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索

2023-05-30崔佳

关键词:幸福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人类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归宿,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追求幸福是人民的切实需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积极回应人民的需求和期待,强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将“幸福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价值、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增添幸福“配方”、教学课堂中优化幸福“工艺”、教学实践中改良幸福“包装”,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幸福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

“幸福”是老百姓最熟悉、温馨的话语,也是人们不断憧憬的理想状态。它贯穿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发展的过程之中,也是人们成长成才的美好期盼,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幸福奠基的价值遵循。将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之中,既未降低其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又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高教学亲和力、增强学生获得感,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阐释

“幸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也指称心如意”。因此,幸福也常被人们认为是心理学的范畴,是一种美好而满足的心理过程,强调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积极肯定与评价。社会学则面向群体视角,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及社会关系的融洽等角度研究幸福。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幸福便超越了人们在常识上的认知,进入了哲学领域的研究视角,成为了道德意识范畴的哲学概念。亚里士多德以“至善”作为基点,将幸福与“美德”等同起来,并将其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的,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1],强调“如果幸福就是符合于美德的活动,那么它应该符合于最高的美德”[2]。费尔巴哈也将幸福与“健全的追求”结合起来,认为“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3]。马克思则把“幸福”放在了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认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证明他们是最幸福的人”[4],强调为人类幸福而努力的终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注重关照“幸福”的人民性,在国际关系中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提出共建共享的幸福奋斗观。走进教育学领域,“幸福”则被认为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也必须受到教育的引导而实践。教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幸福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需置疑的”[5]。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6]。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7]的工作要求,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民幸福奠基的服务面向。

将“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既是基于目的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旨在唤醒人们对幸福的科学认知、对幸福的合理获取,通過幸福观教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为人类幸福奠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蕴含着幸福的科学定位、幸福的实践目标、幸福的价值理念和幸福的教育方式。这既传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政治性、建设性、主导性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核,又与时俱进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即知识性、价值性、实践性等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探寻着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用“幸福”将学生的需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衔接起来,将“为了人的幸福”理念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由“幸福”这个切入点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在幸福理论的阐释中提升课程的学理性、思想性与说服力,在幸福素材的运用中促进课程内容的知识性、全面性与吸引力,在幸福话语的传递中提升课堂的主导性、主体性、亲和性与感染力,在幸福实践活动的体验中提升课程的实践性、价值性、启发性与影响力,最后在幸福课堂的互动中提升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可深入浅出地将深邃的理论讲深讲透,也可在淡化强制灌输色彩的改革中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把理论性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抽象化转化为具象化,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深入体悟,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教育实效。

二、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意义

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它既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需要,是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着人民满意的方向改革创新的体现。

(一)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价值

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置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便经历了由政治需要向学科需要、人民需要的转变,其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育形式不断更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方向回归。推动人类“幸福”的真正获得,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幸福”的内涵尽管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解释,但其蕴含的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幸福”蕴藏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深邃思想,也外显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需求;“幸福”承载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守,也激励了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幸福”对“至善”的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良好思想行为的养成具有内在的统一。新时代,是人们坚持不懈为“幸福”奋斗的时代,也是更靠近美好幸福生活的时代。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必定是引导人们追求和实现幸福的学问。因此,将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需要,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需要,让学生获得幸福认知、幸福体验、幸福能力,也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人生幸福。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增强了学科自信,也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价值。

(二)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价值性、有效性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和赞同,从而推动社会成员自觉参与、乐于接受教育的过程,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但其本质从未改变,依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9]。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常被认为带有主体改造客体的意识形态性,被当成政治说教的工具。加之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常从深奥的理论高度开展“悬浮化”的思想灌输,缺乏“接地气”的现象阐释,被贴上了“多、杂、空、变”的标签,让人产生了“枯燥乏味”的心理抵触,影响了社会认同。近40年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证明,这并不是“政治性”教化的失败,而是“科学性”“价值性”阐释的不足,“有效性”落实得不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就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看,其带给人类解放的终极意义和滿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求的课程价值尚未被充分阐释出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尚未充分显现出来。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如果我们要问‘人类主要关心的是什么, 我们应该能听到一种答案:‘幸福”[11]。“幸福”是老百姓心中理想生活的代名词,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主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幸福”被赋予了更丰富而现实的价值内涵。它指向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目标,关切全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科学的幸福观是一个与道德相匹配的价值体系,具有深层的价值理性。以“幸福”为切入点,将概念抽象而笼统的“幸福”具体化、实践化,引导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对“幸福”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从理论理解引向行为自觉,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认同的重要视角,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活化的客观要求。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教学实效是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后,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得到转化的效果。这个效果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也可以体现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物质层面。简单来说,就是既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目标要求,又满足了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姿态、教学话语及营造的教学氛围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从当前来看,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持续推进,但也存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一些教师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看成是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道德规范传达给民众的一项应付任务,照本宣科、僵硬灌输,缺乏育人的情感;一些教师为了营造课程的亲和力,不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理论的深层次内涵,而是将课程简单化,一味降低课程要求,降低思想理论厚度,造成学生一知半解、更困惑迷茫。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首先转变学生“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的态度。而从被动到主动,必须有需求的驱动。“幸福”是每个学生憧憬的美好愿望,是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目标,是学生们最现实的追求方向;“幸福”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温度的字眼,充满温馨与希望,幸福般的教学体验过程是学生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以此为切入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幸福价值内涵,运用幸福的积极方式建立教学课堂,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路径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12]。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是“幸福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

(一)幸福理念引入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3]。将幸福价值理念引入课程,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幸福的教育理念。将其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项环节。在教学大纲、教案的编制中,教学目标要体现幸福的终极价值,教学内容要融入幸福的内涵元素,教学方式要切合幸福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幸福修为”的本领。教师的幸福感也在幸福的传递中油然而生。其次,要辩证理解幸福的嵌入逻辑。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需求的充分尊重与满足,但这并不等于要过度迎合学生的兴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政治化,甚至媚俗化、低俗化,而是要在幸福的视角下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表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引领学生幸福成长。它既要立足于学生幸福观的树立、幸福能力的获得,又要着眼于将学生的个人幸福价值引向社会幸福、人类幸福的价值取向,是以幸福价值理念来转换教育视角。再次,要创新运用幸福的教育范式。幸福教育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会“教书”,更要懂得“育人”。教师自身具备的积极人格、幸福思想、幸福情感,将会影响学生幸福感的获得。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求教师以积极、温暖、循循善诱的方式开展教育。让知识的课堂也同时充满了幸福的味道,焕发着为人们指引幸福未来的光芒,从而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提升满满的幸福感。

(二)幸福内涵拓展教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价值观教育嵌入知识内容的传授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凭空喊口号,而是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严密的教材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础,是一套兼容并包、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延伸,是一系列内涵丰富、开放发展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广博精微。因为以统编教材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有其天然的局限性,所以,适当突破教材章节限制,用深化理论、解读现实、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的思维拓展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以幸福为关键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藏的幸福内涵充分阐释出来,把蕴藏在各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挖掘出来,将突显在社会中的现实素材有序组织起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典教材、主体教材、专业教材、校本教材与社会案例教材、时事政策教材等有机结合,促使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无缝对接,从而使单薄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性化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配方”更为先进,更具感染力与吸引性。

(三)幸福话语增强沟通

话语是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更是思想沟通交流的工具。将课本话语创造性转化为课堂话语,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用亲近鲜活的幸福话语替代生硬的政治宣教,增强思想传递的效度、沟通与内化的深度,是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思路。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话语的转化,推动课本中的学术话语、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用直观、形象的史实、案例、故事打开思想之门,用活泼、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理论魅力,用学生想听、爱听、听得懂的方式阐释出来,真正“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14],把“有意义”的理论讲得“有意思”,把“有高度”的理论讲得“接地气”,引起学生共鸣。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我-你”关系的对话环境。运用问题式启发、案例式分享、专题式研讨、辩论式讨论、沉浸式演绎等方式,使传统“独角戏”的独白范式向幸福对话范式轉化,从“大水漫灌”的单向度范式向“精准滴灌”的交互范式转换,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幸福体验的同频共振,使学生思想需求获得满足。

(四)幸福实践内化行为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付诸实践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5]。“思政小课堂”的宏大道理与“社会大课堂”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效果。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机制,引导学生将幸福的认知转化为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切实在实践中感知幸福、体悟幸福、获取幸福,进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如通过设置专题的方法,由学生自由成组,布置他们从社会调查、参观走访中搜集资料,引导以主题报告、微电影、情景剧等形式将社会观察、实践感悟分享出来,促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与研讨中共同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成果。带领学生到历史纪念馆、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开展现场学习,让学生感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学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志愿服务活动,构建有触感的情感课堂,让学生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品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硕果。这样产生的幸福观也更为持久而牢固。

总之,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要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切入点,由表及里、由形而意、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开展教育。幸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逻辑,从而促进学生在多层面、多维度获取幸福感、养成幸福能力,使得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为幸福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3.

[2]陈勤,刘晓庆.话语的魔力.以关键词为例的哲学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44.

[3](德)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

[5](俄)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3.

[6][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76,227.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1-07-12)[2022-03-22].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9]张耀灿.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的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8-10.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11]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M].New York:Modern Library,1929:77.

[12](苏)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8.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0.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崔佳,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航天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幸福思政理论内涵及其供给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053);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JGZ153);2020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0JXTD21)成果。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认识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海军资源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