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考

2023-05-30孟子淳周宁王玉玲

秦智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

孟子淳 周宁 王玉玲

[摘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两个关键向度,一是立足学习主体开展课程思政,二是聚焦主题目标实施课程思政。本文在调研新疆三所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主体需求的基础上,立足新疆,以学生为中心,提出统一与学生共识,积极培铸课程思政重要性的实践路径;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搭建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平台;正本清源授课内容,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求与课程思政实践逻辑上达成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思政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的重要指示,为高等教育专业培育开创了新局面,为高校专业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实践上的根本遵循。

立足学生的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以外语专业课程思政①、边疆民族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一體化的“立德树人”教育,又相对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笔者有幸参加了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新疆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学习主体需求现状研究”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聚焦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就如何提高和解决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主体需求问题给出建议和方案。

一、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应有之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专业课教学的教学创新、培育方向和目标。这对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特别是深化新疆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识必将起到更为深入、更为持久、更为牢固和更为有效的价值回报。

关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目前学界研究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功能、导向和培育目标上却具有高度趋同性。综合研究成果,课程思政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内在育人的价值素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进而产生并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在“立德树人”教育上,达到异曲同工之妙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路径。就其育人的可视化空间及其方位而言,课程思政,就是要在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相关专业课课程中,发掘与“立德树人”教育相关的并可以实现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新视域、新认知、新模式。

课程思政的目的或出发点,就是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其主要形式是发掘并将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理、价值理念、价值导向以及精神素养等融入到各课程中去,或从各课程知识中逆向发掘,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情怀、行为举止等产生效应。课程思政通过显隐结合的方法,以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及其他课程为载体,用更加独特的方式和专业课程素养,在思政育人的传授过程中,与学生达成认知上的共鸣、共识。用这种方式培铸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最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问题。因此,课程思政的本质还是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和核心,也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为民教育。

众所周知,外语专业是以语言学习为抓手的人文专业教育。单就语言学习而言,其最终学习和培育的目的是学习语言中蕴含和具有孕育功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以中华文化为例,她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层持久的精神基因,今后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软实力、最强后盾、最强引擎。外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语言媒介,对多样化的世界文化给予接触和了解,从更高层次理解和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基本规律。以此解析文化背后的溯源,从而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掘发挥以文化人的价值诉求,提供必要的历史启鉴。所以,在外语教育中开展母语思想政治文化的延伸和传授,使受体学生在接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好的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实现在比较教学中守正创新,加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越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文化价值选判,为民族和国家培养更为优秀和更高层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程度上说,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也更应该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外语专业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使命重大

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言,因其特殊战略性,再加上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以及当前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缺陷,且又不时受到外部势力干涉,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倍显重要和紧迫。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及其“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学界虽已取得了一些既定成果。但是多以“外语”课程思政为主。如:王雪梅,霍炜(2021)[2],对三年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带来的启示。但立足新疆外语专业实际,本着繁荣课程思政的初心探讨、思考和研究,尤其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教研成果并没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论述,彰显了新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方向明确且使命重大。从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到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4],再到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5]。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旗帜鲜明,掷地有声,无疑为新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发挥“思政育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践上的根本遵循。

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具备外语专业教学的一般性特征。就外语课程思政来说,除了常规的“育人目标”、“中国元素”角度,还要从“国际化”的维度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这也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属性所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更需要业务能力强、思想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好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但同时,在培养有素质外语人才的过程中,由于学习外语的核心要素是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自然程度不一的包含着其内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方面的系列问题。为此,外语课程更有责任帮助学生正本清源,克服在多样化价值研判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和底线。

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同样具有新疆地域上的特殊性和独特性。通过对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中主体需求的研究,我们应该可以更富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国式外语人才,充分理解领会中国的政治文化、文化制度、风俗文化等,从而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因此,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聚焦点更应是,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内容及其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树立爱国爱疆情怀的目的,培养饱含爱国情感、爱疆热情,有着社会责任感的,能够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的外语人才。

现实实践中,如何立足新疆,在外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和“立德树人”上,实现传统“大思政”育人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统一,外语专业教学的一般性和新疆外语专业教学的特殊性的统一,是新疆外语专业教学的关键所在,重点所在,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和对新疆发展的重要嘱托的契合所在。

三、新疆外语专业学生主体对课程思政认知现状概略分析

(一)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认识上的不统一具有普遍性。立足学生主体来看,同龄段的学生个体层面多样性明显,在性别、民族、性格、情趣、家庭、生源地、成长经历、专业、政治面貌、就读年级等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致使个体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上的不同是正常的。但从整体性上分析,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都应该是相对的,同龄段的学生个体,他们的思想认知的共性趋向和显性特征也是可以预知的,是相对集中的。这为我们理性看待学生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为社会包容这种差异,学校和教师因差异而提供因材施教的有效实施,同样提供了参照和依据。

另外,就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而言,致使学生在认知上出现不足也是多种原因促成的。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毕竟对于“大思政”视域下的课程思政,从社会到学校,再到教师和学生个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之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上,也没有扎实有效的开展,中间断了层,落了课,结果出现了短板弱项。另一方面是现实原因。伴随着互联网知识信息大爆炸,再加上网络意识形态冲击扭曲,致使社会思潮多样化现实不断影响到教育,渗透到校园,冲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培铸。出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和对社会现实相对远离,致使他们对意识形态认知上相对肤浅和重视程度不足,也是正常的。当然,现实社会发展身处多期叠加的转折阶段,社会发展快速嬗变与学校教育相对滞后,两者之间脱节或不一致,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两张皮”的尴尬境地,从而降低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说服力和有效性。

对外语专业大学生而言,他们在知识学习上海量接触外来文化之时,恰逢是他们构建三观的关键成长期。他们对西方文化知识背后,良莠不齐的文化价值,又相对缺乏成熟的研判,进而受到文化的多向影响本无可厚非。但专业培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决定了他们受到负面影响的概率和程度,自然会比非外专业的学生居高偏重。因此,这为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现实中扎实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翔实的依据。

(二)对接受思政教育效果存有差异

衡量效果标准的不同或存有差异自然会影响到最后对教育效果的评判结论,但同时也打开了开辟工作新局面的大门。当然,如果是在相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给出的既定评价,其结论也是具有参考性的。一般而论,在学习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之后,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会有较明显变化,包括在认知内容的方法论上有矫正和改变,在专业认知上会认知深度深化,在家国情怀方面也会有更真情的感受,等等。

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励志要好好学习,占总次数的33.5%,占总人数的81.8%;认为通过学习后更加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占总次数的32.1%,占总人数的78.6%;认为深化了对本专业的认知,增强了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占总次数的31.9%,占总人数的78.0%。具体来说,其中影响效果评价的因素又可能或应该是什么呢?就思政育人来说,立足整个外语专业人才培育和专业课教学,上述的调研结果无疑给我们后续改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努力方向和改进的目标。

(三)对专业课教师教学认可度不高

學生对专业课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施教疑虑或认可度的不同,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是针对教师授课而言的,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授形式相对单一。多数教师在课程思政内容教授时依然采用相对单一的传授方式。且更多的是观点说教或附带性表述。这种方式往往一带而过,相对表象化,难以引起重视和引发深思、关注,致使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并不能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和目的。

2.传授内容相对较为枯燥,不够新颖和深刻。例如,在如何看待专业课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挖掘的思政内容上,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的思政内容是新颖,紧跟时代热点的,占总次数的31.2%,占总人数的64.5%;学生认为思政内容贴合课程,是课程的一部分,占总次数的22.6%,占总人数的46.7%;认为思政内容一般,占总次数的19.8%,占总人数的41.0%。显然在“内容为王”的现实教学中,如何科学有序的发掘课程思政,有效转化为价值认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方法教上。以上两点能否改进自然成为学生对教师的期盼所在。

四、对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建议

无论开发哪一方面知识内容的课程思政,其实与我们一般的课程教学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中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因素也是多样多渠道的。就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来说,以学生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导向,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积极尝试:

(一)统一与学生共识,积极培铸课程思政重要性的实践路径

没有共识这一前提,什么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实践都难以有效开展起来。因为学生在教学中身处相对被动地位,与学生一并构建思政育人的大共识,现实中往往被轻视和忽视。从学校层面看,这里对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教育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的共识,不是停留于口头上的陈述,也不是初级版相对抽象的头脑反映,而是实实在在内化于教者和受教者之心,外现于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实际行动上的。针对虚假认识和肤浅认识,特别倡导,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纳入专业课课程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对教师个人及二级学院的党政考核中。

现在看来,在具体实践中,体现这一共识的视域或视野普遍具有相对局限性,为此建议:

1.持续培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让优秀的专业课程思政充分显现出来,成为专业课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闪亮的星星;

2.积极搭建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全校“大思政课”教学渠道,实现专业课程思政与“大思政”教育之间在内容、理念、目标、环境、平台、路径等各维度层面上的高度契合,发挥“大思政”对课程思政基础后盾保障,激活专业课程思政不断发力的内生动力;

3.打通专业课程思政课堂内与校内外课堂之间的屏障,为专业课程思政更好的整合校内资源和筹集社会资源创造条件和机遇;

4.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和发挥云课堂,开拓专业课程思政认知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搭建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平台

教育总是说教无定法,但是有效的方式方法总能实现教育教学事半功倍之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和培养人才,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而搭建彰显学生个性和发挥学生优势的教育教学平台,本身也是教师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让学生主体参与,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和整体性,确保教学有序推进,有效而为。一般而言,首先要激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专业课教师最高的要求、最好评价依据,同时也是最大的考验。因为教师教学理念是否科学,教学原则是否灵活,教学手段是否先进,问题设计是否新颖,内容教学是否严谨,教学过程是否有趣,知识拓展是否引人入胜,等等,都是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助推学生学习恒力的重要内容和因素。

其次教师积极为学生参与搭建平台。包括课堂内平台、课堂外实践平台、网络学习成长平台及其平台交叉组合而成的平台等。比如:反转教学就是一种常态化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与学的教学形式。殊不知反转教学也是伴随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和教学条件的改变而在不断更新发展着的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从之前的教师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相结合,到后来师生角色转换,学生“教师化”参与学习,实现教学融合,再到现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互联网反转教学创新,一路走来反转教学带给教育的效应和启迪,直到现在还充满着无限生命力且仍然在不断调整创新变化中。

(三)正本清源授课内容,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确保专业课程思政正本清源必须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必须坚持并用好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心理认同、价值认同,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铸目的和目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在全国各民族成员中实现对自我地位的认可和自信。新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学生主体希望在授课过程中添加新疆特色思政元素,对新疆特色加入课程思政内容中这一诉求,也反映出新时代课程思政学习主体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这一点很值得肯定和给予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时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6]。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符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民族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的独特优势和重要经验。现实中,新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中必须恪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并在这一最大优势领导下丰富课程思政中的新疆元素。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这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当然,在专业课程主题内容已经明确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有效性,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坚决反对丧失原则底线和红线的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生搬硬套和“娱乐至死”的极端主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思政课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大有作为,有大作为。

注释:

①本文“外语专业课程”特指为高校外国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非外语类课程或公共外语课程。

②本次调研,选择访谈和问卷两种形式,选取新疆三所大学的外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纸质问卷以及线上问卷星发放调研,共收回问卷595份,通过检测无效问卷为105份,最终有效回收问卷为490份,有效问卷率为82.4%。数据分析使用SPSS26.0以及Excel完成分析。从调查的信度检验来看:检验的题目项数为24,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是0.959,大于0.9,表明调查的内部一致性和内部结构都非常好,信度非常高;从问卷调查的效度检验来看:效度检验的KMO值为0.962,大于0.9,并且Bartlett 球体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000 (P<0.05),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非常好;根据两个变量的频率分析,其中被试者中女生(占比81.8%)数量高于男性(占比18.2%),这与英语专业现有的男女性别比例相吻合,在年级分布上最主要集中于大一(占比25.9%)大二(占比46.7%),分布比例基本满足抽样调查的要求。文中数据源自本次调查数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A],外文出版社,2017(2):376.

[2]王雪梅,霍煒.《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 2018—2021)》[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4):309-314.

[3]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5-30(1).

[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9-28(2).

[5]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8-29(1).

[6]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8-2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名称:“新疆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学习主体需求现状研究”(项目编号:500122007021)。

作者简介:

孟子淳(2002.5-),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周宁(1978.9-),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王玉玲(1972.3-),女,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