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016-11-09萨日娜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感恩社会支持幸福感

关于幸福感之研究,最早始于60年前的美国,我国着手该项研究的历史不过20余年。通过对该项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感恩,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本篇旨在研究分析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对于感恩、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社会支持与感恩对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在幸福感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幸福感最高的要属大四的学生,女生总体上高于男生,除文史与理工专业以外的学生普遍幸福指数较高。是否心存感恩,对提升幸福感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具有感恩心理的大学生,其幸福感明显增大。经过分析和检验,感恩是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二者之间的产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幸福感

互联网的普及给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感恩心理、社会支持与幸福感都因互联网的存在而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相关的基本概念

1.1 感恩教育的概念

一是包着的生命观,是用生命本身所赋予的责任感召教育者的内心,使之产生心存感恩的一种心理。这种观点要求对生命珍视和感谢。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二是包含和谐观,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以倡导,对待一切人和事都能保持心态平和。尤其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也要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和谐相处,让社会变得更加安宁祥和。三是包含着仁爱观。要具备知性的情感,让受教育者对待社会与家庭都能持有一种仁爱之心。在对待人和事上要用真情,要知道感恩与回馈。不管是社会机构还是企业及个体,其存在都是建立在他者的付出这个基础上。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1.2 社会支持的概念

关于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是在研究个体的身心健康受到社会压力影响的背景之下而出现的。大多数人对于社会支持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并不会感到陌生,对于其文化背景的理解也同样不会出现困难。但是一旦将社会支持纳入到学术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则又表现出对这一概念在内涵的把握上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有一些国外的学者把社会支持又细分为信息、陪伴、物质、情感支持四大类别。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基本上倾向于两大类别的划分,一种是可见的,即团体关系、参与与存在、社会网络、直接援助等方面;另一种则是体验到的,或者是主观的情感支持,具体指个体在社会之中得到支持理解、受到社会尊重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当前大多数学者相对一致的观点是,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刺激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来对社会支持加以界定。

1.3 幸福感的概念

关于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己所确定的标准对自身的生活所进行的一种总体性的评价。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衡量,是个人的适应状态与社会功能的反映,其中囊括了对生活的满意、愉快、高兴这些较为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于抑郁、焦虑等这些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相对缺乏这样一种状态。有专家认为,即便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这并不影响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幸福感。这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外在的刺激所引起的具有依赖性和动力性的、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

幸福感具有三大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这种评价具有综合性,其中囊括了对认知的判断、情感的评估,所反映的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二是具有主观性的特征。也就是说这种评价完全是主观的,其标准如何也是依本人的感觉而确立的,个人的自我体验是评价标准和依据。三是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因为幸福感的内容不仅具有广泛性还具有极端的复杂性,其影响的因素也相对较多。有的学者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区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别,客观方面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经济因素、生活事件因素、家庭经济环境因素、文化因素、遗传等因素,而主观方面则包括了应对方式因素、自我效能感因素、人格因素等。

2 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出于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就大学生的幸福感在生源地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即幸福感在其各个维度方面,因性别与专业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工文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差异,而在文史哲与理工专业之间差异并不显著。相比之下,发现文史哲与理工之外的其他专业,幸福感较强。从性别上看,女生较男生幸福感强烈。女性的幸福感,亦有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提高的变化现象。大学的年级不同,幸福感亦有一定的差别,随着年级的增高,幸福感越强,但大一至大三,幸福感虽有差别,但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大四的幸福感达到顶峰,与前三个年级区别较大。大四幸福感增强的原因在于,大四的学习生活较前三年完全不同。大一的学生刚刚经历高考的考场上的厮杀,对新的大学生活的适应需要过程,因此谈不上太多的幸福感。大二及大三的学生,正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因此幸福感谈不上增强。但由于学生们内心怀有对未来的憧憬,因此幸福感并未因此而降低。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但生源地对幸福感的影响几乎无明显的差异。

3 大学生的感恩、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3.1 大学生感恩的心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感恩心理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为较差、第二类为中等、第三类为较好,依据此三类情况对幸福感进行分析,发现感恩心理的总分对幸福感在三个维度上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感恩心理越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越高。这一点,与当前国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这说明,感恩心理对提升幸福指数至关重要。

在主观幸福感的诸多成分当中,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都表现出与UPI呈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性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如果提高感恩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提升其对生活的满意度或者是通过正方向的情感的和抑制负方向情感的办法来加以实现。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认知各项因素的主要代表,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积极做好提升学生生活物质方面因素的同时,不断强化认知方式的改变。其实,感恩心理的情感体验,应该成为衡量心理健康因素的主要预测源之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这些学生已经步入成人,应该说基本上不缺乏独立性,可是在学校扩大招生的同时,学生自身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亦面临着学习方面的迷茫和社会关系的迷茫,这对于学生们的健康心理,包括感恩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可是,主观幸福感和以感恩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心理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幸福感的实质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自我感觉和主观感受,而感恩的心理则是有着主观感受到的内容,也包含着自己主观没能感受到的内容。拥有着幸福感觉的人,不一定就说明他的心理有多么健康,拥有着健康心理的人也未必就一定会感觉到幸福。所以说,心存感恩,也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觉。一个人主观幸福感,所反映的只能是一个人包括感恩在内的健康心理的一个方面而已。当前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进展迅猛,对人们幸福感的研究成果颇丰,也囊括了对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各种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拓宽渠道强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有效预防心理方面的疾病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了解,对不同的社会支持内容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社会支持方面,主观支持与幸福感的三个维度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关系来。这主要表现在:生活的满意度与主观支持方面、生活的满意度与积极的情感方面,都呈现出正相关。而与消极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呈现出负相关。在客观支持方面,与主观幸福感呈现出正相关,与消极的情感则正好相反,亦即呈现出负相关。

通过回归线进行分析表明,生活满意度可以以社会支持的总分来判定,一般情况下,总分越高,则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客观支持,对积极情感有很大的预测作用。支持总分和支持利用对消极情感的预测亦有显著的作用。

4 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其影响因素的模型所依据的原理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因为社会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在信息方面、物质方面提供帮助,并能从感情上加以满足,让喜悦之感得以增加,进而能够使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对生活的满意度得以提升,同时使消极情感得到抑制和减少。这也说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赖于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其幸福感指数是比较高的,这种影响有一个系数,经研究发现该系数为0.129。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感恩的心理其UPI与积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心理的健康,不仅要通过增强正方向的情感来提升幸福感觉,还要以健康的心理来抑制负方向的情感,同时通过生活满意度的改善来提升幸福感。作为一个客观的而且是外在的因素,社会支持能否最终发挥作用,最为关键的是看其能否引起个体在主观体验方面的改变,而作为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研究以往的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一定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降低个体对各种压力的感知,让负方面的情绪能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保护作用更加明显。这种个体良好情绪体验的维持,对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通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支持是通过作为中介变量的心理健康来对幸福感施加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当大学生在取得广泛的社会支持的同时,其心理健康程度亦相应提高、其感恩的心理亦相应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亦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坚,王东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存在焦虑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3).

[2]李志勇,吴明证.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3).

[3]杨振,雷秀雅.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相关研究[J].心理研究,2010(03).

[4]刘佳.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透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01).

[5]张俊玲,张俊杰.硕士研究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

[6]申丽娟.医学研究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01).

[7]张羽,邢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7(06).

[8]吴宁.从自我同一性的视角评析大学校园中的偏差行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5).

[9]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10]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1).

作者简介

萨日娜(1982-),女,蒙古族,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现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王意日格乐吐(1982-),男,蒙古族,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现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市场营销、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 016000

猜你喜欢

感恩社会支持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