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而施教 让“学”有价值

2023-05-30张荣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语文教学价值

摘要:成功的语文课堂是高潮迭起的,师生充分互动,学生学得开心,习得更多语文知识和能力。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端正教学态度,积极调整教学方法,构建轻松的语文学习环境,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促使全体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和素养,真正践行因材施教理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因材施教;价值

因材施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因材施教展现出巨大的增值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维启迪,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滞后,讲课平铺直叙,缺乏活力,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学效率低下。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传播知识和思想的重任,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

一、潜心文本,挖掘教材深度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对教材有了一定的把握,学生才有能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只给学生讲述教材表面的内容,没有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果,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在运用时找不到方向和目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备主动权和发言权,教师要潜心研究,带领学生共同探究语文教材。一方面优化师生关系,增强互动效果;另一方面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研发现,现在的初中生个性鲜明,不喜欢被束缚,在语文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发散思维,勇于创新,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通过教材引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学习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春》这篇课文中,朱自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氛围,教学时如果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给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作者对春的赞美。如果把这篇文章放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下,就变得别有寓意了。《春》一文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当时国共关系正处于紧张状态,面对黑暗的现实,作者看不到未来,所以创作出这篇散文,借描绘春天的美好,抒发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篇文章既是作者与黑暗社会做斗争的写照,也是作者对国人的鼓舞与号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平铺直叙的讲授,要深入挖掘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使学生不仅能够感悟到文字表面所描绘的美好情境,还可以深层次的领会课文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真挚情感。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带领学生研究文本,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建构更加完备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整体把握,串联知识要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前提与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关系到学习价值的实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关注全部知识要点,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和清楚地了解全文的结构、内容和写法,增加学生对文本主旨和写作特色的理解,营造语文教学新局面。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锻炼学生的这项能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课前为学生设计预习导读题,把即将讲述的新内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对文章内容大意有初步的了解。比如,在讲授郑振铎的《猫》一文时,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告诉学生作者一家十分爱猫但却“永不养猫”,运用“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再根据标题向学生提出问题:“全文一共写了几只猫?重点写的是哪一只?作品中所描述的猫,你最喜欢哪一只?为什么?这三只猫的命运是怎样的?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降低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围绕文中三只猫的命运来开展探究,让学生谈一谈“第三只猫为什么不招人喜欢?如果是养第一只猫或第二只猫时芙蓉鸟被咬死了,‘我可能会怎么样?”通过讨论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做决断前一定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和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以此升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三、分层实施,张扬学生个性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各不相同,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有明显的差异,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语文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为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张扬个性,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注重对学生的考查,综合学生考试成绩、学习能力、学习状态、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分别设置三个不同的学习目标。一是基础目标,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并背诵,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二是提高目标,让学生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加以了解,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三是拓展目标,让学生在完成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去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进一步分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学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学习能力对号入座,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释放自己的潜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并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练习和作业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让学生根据实际水平有选择的完成,从做题中收获学习的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

四、实践拓展,实现减负增效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教师不能把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走出去,到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拓展,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展现个性与才华,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需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而语文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收集活动,利用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渠道搜集与课文创作背景、作者、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作者史铁生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母子深情。教师可以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把阅读感受用读后感、读书小报、绘本等形式表达出来,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教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比如,在学完《社戏》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开放性实践任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感受多彩的地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让学生去拜访家乡的长者,从他们口中学到更多关于家乡的文化,展示出语文知识的实践性、生活化特征,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不仅要传递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渗透语文思想方法和素养,使初中生受益终身。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启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找到学习语文的动力。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推动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使学生更加深入、高效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王昌吉.立足课堂 先学质疑——因材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考[J].求知导刊,2018(20).

[2]顾世菊.因材施教,授之以渔——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20(31).

作者簡介:张荣华 (1976— ),男,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语文教学价值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