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抛锚式教学法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3-05-30吴绸
【摘要】本文分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所提倡的抛锚式教学法的内涵,提出该教学法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启示和具体方法:创设情境,驱动任务;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任务完成,汇报分享;展开讨论,深化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抛锚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161-0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又一学习理论的重要变革,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就能够全盘吸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材料、情境,注重学生、师生之間的合作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五大领域核心课程以及组织幼儿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该课程主要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旨在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具备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践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启示,笔者从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根源出发,阐述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启示。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法,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经查阅学院教学督导室记录,督导教师通过推门听课和网络实时监控,发现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之间未形成良性互动,师生互不理解、互不接纳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后发现,很多学生表示很重视这门课程,也在努力学,但还是觉得很难理解和运用知识,甚至有学生直言“听不懂,学起来太吃力”。
二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缺乏重构和整合。在教材的使用上,笔者在与本课程组的教师进行交流后发现,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权威”,缺乏重组教材的意识和方法。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提炼,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将教材中的内容按照教材中的顺序照搬到课件上,很少对所有章节内容进行整合、删减或补充,也很少对章节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形成照本宣科的单向式灌输教学模式。
三是“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少,大部分教师缺乏幼儿园实践经验。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至目前,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有7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8人,占比36.8%,大多数教师缺乏到幼儿园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儿童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导致教师在授课时所创设的情境未贴合实际,也不够生动形象,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让学生信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抛锚式教学法概述
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着力从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教学模式中去寻求解决方法,以优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创设合理的情境,注重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提倡抛锚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生动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真实事件或问题就像锚,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所以,抛锚式教学又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法的核心点在于强调情境性(真实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幼儿园和儿童有深刻的了解。抛锚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符合教学内容的真实事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抛出来服务教学。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锚”,即真实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然后让学生互相分享成果,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采用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对接行业各类标准,对接“岗课赛证”,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以契合岗位需求,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实施模块化教学。一共分为3大模块19个任务(如图1所示)。现选择第二模块第一个任务“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结合抛锚式教学法进行说明。为此,笔者设计了抛锚式教学法在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模块的教学应用流程(见下页图2)。
(一)创设情境,驱动任务
抛锚式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抛锚”,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感染力的、生动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提出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理解和明确自己的任务。以下是该教学法此环节在“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模块教学的具体应用。笔者基于“岗课赛证”融通,对接学前教育技能大赛,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本着让学生充分感受行业新业态、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本环节采用学前教育技能大赛保教活动分析项目视频作为“锚”,创设情境,驱动任务。任务包括:视频中幼儿在活动中做了哪些和活动无关的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幼儿教师,你会怎样做?另外,基于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可连线幼儿园导师,分享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分散的真实案例,将其作为“锚”请学生代为解决问题,发挥幼儿园导师入课堂的效能。在本环节中,教师所抛出的“锚”必须是幼儿园真实活动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任务不宜过难,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主,层层深入,让学生不断提升。
(二)分工合作,解决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分工合作,此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言,教师实时观察并提供帮助。为确保本环节卓有成效地展开,教师可提前优化团队,调整动态小组,可根据上一模块的合作学习情况以及线上客观题答题情况调整小组成员。每小组4—6人,按照上一模块取得的成绩,每个小组由相同比例的取得优秀、中等、合格等次的成员构成。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以确保后续学习任务能够顺利进行。以下是此环节在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模块教学的具体应用。小组长认领教师在第一环节所抛出“锚”并进行任务分工,在学习通平台以及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外部支持。此环节学生自由讨论、处理所收集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汇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实时关注各小组学习进展,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在此环节,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发言、参与活动的情况,以及小组长组织活动的情况。对讨论不够积极的小组要及时引导,使课堂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以达到预期的课堂讨论效果。
(三)任务完成,汇报分享
第三个环节是互相分享成果,此环节采用线上和线下双线展示,由小组长进行分工,把小组的成果上传学习通平台,以供教師和幼儿园导师点评。同时又要进行课堂汇报分享,各小组在分享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策略。以下是此环节在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模块教学的具体应用。学生通过第二环节的讨论、处理所收集的信息,并结合自身注意力分散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锚”中所提问题的最优方法(即幼儿在活动中做了哪些和活动无关的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形成小组报告并进行汇报。同时各小组把讨论成果上传学习通平台,教师根据上一环节的分工讨论情况以及小组汇报成果展示情况,在学习通给各小组打分。此外,幼儿园导师也可在线上平台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结合幼儿实际情况,使各小组成果更加符合岗位真实需求。
(四)展开讨论,深化探讨
第四环节是教师针对小组汇报后的问题进行深化探讨,引出新的问题,即进阶任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下是此环节在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模块教学的具体应用。针对第三环节各小组汇报的成果,教师进一步引导设疑,进入下一个任务的探讨,再次驱动新的任务: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以及找出了很好的预防方法,那么,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学前儿童的注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设疑后,各小组通过展开讨论和总结不断突破难点问题,深入挖掘本次课的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揭示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注意的品质、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预防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方法等。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索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对学生探讨出的结果进行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五)效果评价,总结反思
第五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该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教师在前四个环节中注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整个模块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试作出终结性评价。以下是此环节在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模块教学的具体应用。本次模块内容教学采用过程考核(发言频次、问题深度、展示汇报、小组协作),结合线上客观题以及线下主观题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增值评价,打出评分,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为下一模块动态调整小组提供支持和依据,使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抛锚式教学法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一)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
抛锚式教学打破了原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知识的呈现上则重整了教材的顺序。课文是把对策、建议和案例放在最后,而这里是先抛出视频案例,让学生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解决本课的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问题。这样的处理方法让理论知识活了起来,变理论讲述为学生实践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同时,这样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提炼,避免直接照搬教材中的内容到课件上,挣脱了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创设了真实情境,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抛锚式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提倡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先是给学生抛出一个“锚”,即“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解决教师给的“锚”(即“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解决本次课的概念和原理等陈述性知识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直接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索“锚”的过程中,根据需求主动去汲取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学习。同时,教师在抛“锚”(创设真实情境)的过程中,迫使教师对真实的情境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教师贴近幼儿、了解真实的幼儿,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通过过程性评价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讨论、发言深度、自信心、线下主观题以及线上客观题答题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多维评价为导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和加强,使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习通平台显示,与上一模块相比,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断增强,自主学习次数相比上一模块显著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的课堂表现都有明显进步。通过线上任务和客观题测试,学生的平均成绩比上一模块提高20%,平均分达92.16分,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如图3所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达到教师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而是完成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材料、情境,注重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重组教材,对章节内容进行整合、删减或补充,对章节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避免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同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情,深入幼儿园,了解真实的幼儿园,了解真实的幼儿。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抛锚式教学法,教师应不断优化该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这门课程,进而主动去探索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要认真研判它是否与当下的环境相匹配,是否符合该课程的教学,而不是照搬照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找出更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军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倡导的教学模式[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3]颜海燕.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韩海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抛锚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5]金辉,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注:本文系2018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GXXDYB2018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绸(1991— ),广西环江人,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