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观念转变摭谈

2023-05-30柴文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观念转变策略实施家庭教育

柴文平

[摘    要]“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实施下的家庭教育,顺时应势,做好家庭教育的“加法”,这不仅是促成家校共育、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亟须解决的问题,更是落实“双减”政策、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对应性策略。重视“双减”之后孩子面临的教育问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需要家长转变“出人头地”“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孩子就是孩子”等家庭教育观念,做好家庭教育的“加法”:一是回归育人本位,突出养成教育;二是步入家校合作轨道,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三是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策略实施

一、“双减”之后孩子面临的教育问题

(一)学习习惯养成问题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孩子各科作业多,除了休息、吃饭外,玩耍的时间少,可以说,只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可玩耍的时间。“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完成作业的时间少了,如果家长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孩子就会随自己的性子走。这样,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就会受到影响。毕竟,学习是费脑子的事儿,肯定没有玩耍那么轻松、愉悦。为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就要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让孩子在高效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的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生活、学习能力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经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禀赋和个性差异的存在,学生彼此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加之,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一些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力很强,而一些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力就比较弱。当然,也有学习能力强而生活能力弱,或者生活能力强而学习能力弱的情况。这就需要家长重点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能力问题。如果孩子的生活能力弱则加强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弱则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三)社会、家庭环境问题

“双减”之后,社会、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就社会环境而言,长期形成的教育内卷这一紧张、压抑气氛得到有效缓解,网吧、游戏厅等青少年乐于“造访”的场所经营活动得到规范,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利用。但是,社会毕竟是一个大熔炉,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现象的存在,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当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家庭氛围营造好了,孩子就有了健康、全面成长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改善、建设好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亲子关系、学习状况等方面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为此,在“双减”背景下,家长也要基于孩子各方面影响的存在,主动关注社会、家庭环境问题,让孩子在优良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社交礼仪问题

“双减”之后,学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明显增多,家长也在学校的指导下带领孩子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所以,随着孩子社会实践活动频次的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和需要也就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家长多多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社交、礼仪问题,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怎么说、怎么做,在哪一种情况下用什么礼貌语,等等,都要引导孩子去掌握、运用。这样,就能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社交常识和礼仪知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为他们进一步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添加“润滑剂”。

(五)平等、有效的互动与沟通

现在的孩子已不同于过去的孩子,他们的自尊心、自我意识、平等观念都非常强,家长万万不可像以往一样用强制或说教的方法简单地让孩子接受自己的管教。为此,家长就需要重点关注平等、有效的互动与沟通方法,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达到“五项管理”要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赋能。

(六)身心健康问题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家长更需要关注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情緒管控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家长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分地宠爱孩子,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自我、霸道、骄横等不良心理。一些学生在家中做惯了“小皇帝”,在走向学校、社会时也还把自己视为“小霸王”,事事都想顺着自己,一旦遇到不如意、不合心的事情,轻者表现出委屈心理,重则口出恶言,甚至大打出手;一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生活能力极差,离开家庭来到学校,一旦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就心生怯意,甚至产生受挫、自卑、自闭心理;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受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情况的影响,情绪低落或烦躁,心理压抑或焦虑,性格孤僻或暴戾,一旦遇到事情就会借机发泄、寻找平衡;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管教不严,在学习上不用心,在交友上不慎重,致使出现缺课逃课、打架斗殴的情形,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加大对孩子珍爱生命、管控情绪、健康心理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生命,学会对自我情绪的调节和管控,保持健康的心态或心理,提前预防不良情绪和心理的产生,有效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双减”之下需要改变的教育观念

(一)“出人头地”的观念

“金榜题名”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期盼或情结,尤其是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而对于适应了高考这一人才选拔途径的家长们来说,通过高考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也就成了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一些家长不仅不满足于孩子考上大学,追求的更是考上名校。这样一来,除了择校之外,在课后有请家教对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的,有让孩子进辅导班的,有不惜花重金为孩子买网课来学习的等等,目的就在于让孩子在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最后在高考中考个好大学,将来进一步出人头地。事实上,即使孩子上了大学,也成为一名普通人的居多。哪怕上的是名牌大学,也不见得个个都成为名人大家。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大势。对应于家庭教育,家长也要改变这种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二)“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疯狂补习一度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有条件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创造学习上的领先条件。从上幼儿园开始,一些家长就生发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让孩子享用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于文化课的学习之外,还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其结果是,孩子小小年龄,就要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在效果上,短期也许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从长期看,这样就会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导致厌学心理或行为。

(三)“教育是学校的责任”的观念

一直以来,一些家庭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家长文化程度低、工作繁忙之外,也与其思想观念和认识有关。一些家长总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学校在教育上就是万能者,孩子的全部教育责任都在学校。事实上,学校的确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但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效果再好,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跟进,则就会造成“猴子搬苞米”的结果,在学校搬的“苞米”在家中就会因为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而丢了。为此,家长必须转变这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片面认识或观念,尤其在“双减”大背景下,要为孩子负责,重视家庭教育,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四)“孩子就是孩子”的观念

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总觉得需要照顾,需要把自己的处事理念或经验灌输给孩子。事实上,社会变化太快,孩子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和适应很快。站在家长面前的孩子,已经不是那个信息非常闭塞、思想比较保守的年代所生活的孩子。他们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家长的前面。作为家长,如果观念还停留在“孩子就是孩子”的固有观念里,无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罔顾孩子的开放思想和自主精神,家长总想把自己的一套强加给孩子,只能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或位置,拉大与孩子自己的心理距离,甚至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引起家庭教育冲突。所以,在互联网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家长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充分尊重孩子,主动和孩子沟通,在内心深处允许孩子试错,通过平等地相处与交流,达到指导孩子、教育孩子的目的。

三、“双减”之下家庭教育的对应性策略

(一)回归育人本位,突出养成教育

“双减”是对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的呼喊。从初衷上看,“双减”政策不是改变,而是回归,目的是让中小学教育回归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本位上来。家庭教育也是如此,让家庭教育从升学误区中走出来,从“卷”成绩的状态中回归本位,尊重家庭教育规律,以正确而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孩子,用科学而实用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策略教育孩子。教育是育人而非育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时代呼唤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突出养成教育是时代赋予家长的教育新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个家庭科学施教的重要性与学校教育相差无几。家庭教育虽说不是学校教育,但是对家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会没有要求家长能够像老师那样,在某一学科方面十分专业,但是,在生活教育上,家长应该显示出在家庭教育中的分量。生活教育中需要养成很多习惯,是支撑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基础,包括作息时间、守时习惯等。说到底,生活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品质和行为,让孩子在进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养成孩子增强才干的信心、决心和精神,让孩子在从事工作时能够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养成崇尚生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健康心态、美好心灵和胸怀包括生存教育,让孩子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时能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所以,科学施教就是要尊重家庭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实施好生活教育,突出养成教育。

(二)步入家校合作轨道,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通过家校合作,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加和谐,是“双减”之下家庭教育步入家校合作轨道的又一策略。“双减”政策为家校合作树立了共同的教育理念,凝聚着各方的教育力量。在家长学校的指导下,家长能够更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策略、方法。在家长的实践教育中,学校的教育目标就能通过家庭教育得到完善和巩固。例如,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就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实践教育内容,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都要督促或引导孩子运用于其中。再如,学校布置的一些非书面作业,家长也要引导和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包括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身体锻炼活动、劳动教育活动、调查研究活动、自然探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该带领孩子走向大自然的时候就走进大自然,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阳光的温暖,感受沙漠的浩瀚,感受大海的壮美,等等;该带领孩子走向社会的时候就走入社会,与孩子共同感受社会的复杂,探索人生的智慧,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社会的温暖等等。这样,就能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走出教育的内卷和现实困境,加快家校协同育人步伐,让孩子自由、幸福成长。

(三)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经过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学习,步入初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心理素质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对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明显增强。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个性化发展才不至于走向畸形。懂得爱与被爱,是建设美好而温馨的家庭环境的基础。如果家长彼此之间只有撕裂,动辄吵闹、打架、离婚,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势必受到家庭的影响,轻则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心理上的失衡,重则导致性格的偏执、个性的扭曲。对孩子而言,哪有温馨的家庭环境?何谈健康而鲜明的个性发展?其次,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人品德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品德、品质教育。品德、品质的养成靠什么?靠榜样,靠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也是孩子品德、品质养成的必备环境,父母也是孩子品德、品质养成的身边榜样。要建设一个能够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品质养成的安全、可靠的家庭环境,家长无论是说话、做事,都要为孩子树立品德、品质养成上的良好榜样。不仅要言传身教,而且要通过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建设让孩子感受人格的平等、个性的优良,从而在个性发展上不失良好品德、体现美好品质。最后,个性化发展不是特殊化发展,更不是标新立异。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还是个性品质的养成,目的都是让孩子的发展更健康、更全面。为此,在家庭环境的建设上,家长就要以宽松的氛围让孩子表现出其思想、行为特征,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发现孩子的优点与长处,以积极的态度欣赏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唤醒为之奋斗的理想或梦想,做好家庭教育的“加法”。

参考文献:

[1]李一凡.“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将面临三个转变[N].中国教育报,2021-09-19.

[2]任志成.家庭教育,孩子人生的第一课[J]. 贵州教育,2017(8).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观念转变策略实施家庭教育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后的审计信息化策略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研究
试析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分层教学实践之效果评价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浅谈新课改条件下中专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