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论与建构中华文化自信
2023-05-30赵芮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文化碰撞越发激烈,甚至演变成局部地区的军事冲突。20世纪中期兴起了一股文化冲突理论思潮,以亨廷顿和萨义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着重表现后冷战时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抗。文化冲突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一元论思想,其中暗含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侵略和吞噬,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思维。在建设中国梦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回归本国文化,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冲破西方文化制裁,携手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文化冲突;萨义德;文化他者;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一元论
文化冲突论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一元主义,以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侵略和压制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理论的提出与20世纪后殖民文化的兴起息息相关,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和巴基斯坦文学理论家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他们认为各文明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而这些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会引起国家间的政治对抗。西方以其强势的文化霸权,试图对东方社会进行文化同化,将特定的文化身份强加给东方国家,使其成为“文化他者”。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文化本身不具有冲突和对抗性,隐藏在各文明背后的是不同的利益冲突。如果不认清这一点,就会落入文化一元论的陷阱。
一、文化冲突论的主要观点
(一)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文明的冲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抗,是一方企图主宰另一方而产生的文化较量。文化较量自“冷战” 之后更为明显。亨廷顿认为,地区、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是源自经济或政治上的分歧,而是文化上的差异。各文明国家之间围绕着不同的文化展开对话语权的争夺,进而发展到政治上的对抗。这种对抗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仅不会消解,反而会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一套被所有人都认同的文化体系,也就是普世的文化体系。文明与文明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他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显著的是“一个文明的人战胜、消灭或征服来自另一个文明的人。这些交往一般来说不仅是暴力的,还是短暂的,而且仅仅是断断续续地发生的”[1]。在文化碰撞过程中,西方文化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以一种侵略性的目的强势冲击着其他文明,文明间的冲突从一个间断的、有限的过程转向西方的独霸式的文化侵略,“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或有限的多方向的碰撞,让位于西方对所有其他文明持续的、不可抗拒的和單方向的冲击”。随着西方商业和技术的崛起,一个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世界市场逐渐建立,国际贸易总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广泛传播的文化是西方文化,一个由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价值观体系形成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西方文化的独霸地位被打破,反抗西方文化的扩张愈演愈烈。世界“从一个文明对所有文明单方向影响、支配的阶段,走向所有文明之间强烈的、持续的和多方向的相互作用的阶段”。非西方社会不甘于做西方文化的被动承受者,而是希望更积极地在国际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力求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的西方文化普世信念形成了挑战。” 多元文化的发展冲击了西方的普世文化信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是带有垄断性质的文化霸权主义,是非正义的。“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体制和文化这一观点是不道德的。”“冷战” 结束后,美国的文化霸权扩张已经不再具有合理性,非西方国家对不断侵略的西方文化日益产生了反感和对抗。对于“非核心国家” 来说,这一信念是危险的,它意味着一种强大的外部文化力量正试图瓦解本土的文化信念,社会信念的崩塌无疑使一国成为另一国的附庸。因此,西方社会必须认识到文化对于国家地位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扭转这一趋势。相比于来自外部的文化危机,西方社会内部的文化危机更为严峻,移民的流入、反社会行为的增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下降等文化现象造成了认同危机。多元文化的日益发展和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认同存在一个普世的美国文化,而“摒弃美国信条和西方文明,就意味着我们所认识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终结。实际上这也意味着西方文明的终结”。西方社会必须在文化的认同性和普适性上做出努力,限制移民的输入并对移民进行文化同化,同时加强军事、政治、经济一体化,扩大北约的影响力。
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思想代表了西方文化狭隘的文化一元论,体现出浓重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这一理论也为美国侵略其他国家提供了依据,成为文化多元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重大阻力。
(二)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
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揭露了在后殖民时期西方的侵略形式已从原来的军事侵略、土地占领转变为文化统治,输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以达到控制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这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这种文化霸权主义成为美国侵略其他国家的借口,而作为受压制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主性,成为西方社会中的“文化他者”。在被西方文化同化的过程中,东方国家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客体而存在的,它成为一个参照物,西方社会站在它的对立面,将其贬低为愚昧无知的、封闭落后的、贫穷古老的文化,而东方国家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透过西方的文化三棱镜打量自己。在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比自己本国的文化传统,看到的不可能是真实的东方文化,而只是一个“文化他者” 的形象,从而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不是研究东方国家真实文化状况的学说,而是批判西方社会用民族中心主义的视线看待东方文化的理论。他指出,在19世纪,东方学对于任何一个西方人来说,“不管他会对东方发表什么看法,最终都几乎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一个帝国主义者,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中心主义者”[2]。西方所编造的东方形象带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对东方的审视是出自一种政治目的,通过这种阐释方式,西方确立了自己的文化地位和种族优越感,获得了来自内部的极高的文化认同感。而这种文化霸权给东方文化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首先,东方国家失去了文化的自主权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东西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对比决定了文化的话语权。东方文化被贬低为应该向现代西方文化转型的落后文化,在这一话语体系中展现出的东方文化形象已经失去了原有特色和自我确证性,同时西方也借助这一映衬完成了自我认同;其次,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交往手段,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用文化交流的方式融入全球化的世界;最后,被西方文化所裹挟的东方社会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竞争力,一味迎合西方人的口味,扮演好他们所喜欢的东方角色,使东方文化落入了“文化他者” 的陷阱中。
二、文化冲突的实质
(一)文化一元论
文化冲突理论的实质是文化一元论。文化冲突只是各文明之间的文化交往的表现之一,其他的表现形式还包括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等,因此文化冲突并不是单一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将文化冲突这一表现形式理解为必然的结果,并将导致西方文化的大一统,这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的错误思想。亨廷顿在书中将西方描述为一个帝国式的统一体,“西方正在发展一个相当于普世帝国的体系,其表现形式为邦联、联邦、政权和其他形式的合作机构的复合体系,它在文明层面上推行民主和多元政治”。世界遵循它所制定的规则运行,而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其他文明一旦坚守自己的文化,就会与西方文化产生对抗,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他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的角度,以一种俯视的姿态看待非西方文明,自然就会得出文化之间的接触必然会导致冲突的结论。这是西方中心论的表现,即过分强调本国文化的重要性及普世性,忽视了不同民族文明各有其特殊性和意义。这种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不仅是不同文化之间平等交流的重要阻碍,也给部分西方国家提供了霸权别国的借口。
亨廷顿为未来的文化冲突设想了一条出路,即发展一种普世文化。他认为普世文化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减少各文明的冲突,而且有助于加强单一的全球文明”。不难看出,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就是指西方的现代性文明。他站在现代性立场上,批评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不足,“法律和秩序是文明的首要和先决条件。然而在世界的许多地区—非洲、拉丁美洲、苏联、南亚和中东,它似乎正在消失”。但这并不是事实,这只是一个西方学者对西方文化进行的包装,将它打造成一个适用于全世界的文化体系,企图借此进行文化殖民的手段,其本质仍然是一种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
(二)利益冲突
文化冲突只是一种表象,隐藏在其背后的是各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文化的差异本可以通过求同存异、和平共生来化解,但是西方学者所推崇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必然产生冲突的理论,符合西方的扩张利益。亨廷顿的理论看似在对文化之间的兴衰和震荡进行言说,实则充斥着西方霸权主义思维和文化优越感。同时他指出,要警惕非西方国家文化的崛起,通过发展科技和军事力量、同化移民来限制东方国家的文化崛起。“采取与其欧洲伙伴紧密合作的大西洋主义政策,保护和促进它们共同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文明利益和价值观,才能最有力地促进美国的利益。” 可以看出,文明冲突论符合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这一理论的掩盖下,打着人权和人道主义旗号,美国对别国内政进行军事制裁和政治干预,严重扰乱了世界秩序的正常运行。
西方国家所宣扬的西方文化普世性正显示了西方文化的脆弱和不自信。美国社会内部文化复杂多样,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对美国文化的认同感,在面对多极文化的冲击时,西方文化将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困境。因此,西方学者所持的态度是在自身文化消亡之前先吞并其他文化,这就是西方所一直实施的文化“和平演变” 战略。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压他国文化,例如,抨击中国的人权问题,而漠视自己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对人命的漠视;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对涉疆问题和台湾问题大加干涉。这些都是对文化冲突理论的现实应用,背后隐藏着的是某些西方国家的险恶用心。文化冲突源自国家间纷繁复杂的利益矛盾,这一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也不必依托普世性的文化体系,而是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社会大环境。
三、構建中华文化自信
中国作为东方文化话语体系中的一员,一方面备受“文化他者” 形象的侵害;另一方面力求在国际社会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因此,如何破除这一文化思维定式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中国形象展示给世界,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于文化自信的重建势在必行,一个没有文化认同感的国家只是空壳而没有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讲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传承教育,让每一代中国人扛起发展中华文化的大旗;树立文化自信,从崇拜西方文化到为本土文化而感到自豪;坚定信念,培养中国人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一方面,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摆脱唯西方论的错误思想,发展本国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进程遵循着不同的历史路径,文化发展是动态、漫长的过程,暂时的落后不叫落后,并不能说明我国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也不能说明西方文化就代表了先进文明。中国漫长的文化传承,具有无比璀璨的历史,因此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在多重文化的冲击下明确本国文化定位;另一方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他国的优秀文化。对西方文化立场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否定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文化的广泛参与构成了更加精彩的文化世界。文化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只有摒弃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才能让本国文化发展得更加长久。文化冲突论的背后具有其利益根源,而化解冲突的办法就是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政治差异,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求同存异,打造一个和平共生的世界。
四、总结
文化冲突论的实质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对抗,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一元论思想。尽管亨廷顿将国家间的冲突归结为文化差异,否认其背后具有经济、政治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但是文化发生碰撞的目的却都是为了争夺经济利益和政治话语权;萨义德批评了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入侵,更可怕的是东方文明陷入“文化他者” 的陷阱,一味迎合西方文化而丧失了自身特色。这警示我们在全面开放的过程中,要保持住自己的国家特色,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6-11-30].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1130/t20161130_523297322.shtml.
作者简介: 赵芮,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