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2016-12-21彭馨瑶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对话等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层层吸纳构建自身的知识。那么,面对当前蓬勃的网络资源,学生主动性提高,如何有效地将学生课后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这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任务。
【关键词】法语;法语听说;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
以前,与其说学生对法语产生兴趣,不如说是对法国文化产生兴趣。大部分学生对法语的印象还停留在《最后一课》中的关于“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一说法,对法国也仅限于浪漫、奢侈品、法国文豪等字眼。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加速也体现在法语的发展上。很多同学有了更多的机会在课堂外接受多样化、趣味化的法语,春笋般的学习法语软件也让同学受益良多。面对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法语资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将其转化成知识点,也成了新时代法语课堂的思考方向。这个时候,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取知识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探求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组织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认可,然而具体如何有效运用却鲜少提及。笔者就2016年的热门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或《翻译官》)为例,浅谈建构主义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指学习个体把外界的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顺应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而发生改变。个体又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2016年,一部以法语同传为主角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火热上映,该剧以法语高级翻译院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乔菲从研究生毕业,进入高翻院,最后成为优秀同传的故事,揭开了同传的神秘面纱的同时,该剧中的“美丽”法语也让同学深感触动。如何利用好当下热门的法语题材,构建个体的法语知识体系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借助别人的帮助(包括是老师),一层一层构建于自身。通过这部电视剧,大家对法语有了直观的感受,因此,个体关于“法语”的认知得以构建。那么对于已经构建了部分知识的个体来说,比如法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外部刺激,即《翻译官》里的法语台词,或者法国文化讨论,“同化”知识,整合到自身的学习框架以内。那么教师如何将电视剧中的法语知识,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学生有效吸收呢?建构主义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化境的四大要素。
激发学生兴趣,加强情景训练,减少外部控制。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适当引导,不加干预。为学生提供学习软件、微信公众号等,让学生自己去探寻感兴趣的内容,适当提及热门资讯的来源,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资源的发现和收集。《翻译官》上映之后,很多公众号都发布了其中的法语台词,这些更接中国地气的场景让学生产生模仿的欲望,外界的刺激激发了个体的同化倾向。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加入类似场景,则会加深学生印象,如果场景练习不顺畅,则会产生“顺应”。例如,剧中第十集,乔菲兼职法语导游,其中出现了法语导游词中常见的开场白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课堂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就当地景点为题,分组进进行虚拟旅游。具体的资料收集和分组协助,则交由学生共同完成。这种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整合学习要点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设计游戏环境,让学生协作参与。在《翻译官》中有一些双关语,诸如“une patate”(番薯、傻瓜),mon petit chou(我的小卷心菜,宝贝)。剧中也出现了猜名词的阴阳性的游戏。游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去表达,另一方面也生动活泼,印象深刻。在课堂中,可以加入“你说我猜”的环节,训练听力和口语,也可以举出“分类词语”,说绕口令等等。不管是幽默笑话,还是游戏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去表达和交流。因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和社会背景的“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更有效率地获取新的知识。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实际需求出发的表达需求,因而更能在现实情景中实现知识的构建。
线上线下交互学习,形成主线。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方便使用,让大家的资源可以迅速传播和分享。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可以线上讨论、群内进行“会话”,资源共享,在不断的“会话”后,实现“不平衡到平衡”的转化。以课本中的知识脉络为主线,进行线下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共同影响课堂发展走向。教师在其中起着掌舵的角色。例如《翻译官》中,主要角色均不是法语专业出身,因此法语台词口音问题百出。如果完全在线上进行模仿,那得不偿失了,这个时候,老师在线下进行纠正,同学之间进行角色交换的场景练习,则可实现知识的“顺应”。
思维拓展训练,重视课后自身知识的发散。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要想在课堂中灌输大部分知识的理论早已过时,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发展拓展训练,建立自己课后学习的方向才是重点。以二外课堂为例,讲到语音知识时,可以自己选择诗歌进行朗读,或者寻找电影中诗歌朗诵片段进行赏析,或者如翻译官中,找出发音问题,又或者绕可令等等不一而足,关键是如何就一个知识点,进行发散思维。同样的,如果讲到法国饮食,是否应该了解下英语中那些词汇借用了法语词汇,或者如剧中出现的那样,了解法国餐桌礼仪等等。
完善评价体系和标准。以往的以语法知识为主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构建体现学生真是交际水平,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才是我们评价体系的标准之一。笔者认为,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效果应该增强比重。其次,试卷的结构设计是否也应该重视阅读、写作,参考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CR)呢?
建构主义理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自身主动构建的理论,很适合课时很少,而且已经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大学生,特别是二外法语的学生,他们本着自身背景的知识的了解,选择了法语,依靠老师的引导,不断加深对法语的兴趣,自身探求更多的可能,和同学共同协作会话,实现交流沟通的要求,完成自身意义的构建。
【参考资料】
[1] 李嘉懿. 浅析游戏教学法在法语听说课堂中的设计应用[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3(05).
[2] 陈凤芹.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职法语教学[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1).
[3] 田宇. 建构主义理论下法语动画片教学模式探析[J]. 长治学院学报, 2016(3).
【作者简介】
彭馨瑶(1990—),女,四川广安人,学士学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法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