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预算定额体系在H公司的应用研究
2023-05-30孙祎董洁琼张占峰
孙祎 董洁琼 张占峰
摘要:H公司所在行业基础管理的核心是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合理配置资源、加强成本费用管控,而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是科学的预算定额标准。H公司以构建“533”预算定额体系为切入点,将成本管理、精益管理和对标管理等措施结合起来,形成提质增效的合力,全面促进预算管理,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关键词:预算管理 预算定额标准 精益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及《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全面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精神,2014年,H公司的总公司在关于全面推进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深化行业预算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17年底,要建立起贯穿各个业务环节,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的行业标准成本体系和费用定额标准体系”。H公司积极行动,结合实际,探索构建了一套涵盖“五大板块”“三个层级”“三个维度”的“533”定额标准体系。“533”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是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举措,是落实H公司战略目标全面落地的着力点。定额标准管理作为基础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管理细节入手,完成企业管理PDCA循环的持续提升[1]。
一、“533”预算定额建设的历程
1.找切入点,探索摸索。自2006年起,H公司首先将物流成本费用管理作为实施精益管理的主要切入点,对物流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思路和经验,并在个别所属单位进行物流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体系建設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试点单位S子公司召开全省系统物流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现场会,将物流成本费用定额标准在全省系统进行推广实施,在此基础上,又对主营业务环节的费用定额进行了探索,形成了4个费用控制大类、45个二类费用控制项目、138个三类费用控制项目、169个四类费用控制项目的“四级费用定额”标准体系。
2.以点带面,持续完善。2010年,H公司启动了全省系统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按照“H公司牵头、上下结合、主辅配合、协同推进”的原则,选取10家市公司分成主营业务费用、成本税金等五个专业小组,分别由H公司归口管理处室牵头进行相关定额标准的编制。制定了《H公司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体系(试行)》,并下发了《H公司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体系编制指南》,使H公司在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中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在全省系统全面推广成本费用定额管理。
3.精益管理,强力推进。2015年,H公司秉承“为用而建”的原则,确定在包装费、配送费等4个环节9类项目上对定额标准进行重点完善。2016年,印发进一步推进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全省系统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参考文件、制定内容及方法、实施阶段和工作要求。2017年,作为实施总公司“三年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H公司确定的行业“管理年”,全面推进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4.全面应用,成效显著。经过2017年的全面推进,H公司所属市级公司建立起覆盖营销及物流、生产及销售、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定额,形成包括收入类、成本费用类、税金类、资产配置类、定额管理办法“五大板块”,按定额指标——定额卡片——定额事项“三个层级”和标杆定额、总控定额、执行定额“三个维度”的“533”定额标准框架体系。经过几年实践,H公司对“533”定额标准体系动态管理、持续完善和有效应用,以生产成本、采购成本、销售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为重点,将成本管理、精益管理和对标管理等措施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降本增效的合力,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二、“533”预算定额体系建设思路
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面对所属单位多、定额建设相对落后的实际,H公司着力加强对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提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十化”工作思路。
1.规划实施方面。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由H公司总体部署、系统规划,规范全省的定额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定额标准指标库、文档格式等。H公司所属子公司综合考虑各部门业务性质、预算级次、职能活动、管理水平等情况,在遵照H公司统一规范的前提下,负责规划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阶段、管理程序、维护责任,制定、完善本单位的定额标准体系。
2.形式规范方面。H公司制定定额标准编码规则,确保全省系统定额标准编码统一,定额标准编码由单位代码、业务代码和指标编码组成,指标编码按定额层级编制。根据行业预算管理相关规定,结合经营管理实际,全面梳理基本定额标准指标,准确把握定额标准制订范围,明确界定定额标准的口径和内涵,统一计量单位,确保同类型企业之间定额标准具有可比性。定额标准指标根据规定的格式编制、列示相应的“定额标准卡片”,卡片包含每一个定额指标的基础信息,标杆定额、总控定额、执行定额三类不同应用层面的定额,以及备注释义等信息。
3.业务导向方面。以作业活动和职能归口为主线,尽量采用业务部门的语言,清晰界定各项定额标准的名称、内容、明细事项等要素,减少财务、业务部门沟通障碍,提高工作效率。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按照“谁归口、谁制订、谁维护”的原则,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定额标准的试算、测定,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协调配合、政策衔接、信息沟通,落实定额标准体系建设责任。H公司所属子公司根据定额标准所涉及业务内容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测算定额标准值,并按照“一费一卡一档”的要求整理、留存定额测算痕迹化资料,确保定额标准支撑资料详实,为后续调整、维护定额打好基础。
4.落地应用方面。定额标准管理应充分考虑生产经营的客观经济环境,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业务流程调整、管理方式进步等情况,对定额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对定额标准体系进行持续优化[2]。通过升级改造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将各单位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成果植入系统,加强定额标准在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评价过程中的系统应用。加强定额标准管理考核,定额标准审定后,任何部门和个人都要严格执行,体现定额标准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533”预算定额体系的内涵
H公司把预算定额管理作为精益管理的有效支撑,研究制定定额管理实施的方法论、描绘落地执行的路线图,设计出适合自身管理的“533”预算定额管理体系。在内容上做到业务板块的全覆盖,层级上做到专注统一性兼顾灵活性,维度上做到过程控制、总额管理和对标工作的融合促进。
1.覆盖“5”大板块。H公司定额标准体系建立覆盖营销及物流、生产及销售、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定额,形成了包括收入类、成本费用类、税金类、资产配置类、定额管理办法“五大板块”,包含生产、营销、物流、非经营业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管理、税务管理等业务模块的全场景定额标准体系。
2.建立“3”个层级。按照定额指标——定额卡片——定额事项,建立“三个层级”。制定《定额标准规范性文档示例》中列示了113个一级定额指标、111个二级定额指标、32项三级指标,共225项末级指标。每个末级指标均设计制定相应的“定额卡片”。每张“定额标准卡片”均包含若干项“定额项目”,对卡片难以列示完整的定额项目,可相应增加“附表”。按照“专注统一性,兼顾灵活性”原则,设置三层级定额管控机制,如图1所示。
3.设置“3”个维度。每个末级定额指标(定额标准卡片)按照“标杆定额、总控定额、执行定额” 三个维度进行设置。标杆定额是明确目标,追赶先进有标杆。从目标管理出发,运用对标思想,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和业务导向,以单箱、人均或比率等相对指标评价各单位的平均值及先进值,使各单位认识到该费用在全市、全省的管控水平,引导企业追赶先进,持续改善;总控定额是总额管理,预算审批有依据。指标侧重费用的总额管理,从预算管理出发,运用因素分析,按照销量、收入、人员等影响因素科学计算各单位的预算额度,作为预算编制、审批的依据;执行定额是指过程控制,实际支出有标准。侧重于费用的控制管理,从作业管理出发,设定支出标准,作为具体事项的操作标准。三个维度是统一整体,以标杆引领预算总额,以执行标准保障预算总额的落实,实现预算管理目标。
四、“533”预算定额体系建设“七步曲”
为高效推进预算定额体系建设,H公司从任务、原则及方法等方面为切入点,狠抓落实,利用近半年时间,在全省系统全面建成实用、科学的“533”预算定额体系。
1.明确1项任务。紧紧围绕行业发展战略,以统一规范、内容全面、依据充分、科学合理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以控制成本费用为重点,以健全制度体系为保障,建立起覆盖生产、营销、物流、行政管理、资产配置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定额体系。形成包括定量、定额和定率标准的行业成本费用定额标准指标库,在全省系统基本实现成本费用定额标准的科学制定、有效管理和全面应用,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管控作用。
2.实现2个覆盖。各单位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落实人员与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成立领导小组,财务部门做好牵头和指导工作。按照谁归口、谁制订、谁维护的原则,依靠各个部门建立起贯穿各个业务环节、业务流程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体系,实现财务开支的“定额覆盖”。各单位在建立健全定额标准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梳理完善本單位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体系。结合成本费用定额体系的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执行工作,实现财务开支的“制度覆盖”。
3.实行3项制度。一是月报制度。定额标准体系推进期间,每月5日前报送上月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二是联系点制度。H公司财务处处级干部分别确定5-6家子公司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联系点;三是通报督导制度。 H公司根据各单位实际,对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交流。
4.落实4条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各级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做到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目标清晰、措施到位、保障有力;二是归口管理,明确责任。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切实发挥专业优势,安排调配人员,按照谁归口、谁制订、谁维护的原则,做好归口管理业务定额标准的制订、管理、维护和应用工作;三是完善基础,科学分类。根据相对应的成本费用项目对定额标准进行科学分类与准确定义,对相应的业务活动和管理事项进行阐释,做到定额标准项目内容全面、分类科学、边界清晰、口径一致、简洁适用;四是细化内容,持续推进。结合实施环境和基础条件,分解和细化具体内容,量化定额标准指标,采用定量、定额和定率等形式,真正将定额标准建立在业务流程、管理环节、产品对象、市场客户、职责职能、技术标准上。
5.把握5项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由H公司总体部署、系统规划,子公司负责合理划分定额标准体系建设阶段,制定适合于本单位管理需要的定额标准体系;二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和管理需要,以重点环节、重点项目的定额标准为突破口,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保证标准体系有效实施的制度体系;三是专业指导、归口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协调配合、政策衔接、信息沟通,确保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序、高效和整体推进;四是实事求是、动态管理。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等情况,对定额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对体系进行持续完善;五是结合对标、全面应用。制定定额标准体系时,将成本管理、精益管理和对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发挥对标工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6.参考6类依据。定额标准的制定参考依据,一是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如税率、职工工会经费计提比例等;二是行业指令性计划、政策、制度以及行业数据;三是地方法规、规章、通知、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公用或行政事业收费标准,如水费、电费、垃圾处理费、河道维护费、防洪费等收费标准;四是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五是历史参考数据,实际测试数据;六是合同协议价格、市场参考价格等。
7.借助7种方法。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是测算“定额标准值”。“定额标准值”是指各项预算定额标准所对应的具体数值。企业根据定额标准涉及业务内容的特点,采用理论值分析、作业分析、实际测试、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市场调查及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测算定额标准值。
五、“533”预算定额体系应用场景
1.预算编制有依据,预算审核有总控。科学的预算编制离不开合理的依据和标准。执行定额标准侧重于费用的控制管理,是日常经营管理中操作层面的具体标准,同时,也是预算编制中预算项目构成的依据和标准。执行定额标准在预算编制中的有效运用,能够避免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编制金额脱离实际等顽疾。使预算项目编制环节应用执行定额标准、预算项目执行环节及检验执行定额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达到不断修订完善,促进执行定额标准合理性和科学性。
H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运用因素分析,对全省系统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如果高于行业总控定额,总控定额测算适当从紧,传导控制压力;如果低于行业总控定额,总控定额测算适当宽松,满足实际开支需要。每年度分别拟定20余项成本费用总控定额标准,作为所属子公司预算上报、H公司预算审核及批复的重要辅助参考依据。
2.找准位次,发展有标杆。H公司及所属子公司定期发布标杆定额标准,涵盖“平均值”和“先进值”,要求各单位对照“先进值”,认清本单位费用项目在全省系统和全市系统所处的水平,特别是排名靠后的单位,运用因素分析法,找出造成指标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H公司以标杆定额为切入点拓展对标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3.重在应用,提升费用管控水平。“533”预算定额体系需要以信息化系统为平台,以各项业务數据为支撑,通过系统平台的运行达到有机融合、执行严肃的效果。梳理并提炼全省系统自办会议费、培训费和差旅费等项目相关总控定额标准和执行定额标准共计606项,通过设置线上审批单和申报单的形式,将定额标准镶嵌固化到费用报销系统,实现预算定额标准对费用报销的有效管控。以培训费为例,将培训费定额标准转化成系统语言,固化到软件系统中,设置线上“培训费申报单”,依据执行定额标准值,输入影响变量,自动计算培训费申报金额,从而杜绝人工计算选用执行定额标准不适当和报销金额超出相关总控定额的目的。
六、“533”预算定额体系实践总结
刚性制度最怕的就是弹性执行,有好的标准,更离不开有效的执行,严格按标准执行,才能彰显出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考核是确保定额标准落实到位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发挥督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定额标准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点指标纳入财务工作考核。由图2可知,企业要实现定额制定、定额执行、定额对标及检验和定额调整修订的PDCA循环,应建立定额标准体系的持续优化机制,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持续化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凤林,汤谷良,卢闯.全面预算管理2.0:解开管理者8大难题的钥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247.
[2]张生龙,张红梅.流程化预算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244.
责任编辑:田国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