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性思考

2023-05-30陈雪

秦智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

[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实践的观点,就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问题,并且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使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哲学划清了界限。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的界线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點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如果仅凭借感性、直观,那么我们的认识是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我们也就不能到达认识的彼岸世界。而实践的观点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

(一)实践的观点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据我们所知,旧唯物主义相对于黑格尔哲学来讲有其进步性,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座。但旧唯物主义没有发挥实践的、主体的作用。他们仅依靠感性的直观对事物进行认识并把握事物。我们生活中有一种情景:很多女生号称自己有很强的第六感,可以凭借第六感去把握对事物的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与旧唯物主义认识事物如出一辙。在此案例中,主体性是得到发挥,但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这种主体性像是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的那样。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主体性的发挥,这是一种科学性的主体性发挥。实践过程是主体改变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包含着主体方面的作用。要想正确地把握对象和现实就需要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同样,要想充分地理解实践也需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我们所面临的自然界是实践生成的自然界。如果离开了实践,那么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自在之物,对于人类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实践的角度、从人的主体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属人的自然界。总之,要想对这个自然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就必须从实践、主体的角度去进行理解。如果失去了这个准则,那我们难免陷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窠臼。

(二)实践的观点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离开实践的观点也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人类历史存在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人通过实践来获取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也是所有实践中最基本的、首要的。而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难免要与其他人结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类的社会便是在这样的交往中形成。由此可见,实践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

而旧唯物主义之所以称之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体现在没有发现人的主体性,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比如,费尔巴哈在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时,他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是一个双重的过程,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在实践中也引起自身的改变。正因如此,他把历史的创造者归功于一些英雄人物。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 ” 与此同时,在人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一个基本的途径也是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顾生产实践的现实状况去空谈解决社会矛盾,一定会将社会引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混乱无序的状态。

(三)实践的观点体现在人的问题上

马克思在关注人的问题上从来不像费尔巴哈那样抽象,而是立足人的实践历史,来考察人、解决人的解放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提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而自觉的劳动”。[4]并指出,人的这种劳动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被异化掉了,人在劳动中并没有感到幸福,并且由于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反而愈加贫穷。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规定了一种人的本质,我们且不说这种论证的方法是否科学。但不得不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是在关注人的实践活动的,这种以人的实践来说明人的本质的方式是极具创新性的。

在论证关于人获得解放即由必然向自由过渡的时候,对于自由的解释,马克思也是有自己的内涵的。自由是与必然相联系的,人类只有摆脱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达到自由的状态。而实现自由的途径也只能是实践。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被无情地异化掉了。为了使这种颠倒的世界翻转,马克思提出了要消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有制,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提出了推翻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目标和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立足于实践的观点来考察自然界、社会和人,而且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5]真理是一种意识,思维也作为一种意识,这样,一种思维是不能作为检验另一种思维的标准的。真理只有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被验证或验伪,只有这样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才是正确的。

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因此,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时,我们要看到每一个人和每个时代实践水平都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实践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不能将实践标准僵化。

二、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辩证的唯物主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会不会贬低甚至忽视辩证法?笔者认为不会,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辩证的唯物主义是共同起作用的,在回击旧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辩证法是最有力的说明。而对于忽视主体和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情况,实践的观点是帮助他们找到通过真理的钥匙。

实践的观点与辩证法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比如毛泽东曾言,“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6]在我们把握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认识矛盾,而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当中,我们认识矛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能切切实实地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解决矛盾也是离不开实践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会发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同,本身的性质也不同。针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需要不同的实践方式去解决。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问题》中对于矛盾做过很重要的论述,他将社会矛盾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面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自然是需要通过不同质的实践来解决。

正是因为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不懂得实践的观点与辩证法的结合,才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旧唯物主义在解决人与环境教育的问题上,人被环境和教育改变了之后,环境是如何改变的呢?如果将辩证法与实践割裂开来,那么就会像旧唯物主义那样得出环境的改变是不受环境和教育局限的英雄人物,他们仿佛凌驾于云霄之上。但如果理解了实践与辩证法的结合,那么这个问题就会比较容易回答。因为在环境改变人的过程中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由于人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改变引起了人的改变,而人的实践也引起了环境的改变。而非像旧唯物主义理解的那样,有什么不受环境和教育限制的英雄。

三、实践的观点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从实践中发现当下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注重投身于实践。人的认识一定是从实践当中获取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路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的基本矛盾做出了新的阐释,“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个基本矛盾的转变的论述是立足于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

实践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看到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奉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后,我们从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了资源集约型发展。当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倡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经济发展中的弊端,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出来的正确认识。因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的认识的来源。

(二)在实践中应该尊重自然

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不是说过分地强调人的主体性,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尊重自然规律。人的实践并不是为所欲为的破坏自然,而是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可以分为肯定的主体性与否定的主体性。所谓肯定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符合自然客观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一种正确的实践方式。而实践否定的主体性则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违背自然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破坏自然的情况,是人们实践过程中的错误做法。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人在自然界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是难以让人估量的。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的准则显得格外重要。印度圣雄甘地曾经说过,“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就是这样的存在,他们借助于掌握资本,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通过暴力的手段掠夺土地资源,掠夺货币财富,并且他们的行为永远不会停止。当前我国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起点,已经看到了以牺牲大自然来换取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的弊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那些落后的生产方式随着时代的洪流被淘去,这些呼吁无不体现着我们对于自然的尊重。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去深思自身形成的重要性。

结语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书本上的“基本原理”转化为“生活道理”,才能更好推进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与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转化为物质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504.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

作者简介:陈雪(1993.1-),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