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工随迁子女内生需要的社会支持策略研究

2023-05-30刘东霞

国际公关 2023年2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策略

摘要: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有着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和期盼,对他们多元化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高质量的体现之一。基于他们的内生需要,提出促进民工随迁子女发展的社会支持策略,旨在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融合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民工随迁子女;内生需要;社会支持;策略

新时期,教育公平评估秉持以“人” 为核心的理念,希望能够探索出“推进教育公平” 的社会支持与学校变革策略,旨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和满足多元化发展需要,进而努力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有质量的教育。[1]以往关于民工随迁子女的研究,有的从政府层面开展研究,有的从学校层面开展研究,有的从群体心理问题层面开展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属于外延式研究,真正从民工随迁子女需要角度出发开展的内涵式研究较少。本研究从民工随迁子女内心需要出发,从社会支持角度构建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保障机制,旨在增强随迁子女主动参与社会融合的内生动力。

一、民工随迁子女的内在需要

(一)希望能上城市公办学校,接受高质量教育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为了提升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质量,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政策先后经历了“两为主”—“两纳入”—“两统一” 的演进,使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就学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满足了他们有学可上的基础性需要。但从民工视角观察,他们的子女在流入地就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就读公办学校,个案百分比高达49.8%。[2]

随着民工随迁子女人数逐年增多,公办学校学位紧张,很多城市对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制度要求,有的城市除了要求提供暂住证外,还要求提供房产证(租房合同)、劳动(务工)合同、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证明等。这些条件的设置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性接纳行为,很多民工因为无法满足政府设置的条件,导致其子女无法就读当地公办学校。国家统计局2017—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工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分别为82.2%、82.2%、83.4%、81.5%、84.4%。从数据可以看出,20%及以上的民工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校园环境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整体不高、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民工随迁子女对所在民办学校的校园环境满意度仅为35.4%。[3]很多农民工进城之所以把子女带在身边,第一需要就是希望子女在城市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而目前的教育现状使民工随迁子女很难拥有良好的教育公平感。

(二)渴望得到尊重、鼓励、接纳

在城市学生家长中,有很多家长不赞成公办学校招收民工子女,甚至有的家长表示,如果有机会就会让自己的孩子转学;公办学校教师认为,随迁子女太多,会导致负担重、管理难、职业成就感低。与学生的互动中,选择性尊重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着。他们在社会、学校中连基本的尊重都难以得到,更谈不上其他的情感性支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認为,人类最大的需要就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库利认为,个体自尊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4]目前,社会、学校对随迁子女隐性排斥的态度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随迁子女的内心。本研究从民工及其子女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星进行关于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支持调查。调查问卷有效回收400份。问卷中设置了您认为随迁子女的哪些品质值得新闻媒体报道的议题,统计结果显示如下(详见图1)。

从图表可以看出,希望报道他们勤劳朴实品质的占69.05%、忠厚坚强品质占50%、勇于克服困难占39.68%、独立诚实等其他品质占12.7%。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希望得到尊重、鼓励、接纳的愿望比较强烈。

(三)渴望学习并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辅导

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全部民工中,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专及以上占12.6%。[5]即使近期数据显示家长文化水平略有上升趋势,但70.4%的家长还是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民工家长目前认同度最高的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费用高、本地升学难、孩子没人照顾,认同率分别为26.4%、24.4%、23.8%。其中,孩子没人照顾的认同率较2016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6]2020年,孩子没人照顾的认同率较2019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7]绝大多数民工家长每天早出晚归,肩负着生活的重担,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问题一直让他们焦虑不安。随迁子女学习的辅导问题长期困扰着随迁子女自身、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

(四)渴望遇到问题并能获取支持和解决的渠道

依据社会心理学观点,当随迁子女从农村来到城市,从流出地到流入地,他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首先需要自我调节,调节后再反作用于现有环境,以便形成群体归属。在原有环境与现存环境的博弈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但民工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找亲戚、老乡帮忙或与对方协商解决,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权益受损时,大多数还处于个体化诉求阶段,利益表达渠道比较狭窄,采取的往往是情绪型表达方式,很难做到理智型表达。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随迁子女非常希望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能找到合法的支持和解决渠道。

二、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支持策略

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从社会支持角度思考保障机制的构建,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为系统提高随迁子女的融合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Cutrona和Russell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物质性支持、情感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信息支持等几种支持类型。以下保障机制的建立,主要参考Cutrona和Russell社会支持分类,立足于增强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内生动力而创建。

(一)建立激励机制

关于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激励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农民工子女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该激励机制虽然指导性强,但执行力不足。

近年来,南昌市百花洲小学在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合中经过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校校长李美容2017年在《中小学校长》、2018年在《教育学术月刊》杂志上分别发表《培养合作交往能力 促进随迁子女融入》《促进随迁子女融入的“四共” 合作教育机制的建构与实施》等文章。与此同时,《中国教育报》、光明教育也做了集中报道。2021年,青岛市李沧区小学组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走进科技馆,拓宽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视野,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青岛、融入青岛。这样一些在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省市及学校,却很难看到教育行政部门对他们的表彰。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搭建民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沟通的桥梁。如在座位編排时,把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交叉搭配;在学习讨论时,把他们混合编成学习小组,促进他们在一起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随迁子女的融合在常态化地进行着,大多反映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学校却并未明确激励教师要特别关注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融合。民工随迁子女积极融合的优秀案例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但学校层面却没有主动展现出来,更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表彰机制。

国家—省市—学校—教师系统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为随迁子女融合提供很好的客观支持,有利于激发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参与融合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变随迁子女长期被动融合的状态。

(二)建立与高校联动的教育补偿机制

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每天忙于工作,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已经让他们苦不堪言,实在难以抽出充足的时间来辅导孩子,不能与孩子一起参加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甚至家长会很多家长也会缺席。在学校,随迁子女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鉴于家长没有时间管孩子、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很多学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会在孩子每天放学后开展延时课。一方面,希望能够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学校开展的这种延时课基本是免费的,大多由学校教师完成。但延时课会使教师在校劳动时间变得更长,劳动强度变得更大。

为了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解决家长的焦虑问题,满足孩子的自身需要,可以建立与优秀高校合作的补偿机制。很多高校学生时间充足,有服务社会的意愿,知识面丰富,尤其可以邀请优秀学生加入,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随迁子女,产生榜样示范效应。复旦大学在纪念“五四” 运动表彰大会上就表彰了该校远征社青年团队。该团队成员为200多位随迁子女提供过志愿服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课程,累计服务时长超过9600小时。这个团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促进民工随迁子女学习辅导很好的范式。民工随迁子女与高校优秀学生结盟,可以为他们的社会融合提供良好的情感性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有利于随迁子女的学习,更有利于随迁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

(三)建立利益表达机制

在我国,利益表达分为体制内表达和体制外表达两种:体制内表达主要依托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及信访机构;体制外表达可以依托电视、互联网、报纸、手机等大众传媒。民工随迁子女家长如果利益受损,内心其实更信任的是体制内表达,希望通过体制内表达解决自身问题。如果体制内表达难以奏效或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援时,他们就会对体制内表达失去信任。在自媒体日益丰富的今天,依靠大众传媒表达自己利益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所以,在自媒体日益丰富的今天,利益表达机制也需要转型。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 占50.4%;“90后” 占43.2%;“00后” 占6.4%。[8]农民工年龄趋向年轻化,他们对新媒体信息的敏感性强、使用率高,采用大众传媒表达利益的人越来越多。调查显示,93.70%的随迁子女及家长希望能够得到网络支持。对此,国家可以通过网络支持,拓宽民工随迁子女利益表达渠道、创设利益表达环境、提供利益表达空间、建立利益表达机制,让他们能以合法、理智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0%及以上的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他们在民办学校的融合是否顺利、融合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随迁子女自身的成长及国家未来的发展。针对这样重要的关乎未成年人成长、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政府的介入显得十分必要。但是目前,关于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随迁子女融合质量监测机制。

三、总结

关于随迁子女融合质量监测机制目前主要有四项研究,主要包括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 政策的执行绩效;流入地政府的执行绩效;流入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在发展水平上的努力程度;各区域内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现有研究因为义务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统计到的信息不完整,还未能开展实证研究。因此笔者希望,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丰富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将激励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与高校(社区)联动机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为促进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做出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 程天君.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37(1):116-123+169-170.

[2] 邬志辉,李静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2016,37(9):19-31.

[3] 刘玉连,周芳苓.边缘与错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瓶颈[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12-19.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中国信息报,2022-05-06(002).

[6] 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9-04-30(00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8-04-28(003).

[8] 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中国信息报,2021-05-07(002).

基金项目: 2016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积极行为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gxyqZD201657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东霞,女,汉族,山西平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