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

2023-05-30魏军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提升质量课后服务双减

魏军

[摘    要]“双减”之下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提质增效,需要着眼课后服务的政策立意和价值所在、正视实施现状及问题,探索针对性策略,既让家长收获“双减”政策带来的实惠,又让学校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成效。其策略:一是做好宣传引导“加法”,聚集各方合作力量;二是做好教育投入“加法”,缩小城乡资源差距;三是做好教育研训“加法”,造就一专多能教师;四是做好教育评价“加法”,形成多元评价机制。

[关键词]“双减”;小学;课后服务;提升质量;策略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各项工作蒸蒸日上。但是,“双减”之下课后服务工作的提质增效,还需要着眼其政策立意和价值所在,正视其实施现状及问题,探索其针对性策略,既让家长收获“双减”政策带来的实惠,又让学校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成效。简而言之,即“着眼立意与价值,做好服务之‘加法’”。

一、课后服务的政策立意与价值所在

(一)课后服务的政策立意

1.在教育领域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学生课业负担重、音体美等兴趣爱好与特长得不到培养发展的情况下,破解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资源社会性利用少、文化课课程课时开设刚性需求足而艺术体育等课程课时不充分等难题,需要在教育领域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课后服务具有可选择性和非强制性,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法定内容,不是所有在校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但是,它与义务教育紧密相关,属于一种延伸服务,学校既不能大包大揽地无限放大责任,也不能置家长学生意愿不顾而大刀阔斧“一刀切”。为此,“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在学校与家长、学生之间有一个需要建立的平衡點,那就是家长、学生自愿而学校不可强制。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为家长、学生“供给”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与人力资源,但也要量力而行。家长、学生在课后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其社会性的资源利用效能,并需要做到“谁受益,谁付费”。

2.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受到教育、获得成长体验。在政策立意上,它不是简单地“看护”服务,更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课内损失或改头换面;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学生各方面潜能的一种高品质的教育形式或行为。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尽管也属于主要责任主体,但是,在实施这种教育形式或行为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本位提高学校课后服务的品位,开展非教学的、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不拘一格的教育活动,即“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其目的在于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3.注重可持续发展

课后服务分校内课后服务和校外课后服务,一般以校内课后服务为主体或主导,它需要校外培训资源作为有机补充,满足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以保障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两种不同的课后服务中,承担校内课后服务主体和主导责任的是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学校需要充分发挥校内课后服务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但绝不能在课后服务中唱“独角戏”。如果学校包揽了全部的课后服务,责任就会增大,教师工作压力也会增强,精力的严重不足就会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课后服务政策的立意也体现在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多元化课后服务教育共同体之上,聚集各方面的力量,让学校、家庭、社区、校外教育机构、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组织等成为课后服务的教育共同体,壮大人员力量,畅通教育渠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校内课后服务价值所在

1.开拓知识、能力、兴趣和特长的提升空间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把握知识、提高能力,在课下把所学知识和能力运用施展到课后服务活动中,或者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活动,就能有效开拓知识、能力、兴趣和特长的提升空间。为此,立足学生素质、能力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的就是课后服务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学校根据家长意愿或学生需求,积极开发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项目,分类组织,集中辅导,对学生学习空间进行“量身”拓展;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依托自身丰富的教育设施和资源,发挥校本优势,开发艺术、体育、劳动等方面的课程,在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同时,发挥学校育人优势,提高学校服务育人的质量。

2.减轻家长负担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家长为了让孩子在自己下班之前能够珍惜、利用好学习时间,往往把孩子送到教育机构或请人为孩子“开小灶”,所支付的费用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一些家长育子心切,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所左右,为孩子在课余时间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造成了教育不平衡的“紧张”气氛。尤其是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上这个班、那个班,家长心中的焦虑与日俱增,孩子自卑的心理由此产生,对家长和孩子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大大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而且有效消除了部分学生家长的焦虑,让有意愿参加课后服务活动者都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更重要的是,校内课后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整合了学校课后闲置的教育资源,而且保障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了校内课后服务很高的社会价值。

二、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系统反馈,截至2021年10月25日,全国基础教育课后服务覆盖率超97%,学生参与率超88%。但是,国家在宏观层面决策力度大,学校在微观层面对课后服务内容、方式、过程、组织、评价等实践、管理方面的工作仍然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还未形成高效的课后服务模式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国家层面上,2017年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满足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破解“三点半难题”。再如,在微观层面上,各中小学结合地方、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包括“管”“教”结合,开设舞蹈、机器人、科学实验、管弦乐、体育等兴趣活动小组,上表演、口才、合唱、手工等兴趣公益课。尽管课后服务实践已经得到了绝大部分教师和大多数家长的认可,但是,难题和问题也不少。

(二)课后服务的问题分析

1.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差距较大

从大范围看,课后服务在城乡不同区域还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客观实际。一般而言,城市学校课后服务兴趣活动或课程开发比较丰富,而乡村学校兴趣活动或课程开发比较缺乏,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仍然停留在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或看护托管的水平,兴趣特长、艺术体育、劳动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少,服务方式比较单一,服务内容单纯简单、服务特色没有形成,服务功能未能到位,与城市学校的课后服务差距较大。例如,地处城市的某小学开设了近20多门特色课程和10多个兴趣小组可供学生自愿选择、参与,特色课程包括围棋、合唱、表演与口才、播音与主持、电脑技术、航天模型等;兴趣小组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武术、葫芦丝、萨克斯、小鼓、绘画等。而位于乡镇的某小学在校学生与地处城市的这一所小学相差无几,但在课后服务中仅仅开设了与音、体、美相关的三门课程,兴趣小组也只有篮球、乒乓球、跳绳等几个活动项目。

2.教师提质增效负担加重,力不从心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降低。相反,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教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无形之中就是压力。加之,按照家长意愿或学生兴趣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开设特色校本课程,都需要大量的与活动内容相匹配的教师。这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文化课教师来说,从事艺术、体育等兴趣类活动或课程的引导工作,大有力不从心之感。尽管学校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但“全才”并不是通过短暂的培训就能培养。而且,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再想方设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教师精力明显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充分保障课后服务质量,难度可想而知。

3.家长思想观念认识滞后、支持不够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虽然家庭负担减轻了,但是一些家长总担心孩子成绩会下降,觉得课后服务是学校“变相赚钱”的一种方式,与其交钱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活动,不如直接把孩子送至校外培训机构。甚至一些家长仍然不放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想方设法寻求“一对一”私教或拼班辅导。家长的这些思想观念或做法,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仍然不能自愿参加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活动。加之,课后服务与家长理想中的优质教育需求相差甚远,导致一些家长中途退出课后服务。如此一来,部分家长在课后服务上的“掣肘”观念与做法,给学校课后服务的实践与管理带来了难题。

4.教育教学评价尚未转变,痼疾仍在

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各个学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及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也在陆续出台与“双减”政策相配套的评价制度或办法,趋向于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或多元评价。但是,“唯分数”论的顽瘴痼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一些学校仍然把“期中”“期末”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抓手”,仍然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大部分家长更是如此,动辄以孩子的成绩说事,罔顾评价导向的转变,不去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家长对学校课业减负政策进行变相性对待,自行购买教辅资料,越过学校与孩子的老师给孩子布置单元测试卷,把“内卷”移至家中,造成的结果是,学校在开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家庭在悄悄地为孩子增加学习负担,致使孩子的负担未能真正“减”下去。

三、提升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

基于课后服务的政策立意与价值探究,正视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及问题,在做好学生课业“减法”的同时,做好课后服务“加法”,促进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落实“双减”政策、高效开展课后服务的主要策略。

(一)做好宣传引导“加法”,聚集各方合作力量

“双减”政策实施之初,教师压力倍增,作业既要布置精而少,一、二年级甚至于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还要依据家长或学生的意愿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家长和学生的压力倍减而教师的压力却倍增。在此种情况下,无论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还是身体方面的精力、精神,教师都处于“低谷”之中。而且,为学生减负后,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作业少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认为课后服务就是为了收他们的钱而搞的形式而已,对“双减”政策立意和课后服务的实施价值认识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学校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工作,而且难以形成校、家、社方面的教育合力。为此,针对这一状况,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就需要做好宣传引导“加法”,通过宣传部门、融媒体中心、校园网、家长学校、横幅标语、墙报专栏、专题讲座、实地走访、微信群交流、抖音快手等等,大力宣传“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政策的立意、价值所在和措施方法,聚集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从思想和行动上,让校、家、社知行合一,切实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二)做好教育投入“加法”,缩小城乡资源差距

加大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优质资源的建设资金投入,做好教育投入的“加法”,向城市小学看齐。改善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条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设活动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培育优质课后服务教育资源,资金投入肯定不会少。如果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即使有家长的全力支持,能够做到的恐怕也只有保障现行条件下的课后服务费的合理、按时发放而已。而“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的费用,除非通过政府或社会方面的力量,否则难以解决。只有政府调整财政补贴,有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小学的课后服务“硬件”建设加大投入,完善教育配套设施。根据学校师生比例和学科结构补齐教师编制缺额,配以课后服务艺术体育等各项目人才,加强“软件”建设,确保学校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和兴趣类活动项目、满足家长或学生的需求或意愿,才会让农村小学缩小和城市小学的差距,促成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三)做好教育研训“加法”,造就一专多能教师

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的发展在教师。课后服务的开展,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学校不可能弃学校教师而不用,但是,除正常开展学科教学之外,学校内教师还要承担课后服务的工作任务。而课后服务工作需要教师至少具备一项兴趣类或活动型的特长或技能,对于长期从事某一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这就需要从头学起。如果做不好教育研训这一“加法”,就难以造就一批一专多能教师。没有一批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就没有支撑力量。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发挥好组织、引领作用,为教师提供教育研训的平台或机会,加大教师一专多能的教育研训力度,在着力提升教师学科教学水平的同时让每位教师研训课后服务所需技能,为高质量开展课后服务打好技能基础。

(四)做好教育評价“加法”,形成多元评价机制

以“双减”政策下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及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为导向,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创新档案袋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课业减负状况、兴趣特长养成等作为新的评价要素,彻底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提升质量课后服务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促进高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探究
提升网店美工人才培养质量探析
关于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