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实施策略初探

2023-05-30陈苏妮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李清照群文阅读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在李清照诗词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的策略。通过调整教学顺序、补充课外诗词的方法合理组群,再通过对群文的意象、风格、写法等方面进行对比联读,选点研究,有效助力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由“单调乏味”走向“生机勃勃”,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教学;李清照

古诗词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很难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诗词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摒弃单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端,全面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笔者以八年级上册李清照诗词教学为例,围绕群文阅读,展开有益的教学尝试。

一、合理组群,整合教学资源

(一)立足教材,调整教学顺序

八年级语文上册有两首李清照的词,精读篇目中有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课外古诗词诵读中有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写于诗人南渡之后,国家飘摇,丈夫已逝,诗人颠沛流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当时的李清照十六七岁,在富有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得无忧无虑。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诗词创作的影响,笔者重新安排了诗词的学习顺序,让学生先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再学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二)聚焦诗人,补充课外诗词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对婉约词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清照多愁善感,大部分词作弥漫着或浓或淡的愁绪,是一个写“愁”的高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风欢快,《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为数不多的豪放词,教材中所选的这两首词并不能凸顯李清照婉约词的创作风格。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补充了一首李清照少妇时期的代表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组成了李清照诗词的阅读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上述作品是作者创作于少女、少妇、孀居时期的名作,用词串联起李清照的一生,以期让学生对李清照诗词创作风格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使群文阅读的开展更为高效。

二、对比联读,提升鉴赏能力

(一)意象比读

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以意象为抓手进行比读,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世界。很多诗人有自己偏爱的意象,而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作中蕴含的情感也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异较大。通过比读赏析,让学生揣摩每首诗作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进而了解李清照人生的三个阶段。

初读三首词作,引导学生挖掘三首词中的共同意象“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舟”突出的是轻快,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在外出郊游时,为美景所陶醉,流连忘返,充满了怡然自得的惬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舟”最突出的特点是孤独,婚后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琴瑟和谐,你侬我侬,但赵明诚是宦游之人,要外出做官,不能陪伴其左右,于是李清照便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写入词中,这是一种苦中带甜的闲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舟”最突出的特点是漂泊,靖康之难后,国破、家亡、夫死,李清照辗转江南各地,一个弱女子在天地间孑然一身,这一叶蓬舟承载着其天涯沦落的忧伤以及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从意象入手解读李清照的上述词作,梳理李清照一生的情感脉络,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在“舟”这一意象上寄托着生命的情感,暗含着人生的遭际和时代的变迁。

(二)写法比读

李清照借助独特的写法来彰显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在群文阅读中,教师通过比读每首词作者抒发情感的具体写法,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美景的陶醉以及乐而忘返的情感。“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一个“惊”字把诗人忽然看到鸥鹭起飞后内心的惊喜直截了当地表露出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有两处借景抒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分别借荷花凋谢、秋意渐凉和花落水流之景抒发作者内心的忧愁。文中有两处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出词人想乘船出去排解心中的忧愁,抬头仰望,幻想看到了一封书信从云中飘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作者思念着丈夫,想象丈夫一定也在远方同样思念着自己。一处直接抒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的“情”就是思念丈夫的忧愁,无处排遣。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想象奇特,创设了天人对话的情景,在梦境中,词人看到了一个亲切温和、关心百姓的天帝形象,与现实中不顾百姓安危,只顾自己逃亡的宋高宗形成鲜明对比。“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远大志向。

在微观上,分别对三首词的具体词句进行品读,梳理其写法,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诗词中常用的方法:借景抒情、想象、直接抒情、借用典故等,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风格比读

李清照的总体词风婉约,但是她的词不总是局限于闺怨闲愁和国破家亡的愁苦,笔者所选的三首词前两首婉约,最后一首豪放,通过三首词作的比读,学生初步感受到李清照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独立人格。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词派的区别,从而对李清照的人格形成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认知,教师添加了《夏日绝句》和《武陵春·春晚》两首诗词,形成大阅读群,将学生引入到李清照词作的大境界之中。笔者把五首词作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编排,辅之以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读懂李清照高尚的品格。

1084年,出生书香门第,少女时喜好出游。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101年,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琴瑟和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27年,靖康之变,夫妻南渡。期间,赵明诚弃城逃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1130年,流亡台州,岳飞收复建康。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135年,李清照流落金华,躲避战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

结合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纵观比读其婉约、豪放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使学生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春晚》中感受到作者婉约词的轻松活泼与缠绵幽怨,从《夏日绝句》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感受到作者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和開阔境界。在两种风格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柔弱的女子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中承受生离死别的痛楚,靠着无比坚韧的内心坚持创作,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国难当头不肯屈服的巾帼英雄,铮铮傲骨在天地间矢志不渝地追寻着理想。才华绝代的李清照不仅给后世留下了诗词瑰宝,其高贵坚韧的灵魂更是让人心生敬意!

三、选点研究,拓宽阅读视野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满足应试要求,而且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阅读兴趣,通过深入探究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为学生课后研究李清照诗词搭建桥梁,拓宽阅读视野。

比如,教师可以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三首词串联起来,以“酒”为视角探寻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路历程。以“花”为意象组建群文: 《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春晚》,品读李清照笔下花的盛衰变化,感受作者人生的不同境遇。以“愁”为话题,让学生自主组建李清照诗词群文阅读的文本,并开展专题探究活动。总之,教师应当合理选点研究,使诗词教学有抓手,通过大量比读品鉴,让学生走进去、读出来,提升阅读效率。

合理组群、对比联读、选点研究这三种策略有效地助力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采用上述教学模式,相信在教学实践中必将有新的突破和收获。

参考文献:

[1]陈永贵.从“酒”看李清照的生命世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

[2]贺焕兰.群文阅读教学与目标确定[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6).

作者简介:陈苏妮(1988— ),女,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李清照群文阅读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