宁省外语专业大学生
在“一带一路”政策引领下,日前,辽宁省已经有21所高校完成了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地理条件上辽宁省紧邻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加上政府、高校长期聚焦欧美语言,因而高校在语种设置上,开设通用语种——英语的专业居多,非通用语种大多集中在日语和俄语。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所有高校的外语相关专业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兼具“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二)Says what——《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关键词输出
在知网平台分别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传播”为主题进行全文检索,筛选以传播为导向的研究挑选出268条相关研究(检索时间截止到2022年10月1日)。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新时代”“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话语权”“中国梦”等词点击率较为频繁,十九大以来“美丽中国”“工匠精神”“共建共治共享”等新词热度也在持续攀升[1]。
(三)In which channel——新时期接受与传播信息渠道
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自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下中外年轻受众阅读时政、关心国家大事的媒介。互联网是有效的接受信息途径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除此之外,“三进”政策的深化,高校对于时政的把握与重视也是大学生获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重要途径。辽宁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外语专业增加思政课程以便于培养本省外语专业学生高度的政治觉悟,这也为外语专业学生正确、积极传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持。
(四)To whom——传播对象研究
辽宁省地处(陆地)118°50E~125°47E,38°43N~43°29N,辐射范围大致包括我国全境、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一些欧美国家。在海外受众上,更新传播现状。媒体和受众要有较好的了解和互动,除了用央视、微信、微博、脸书和推特等媒体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和报道世界外,通过不间断呈现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的积极评述来加强碎片化传播[2]。针对国内传播方面,外语专业学生通过翻译著作、发表论文、党史宣讲等方式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核心精神积极传扬。
(五)With what effect———《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接受与传播取得成效
近来,《治国理政》热度持续升高,党内与社会对此探讨热潮经久不衰。高校方面,与此有关的思政内容数量与质量再创新高。以外语专业学生为主体,分析研究其对《治国理政》接受与传播能力,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在“三进”政策的背景下,为更好讲述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奇迹要求做出巨大贡献。
六.结语
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推进以来,关注立德树人,从课程建设入手,从点到面,近一步推进课程向“思政课程”转变,齐心协力,破解难关,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格局。
作为外语专业学生,除学习专业知识以外,对新时代思政的理解与掌握也是外语人才的重要考核标准。辽宁省高校现多开设思政课程,讲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的梦中国梦的翻译与理解课程。在第一课堂之外,高校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对学生思政的培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政平台。二十大召开以来,思政热潮再创新高,外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深入学习思政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起来,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翁鎏圻,梁正宇,王敏君.基于目的论的十九大热词英译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
[2]包琳,朱淼.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电子制作,2013(05)
作者简介:
刘玉飞(2002.11-),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吴萃(2001.3-),女,汉族,贵州毕节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崔校铭(2002.6-),男,满族,辽宁抚顺人,本科,研究方向:软件工程技术;
邹一冰(2002.4-),女,汉族,辽宁丹东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单羽淼(2002.6-),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