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职院校民族地区预科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3-05-30马威
【摘要】本文认为实施高职民族学生预科教育是推进国家发展战略、解决民族职业教育现实矛盾、强化各民族文化融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推进高职民族地区预科教育要建立国家标准,强化弱科提升;要建立专门机构,提升教育管理效能;要立足职教体系,提升教学质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适应能力。
【关键词】职教改革 民族教育 预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029-03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对我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布局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民族地区的振兴关键在于乡村的振兴,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大力培养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让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长效作用,民族地区本土生源是必须紧紧抓住的优势对象。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力量相对薄弱,民族地区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等现状与大力培养民族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现行的预科教育是针对民族地区学生而设置的,采用降分录取、延长学时和定向培养的方式,在本科、专科专业学习前实施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大力推进民族地区预科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预科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汉语普通话能力等,对培养更多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高职院校民族地区预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在教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特殊性,推进民族地区预科教育至少具有以下三重意义。
(一)战略意义
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标志着我国全面消灭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2021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两大战略的政策叠加过渡期,民族地区的后续发展支撑力应该完成由“政策输血”向“自主造血”的转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治理规范、特色人才培养、专业技术积累、区域经济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推进民族地区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实践层面,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变革的关键一维。因此,推进民族地区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根据民族地区学生基础教育接受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预科教育是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扎实落地生根、持续释放教育红利的重要推手。
(二)现实意义
目前,随着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系列制度文件的颁布,尤其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施行,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但是,由于传统思维逻辑的消极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实现实质性跃升还有一段路要走。就目前的情况看,高等职业教育仍然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招生录取分数远低于本科层次,生源质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难有质的提升。另外,受制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薄弱等现实因素,民族地区生源质量较低。
针对民族地区生源实行预科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区生源质量的有效途径。现行的民族地区预科教育制度是在招生录取阶段采取降低分数线的方式招收民族地区学生,并在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前实施预科教育。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地区振兴政策的有效实施对生源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现行的预科教育制度已经显现出局限性。在通过普通招考方式录取的民族地区学生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需实施预科教育、强化基础科学文化素养,显得十分有必要。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振兴中的重要支持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高职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预科教育薄弱的中东部地区高职院校)在加强民族地区招生的基础上,更应该逐步完善针对普通招考录取学生的预科教育机制,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积累,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文化意义
民族地区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绝大部分会脱离原生民族文化环境,开始进入跨文化交际场景中。一般而言,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即“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由于远离家乡、年龄尚小、自理能力不强等因素,大部分民族学生的“蜜月”阶段会相对缩短,提前进入挫折阶段,进而产生文化冲突。对高职民族地区学生而言,这也是必经的过程。在入学之初逐步开展系统的预科教育,在强化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化、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强化对各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弱化文化冲突对后续接受专业教育的负面影响。另外,在预科教育阶段,要逐步引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四史”,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筹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思想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引导民族地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强化各民族融情共通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其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施展技能的主动性和向心力,着力培养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推进高职院校民族学生预科教育的路径
(一)建立国家标准,强化弱科提升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预科教育制度已经自成体系并稳步推进。针对通过普通招考录取的民族高职学生的预科教育,要以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需具备的基础文化素养为导向建立国家标准。例如,可以采取划定国家线的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入学各科成绩,确定接受预科教育的民族地区学生分层次教育方案。要以具体科目成绩为依据,达到标准的科目可以免修;未达到标准的科目,学生须参加对应的课程学习。教务处等课务安排部门根据民族学生入学成绩情况,以对应预科课程为纲,编制班级,实行走班制。鉴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制等因素,此类预科教育可不必延长基本学制,在日常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可利用第一学年的晚上、周末及适当的寒暑假时间延长基础课课时、开展相关新课程,强化基础文化素养教育。课程结束后须进行测验,合格者将正式进入专业学习,不合格者将利用第一年暑假时间强化预科课程学习,结束后再次進行测验。如还不能通过,则需推迟进入专业学习的时间,直至成绩合格。
(二)成立专门机构,强化管理效能
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逻辑等具有特殊性,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施更适宜的教育管理。特别是非民族院校与民族院校相比缺乏民族学生管理经验和历史积累,更应成立专门的民族学生管理机构。首先,各院校可根据民族地区学生规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民族地区学生数量大的院校可成立民族地区预科教育学院等,数量少的院校可在教务处、公共基础教学部门等成立相关科室。要配足、配强专门的管理人员、少数民族辅导员等,实施专门的教育管理,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其次,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民族地区学生与汉族学生、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一步健全民族地区学生管理的专门制度、准则,切勿生搬硬套针对汉族学生的管理模式,杜绝教育管理“一刀切”。最后,民族地区学生管理部门要与承擔课程的院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强化协调沟通,促进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努力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如位于东部发达地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T学院,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援青援藏”号召,招收了一定规模的民族地区学生,为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学生提供服务,成立了民族学院。该学院的民族地区学生统一归口民族学院管理,由民族学院负责课务安排、生活服务等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与方法,如针对民族学生的特点,实施“护航计划”,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一学年,根据学生的需要,强化汉语、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教学;针对学生专业分布广泛、上课地点分散等实际问题,设计发放了师生联系卡,加强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间的合作交流。
(三)立足职教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职业院校要全面把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深入思考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特殊性,打造精准科学的民族地区预科教育培养方案。民族地区预科教育既要强化基础素养的培育,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过渡教育。其次,从课程体系构建的角度看,在强化语言(汉语、英语)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素养的基础上,要着力增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政策理论教育、感恩教育、专业指导教育等,在学业基础和思想素质方面打造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再次,从师资的角度看,不仅要重视师资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强化对其职业教育、预科教育、民族教育认知水平的考察,做到“明晰教什么”与“如何教得好”两手抓、两手硬。最后,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业支持相结合,在常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对部分学困生建立教师垂直支持与学生朋辈平行支持的学业支持体系。建立动态变化的学情监测平台,对学困生学业薄弱环节强化针对性辅导,做到动态监测、有进有出、高质高效。此外,预科教育阶段,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强化基础理论素养提升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以强化理论学习的现实感知,打造立体的学习情境。例如组织民族学生参观红色教育资源基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还可邀请汉族学生参加少数民族特色活动,强化各民族间文化的融通与理解。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适应能力
职业院校不仅要强化民族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要强化民族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学校应建立针对民族学生的综合性的学生服务体系。首先,强化民族学生入学教育。通过讲座、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帮助民族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科学规划、管理大学生活。同时,要着力培养民族学生自立、自强能力,不仅帮助其纾解在学习、生活上的消极压力,而且要适当施加积极压力,提升其自我要求。其次,在学生工作队伍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导师制度。根据学生录取专业,将专任课教师引入学生管理体系之中,根据实际情况,每位导师负责约5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跟踪培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业规划、专业学习问题。最后,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专业作用,为民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要建立民族学生“个人—宿舍—班级—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五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及时、主动、有效地为民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心理咨询中心要统筹学校新媒体平台、专题沙龙、主题讲座等载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民族地区的振兴要求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讨论的推进高职院校民族地区预科教育正是基于以上两个“高质量”而展开的。推进民族地区预科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而且有利于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升质量,提升其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在教学安排与教育管理上,要严格把握民族学生“民族”与“学生”两种基本属性,既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包容、尊重特有的民族习惯与习俗,又要以普通学生的标准提出目标与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推动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民族人才,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熊晴,朱德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逻辑:耦合机理与价值路向[J].教育与经济,2021(3).
[2]李强谊,钟水映,曾伏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哪种更能减贫?[J].教育与经济,2019(4).
[3]郝天聪,石伟平.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18(4).
作者简介:马威(1992— ),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