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思考

2023-05-30谢昌醒陈鹏

关键词:师德师风高校教师立德树人

谢昌醒 陈鹏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總书记的讲话既说明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为高等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而做好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层面问题凸显。为此,强化“三风”建设,树立先进典型,构建制度体系和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针对性对策,将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制度

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指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做好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但因功利主义逐渐侵蚀教育生态和高校教师队伍,商品交换原则对高校教师精神领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部分高校教师存在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以及违法乱纪的行为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高校教师群体的社会认知。因此,通过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正向提升,进而重塑高校教师公众形象,为立德树人工作坚持正确方向、取得实效提供重要保证。

一、做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

高校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因此要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教师要严格遵循“六要”的基本要求,指出高校教师在情感道德上要严于律己、人格要正。只要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加强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引导教师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促使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创新。

高校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成才的导师。教师是学生能够成才的人生向导,也是引领学生走好人生道路和扣好人生纽扣的关键少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都需要高校教师的在场。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这三大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教师是实现这三大战略的关键,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最直接的力量,是连接学生和社会的纽带。

大学生正处于“拔穗期”,其身心形塑需要教师正确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3]。并且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趋于完善的发展阶段,三观正处于定型期。其虽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但对教师引导的内在需求极其强烈。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的道德素质、职业精神、言行举止和人格魅力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教师就是大学生群体灵魂的工程师,是培育“四有青年”的重要承担者,是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群体。因此,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扩招力度加大,使高校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截至2021年,我国高等学校共计达到3012所,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88.52万人。[4]高校教师队伍数量日益壮大,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人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师德师风败坏,在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领域问题凸显,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社会认同。

在教学层面。其一,教学活动日益边缘化。教师职责应以教学为主,但在现存的教师晋升和评价体系中,高校存在以职称评审为导向,项目申报为重点,评奖评优为手段的教师成长“三部曲”现象。因此,日常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占用教师个人发展的时间,会被部分教师视为职业发展的阻碍。其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缺失。高校教师要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到“四个引路人”,需要坚持“四个相统一”,而实现该目标需要重视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在场”和学生之间的真诚沟通。但部分高校教师以完成课程任务为目标,在课上与课下与学生缺乏交流,无法真实了解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播而缺乏情感的传递,无法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其三,职业倦怠下的课堂“失语”。在缺乏“情感在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获得感必将大打折扣。这使原本的育人与育德活动变成单向的知识传播过程,从而使学生也失去课堂参与和自我表达的内驱动力,难以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在科研层面。其一,学术功利化而导致高校学术研究内卷严重。在用人考核机制注重学术论文和项目获取的大背景下,不仅高校教师,而且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教师、学生也涌入这条赛道,竞争由此进一步加剧了。与此同时,学术期刊自身也面临着发展困境,为了在期刊排名和考核中不掉队或者晋升,不得不以缩减发文数量、增加篇幅和专家约稿等方式提升期刊水平,从而形成高校教师与期刊的双重内卷化。虽然从各层面都在进行评价体系改革,破除“五唯”现象,理论上不将论文与项目作为硬性条件,但在就业、课题申报和评优评奖等过程中论文与项目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反而进一步加深了高校教师科研赛道高质量的内卷。其二,学术不规范现象日趋凸显。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论文抄袭、数据造假、侵占他人成果、随意署名等现象逐渐增多,这严重影响高校教师的学术氛围和诚实守信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学术圈内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部分学术期刊主编或者评委,利用手中权力或影响力,进行权力寻租。这既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生态,又导致教师心态的失衡而被迫从事违法行为来谋取自身利益。其三,师生关系趋向利益化,部分教师将学生作为自己的“私产”,将其充当免费的劳动力,无情地压迫学生。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经常被冠以“老板”,对学生进行“剥削”和“压榨”。这也进一步破坏了本该纯洁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在日常生活层面。其一,理想信念缺失,缺乏政治意识。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过硬,却毫无理想信念,甘愿充当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在移動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代,每个个体都能够自主进行信息和思想的传播。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本应承担正本清源的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利用互联网及自身的权威赋能,发表不实言论和恶意丑化党和国家的言论,污染了互联网环境,煽动群众,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其二,日常行为失范,助推社会戾气。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指出,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人。高校教师具有作为人的本质的普遍性特征,同时作为职业人所要求的个性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不良言行举止会影响整个社会对高校教师群体的认知与评价,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其三,生活作风混乱,突破法律底线。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意愿和动力,组织或者从事违法乱纪的相关活动。部分高校教师利用自身权威或者手中资源强迫与学生或者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这既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又败坏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

三、构建良好师德师风的现实路径

形成良好师德师风不仅依靠道德层面的教化,也依赖环境层面的感染,更需要制度层面的规定。因此,在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高校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道德约束等内生动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塑造先进典型和完善相应法律制度来形成强大的外部合力,从而构建起更有利于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体系。

(一)强化“三风”建设,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外部环境

以整顿学校的校风、领导的作风和学生的学风来净化外部环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一,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凝练和宣扬学校精神,营造良好校风。通过充分挖掘和总结学校的办学成果、鲜明特色、感人事迹等作为独特的育人素材,对新进教师要给予校史培训,讲规矩、立要求,对年长教师也要进行常态化教育。要特别关注青年教师对学校精神和良好风气的传承,充分发挥以老带新作用。通过“传帮带”机制,年长教师将良好的品行、教学方法,保持教学科研热情和动力的“真经”传递给青年教师。其二,优秀的领导集体能够从多方面给予师德师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模范带头作用,领导的真才实学和真抓实干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良好作风的试金石。领导集体只有高度重视师德师风问题,才会用绣花功夫做实事,解决师生担忧,才能更好地领导学校的发展。其三,狠抓学风,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不良学风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削弱教学的积极性,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因此,一方面,通过严格教学和考风来推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社会和学校要培育尊师重道的风气,提升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多方协同发力,改善“三风”,使良好的师德师风得以形成,促成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挖掘和宣传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其一,在选择标准上,应该挑选在道德品行、教学和学术上能够起到模范作用,并获得同行和学生一致好评的教师。其二,在宣传方式上,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投票比例要以线下为主。并且要将先进典型教师评选活动组织成一场师德师风宣传盛会,在线下举办宣讲会,在校园里竖立教师的介绍栏、展板,印发介绍教师事迹的宣传册,拍摄相关短视频。其三,在选择方式上,采取学院推荐、个人自荐和学生举荐相结合的形式,让全校师生参与到树立典型的整个过程之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其四,在评选的过程中,评选委员会要严把质量关,要做到真实反映学生和教师的关切,不能强拉硬拽地完成指标,避免形式主义或者成为领导干部的展示秀。其五,在物质保障上,对于被评选为优秀的教师要给予相应奖励,把其作为教师晋升和职称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人员对被推选教师进行考察,对于考察不过关的予以及时调整。此外,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反面典型的警示警戒作用,严格遵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实现教师的法律法规教育常态化,宣传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严重后果以及惩治措施。

(三)完善制度体系,为形成良好师德师风提供制度保障

正如康德所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5]因此,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不仅需要教师内在道德律的自我约束,同样也需要严密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其一,制度体系的建设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激励惩戒机制,为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四梁八柱。同时,学校也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本校办学实际的制度规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不同群体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制度的设计更加接地气,也更有利于制度的执行。其二,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执行机制。一方面,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党委负责的监督机构,让制度的执行得到保障,能够形成长效性的制度运行保障机制。就系统的制度体系而言,要构建便于量化管理的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征集的形式产生师德师风负面清单,使教师可以进行对照完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成立党委领导、专班负责的师德师风工作管理委员会,开通监督举报电话,鼓励实名举报,及时组织调查专班,针对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及时查处,担负起高校对教师监管的第一责任。其三,构建校内外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评价是面对一个具体、完整的人,而不是抽象、概念化的人的评价。因此,评价要落实在现实生活,要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校要把校内学生对教师教学以及指导工作的反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领导评价以及校外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公益性的宣讲、科技指导或者相关性的活动作为重要的参考内容。

(四)完善保障体系,为形成良好师德师风提供物质保障

良好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要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而不是费尔巴哈所指向的抽象的人出发。我们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不是依赖空洞的说教,而是现实的行动。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因此,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不能仅依靠教师内在的道德养成和外在的现实约束,还需要为高校教师提供完善的物质保障体系来解决高校教师群体的后顾之忧。其一,完善教师工资绩效分配体系,根据教师工作量和教学效果进行绩效调整,尤其是需要关注青年教师的合理关切和现实需求。合理的物质保障能够解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能够依照自我意愿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而不会为了基础需要而做出违背师德师风的事情。其二,建立重大事项救助机制。成立高校教师互助基金会,由学校提供主要资金,教师上交少量会费。教师当遇到不可抗力时,能够按照相应的程序及时得到救助,尤其是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人群帮扶救助,缓解教师的切身之需。其三,健全高校教师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机制。正如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的要满足公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7]的需求。该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对教师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并能给予及时治疗,让教师的郁结得到及时解决。其四,建立物质保障标准体系。根据教师面临的不同情况予以差异的补贴或者提供相应的帮助,关注不同教师群体的现实需要,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狠抓落实,更有针对性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从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融入感和幸福感,推动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央广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2-04-03].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318/t20190318_524547148.shtml.

[2]人民网.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EB/OL].(2020-10-30)[2022-04-03].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0/1030/c117092-31912127.html.

[3]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12-16)[2022-04-03].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73_1.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2-03-01)[2022-04-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5](德)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177.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7]新華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2-04-03].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29/c_1126674147.htm.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谢昌醒,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鹏,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1Z052);湖北科技学院2020年度教学研究项目“一体两翼”“校本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考”(项目编号:2020-XB-0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高校教师立德树人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