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中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3-05-30桂行艳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融媒体

摘  要:融媒体时代下,劳动教育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都得到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从此三个方面分析来看,劳动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具有融合的契合性。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强化教学实效、精准对接教学内容和采用多样化教学途径三条路径,使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效力的同向聚合。

关键词:融媒体;劳动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应该推动各学科教学把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这一教学目标和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融合的契合性。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实现资源相互兼容和融通的融媒体时代下,劳动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具有新的发展特点,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更具有意义。

一、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的信息资源内容越来越繁杂,其中关于劳动的内容参差不齐,价值多元化。高职院校学生极容易受到各种繁杂信息资源的影响,难以真正树立正确且坚定的劳动观。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劳动教育通过利用高新科技不断进行创新,尤其是利用融媒体的优势,推动了劳动教育学习资源平台数字化、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信息化和劳动教育方式多样融通化,实现了劳动教育教学的资源整合融通、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和精准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实效的增强。

(一)劳动教育学习资源平台数字化

学习资源在劳动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网络的发展,目前劳动教育依托融媒体技术,已经正在形成系统化、实时化、全息化的教育资源集群,正在构建数字化的劳动教育资源平台。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目前正在构建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劳动教育典型事迹资源平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会对劳动楷模、劳动榜样、专业领域的杰出人物奋斗史等进行宣传报道,多种媒体形式的宣传以及各种媒体宣传中包括的多种信息,常常会导致学生难以精准系统获取劳动教育学习相关资源。随着融媒体的发展,通过借助融媒体的技术优势,搭建劳动教育学习资源平台,形成系统化劳动教育学习资源库,以此方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二是劳动技能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挑选野外生存、创业宝典、手工制作等专题的培训资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置项目式的劳动学习主题供学生自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三是劳动教育交互交流平台。各个职业院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大学生劳动教育专题网站,将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官方新媒体平台的资源进行互联互通、达到有机融合,畅通沟通渠道。劳动教育交互交流平台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交流平台。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劳动心理、情感以及困惑等,并及时互动解决学生的合理诉求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信息化

传统的劳动教育教学管理都是以线下的人为记录为主,存在着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并且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融通使用。因此,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的信息化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融通使用提供载体。目前,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将传统教学管理方式转变为线上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方式。智能化、信息化的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平臺能够为教师的教提供便捷高效的操作方式,而且学生的学也能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全程记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教学资源。如:通过在教学管理平台设置实践劳动教育学习项目,学生通过视频录制线下实践项目完成的过程,然后将实践项目上传到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教师线上查看学生实践完成效果,给出客观评价。学生也可以在教学管理平台相互观看学习,交流实践经验。

(三)劳动教育方式多样融通化

融媒体的优势是能够融合多种媒体优势进行教学。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枯燥的理论通过虚拟可感的沉浸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更加倾向于采用线下实际教学,会更加直观,贴近生活,教学效果更明显,但是线下的实践劳动教育就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劳动实践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因此可以结合线上的形式。线上匿名形式可以使学生卸下心理防备,真实表达自己内心的学习困惑或劳动情感体验,使劳动教育效果更加全面。同时融媒体下,通过构建虚拟现实空间和物理空间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的现实课堂和远程课堂相连接,实现远程教学,便于校际之间学习资源相互共享和教学经验的相互学习交流。总之,融媒体时代下,利用虚拟空间等先进科学技术,教学方式更加地多样化,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传统教学媒介和新型媒体的相融合,丰富了教学方式的种类和延伸了教学媒介的功能。

二、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

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集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优势为一体的融媒体时代相伴而来。这种新型媒体的产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不断探索,积极利用融媒体的科技优势不断促进课程教学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呈现新的特点。

(一)课堂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没有绝对的主体。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亦是课堂的主体。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的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往往被忽略。融媒体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后,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融媒体的优势,如:VR虚拟智慧课堂,进行教学内容演示,可采用的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教学的过程设计更加具有自由灵活性等,另一方面,学生的学更有参与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如:通过VR虚拟智慧课堂,学生可以进行沉浸式体验的学,且能够在智慧课堂中围绕话题进行抢答、投票、测验等,也可以针对课堂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还可以实时反馈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突出课堂主体性,达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平等性。另外智慧课堂可以实现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时记录,学生可以在教室以外的空间和时间中学习,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性得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便捷性

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说,通过大数据能够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中的教学资源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对思政精品课程、优秀教学案例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库,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如:目前已经打造出的思政VR教学资源库,将VR技术与中国共产党党史、革命战役、红色旅游、历史名胜、经典故事、历史名人纪念馆、历史古迹、强国之路等相结合的深度融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实践教学资源数字化还可以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即根据地方资源特色和专业发展特色等定制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除了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之外,还可以通过融媒体为学生提供创作的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资源库,如:利用科学技术,学生可以通过拍摄地方红色人物故事等短视频等形成作品集,将之传送到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上,以此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教师教学引用。利用融媒体的优势,构建信息化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库,一方面,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快速且精准获得提供便利性,另一方面,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等实现实践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答疑释惑的即时性和拓展实践认知的便利性,也解决了跨地域实地学习实践的不便利性。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交互性

融媒体的发展使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新兴的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不断发展完善,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把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具体来讲,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课堂的面授教学的形式,使得学生在家里就通过网络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教师也转换成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解疑答惑的角色。[2]慕课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集中教室面授的方式,形成了不受物理固定空间限制的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模式。微课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利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进行连续剧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在短暂有限时间内突出重点讲授一个知识点的形式,符合大学生碎片化即时性学习的特点。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教学方式,拓展了融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法治教育。

同时,融媒体时代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利用融媒体信息互动平台,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使得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深入和多方面的理解。课程教学前通过大数据等对学生的个体日常上网习惯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个体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课中根据课前了解分析,利用融媒体信息互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学生思想心理等的精准教学;课后通过融媒体信息交流平台与大学生开展巩固性的思想学习交流,以此实现课程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交流互动性教学。此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实践教学空间,增强课程实践教学的互动性。还有VR智慧课堂的构建,实现校际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三、融媒体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路径

在融媒体时代,劳动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具有新特点。从此三个方面来分析,劳动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具有融合的契合性,因此,要使劳动教育进一步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条路径入手,以更好地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

(一)强化教学实效: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劳动教育是通过开展劳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劳动积极性,促使学生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实现对社会良好氛围的构建。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劳动教育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重點,帮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从教育目标来看,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契合性。劳动教育通过有效路径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切实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

1.融入劳动教育以增强课程的理论深度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关注大学生解决面临的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等一系列问题,具有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学科融合特点明显,但是也存在理论深度不够凸显等问题。[4]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切实增强教学的理论深度。首先,劳动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主要是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健康的劳动心理、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增进高职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的深入理解。其次,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过程中从理论方面思考人生劳动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劳动等,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以劳化人”的目标。

2.融入劳动教育以增强课程的现实感染力

当融媒体逐渐融入大学生生活时,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接触与使用明显高于教育者,他们在网络上花费了大部分时间,浏览与学习完全不相关的内容,渐渐学习浮躁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下降,甄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出现偏差,而且网络中娱乐八卦新闻、“网络红人”等杂乱的信息充斥而来,随之掀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奢靡之风、攀比之风等在大学生中肆虐,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5]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借助融媒体的优势,一方面教师的教学通过融媒体平台,如:VR虚拟智慧课堂,将传统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等内容的讲解转变为线上的信息化教学,通过虚拟可感的现实体验方式和活动游戏场景设置的教学方式和具有自由灵活性的教学过程设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钻研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系统性的劳模人物故事集。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方式达到与劳模人物跨时空对话交流的效果,并且融媒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对学生学习过程精选全程记录和反馈,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融媒体,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了更具有时代化的改进,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实感染力,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和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融入劳动教育以增强课程的地域亲和力

高职院校学生所在的省市地区乃至身边发生的事件,往往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地方劳模人物故事以及身边成功人士的励志奋斗故事,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地域的亲和力,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可以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地方劳模人物故事及成功人士的故事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跨时空的交流对话形式,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些数字化的资源可以直接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使用,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的亲和力。同时地方劳动教育资源利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就近开展实践教学。如:广东江门市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红农村劳动实践教育平台、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公益劳动平台和帮扶帮困等实践活动,能在增强教学的亲切感的同时极大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实干苦干的精神。

(二)精准对接教学内容: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体系

从教学内容来看,劳动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知识的发展与形成,帮助学生在正确树立劳动价值观的同时,做到在未来发展工作过程中发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并为学生端正职业态度提供保障。同时,劳动教育开展能够起到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自强意识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感悟平凡劳动的伟大,进而为其责任意识的形成提供助力。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治观教育,旨在通过以上内容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育内容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都是通过教育影响大学生品格素质的发展来拓展大学生未来发展道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劳动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融合的契合点,其两者内容体系的融合首先就是要弄清楚“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体系和劳动教育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将课程各章节核心内容与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精准对接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融媒体技术构建的数字化的劳动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库,为其教学内容体系的对接提供便利性。

1.将劳动教育与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相对接

“思想道德与法治”导论部分主要是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导学生知悉在新时代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在导论部分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和劳动楷模、工匠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时在学习劳动楷模、工匠精神中让学生感受到时代英雄人物所展现的使命担当,从而使得学生明确自身的时代使命,自觉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用劳动践行使命。

2.将劳动教育与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相对接

从课程第一章和第二章看,通过理论部分讲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可以向大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正确人生劳动观所具有的魅力,激励大学生在劳动中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通过理论讲述健康的劳动心理引导大学生在劳动中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理论讲述劳动楷模的故事,从人生目标选择、人生态度坚持、人生价值实现、理想信念方面展开,弘扬其在劳动中的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其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时,在实践部分,开展日常家居劳动、校园劳动、企业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等。大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可以不断磨砺学生的意志、坚定信念。

3.将劳动教育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对接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教学内容中,通过讲述“勤俭、奋斗、创新、奉献”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明确树立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通过讲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內涵以及在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的事迹,引导大学生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促使大学生更进一步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离不开劳动精神,劳动精神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大学生积极合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锻炼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帮助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将劳动教育与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相对接

从课程第五章来看,将劳动教育中讲述的工匠精神与道德观教育相对接。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能力和品质的体现。对工匠精神中的职业道德进行讲解,使得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同时通过生动展示时代楷模的故事,学生学习其展现出来的优良道德品质、道德风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努力锤炼个人品德。第六章的课程教学主要是使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对劳动教育中涉及到的职业法规进行学习以及实践,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法治内容以及自觉遵法守法,增强大学生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途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劳动教育要达到育人目标,要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教育,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途径也是如此,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首先,两者的教育都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渗透,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理论内容。其次,两者都强调教育要全过程、全方位,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最后,两者教育都以社会实践为要点。劳动教育通过开展劳动实践,强化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

1.运用新兴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突出劳动教育在教学中的理论阐述作用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教学方式,便于利用生动的案例和“互联网”优势达到对深奥理论的阐释的作用,使深奥的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绪论部分中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到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中,要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讲解,可以利用微课或者慕课形式让学生课前学习教学内容,课中再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产生的疑惑进行深入讲解,以此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入理解。在讲授第三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融入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内容时,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优势、VR虚拟现实技术,生动讲解劳动楷模的经历和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由此深入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内涵。

2.借助融媒体信息化平台,增强劳动教育在教学中育人效果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融媒体时代下,借助融媒体信息化平台能够将大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进行全过程记录,对学生学习反馈情况能进行及时解答,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同時,利用融媒体信息互动平台,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同时,借助融媒体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融通VR智慧课堂,可以实现线下实体课堂教学和线上远程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丰富性和教学的针对性,从多角度增强育人的效果。

3.综合运用虚拟实践教学法,增强劳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效果

虚拟实践教学法是融媒体时代下实践教学的数字化发展。它主要依托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虚拟现实、网络通信、人机交互、多媒体等技术,构建现实已无法还原和存在的某一历史等场景或者事件等,打造实践教学资源数字化,构建实践教学虚拟化空间和物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吸引学生参与虚拟仿真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中完成沉浸式体验或交互式学习。虚拟实践教学法融合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可以跨时空进行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的便利性,尤其是便于疫情情况下实践教学的开展,同时,可以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红色教学实践中,丰富课程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利用更多优秀的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增强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

[2]袁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68-70.

[3]吴然,段晓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05):113-116.

[4]邓妍.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路径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12):45-50.

[5]周琳,古力努尔·艾尔肯.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1):82-83.

责任编辑  黄邦道

作者简介:桂行艳,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融媒体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