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逻辑关系、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2023-05-30韩嘉航

关键词:城乡差距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与乡村振兴统一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前者是后者的价值指引,后者是前者的应有之义。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振兴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宜居宜业亟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治理主体“空壳化”、集体经济增收乏力的现实挑战。对此,应从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城乡共同精神家园、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增强居民收入均衡性五个方面施策发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城乡差距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2HZ0409)

作者简介:韩嘉航(1997- ),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文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厘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对当前实现共同富裕在乡村所面临的挑战逐一进行分析,为构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提供实践进路,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鄉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

乡村振兴一经提出就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紧密联系,探究如何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首先要从二者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并贯穿于党的百年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惠农政策,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于解决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最终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全面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概念,对农村发展作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的更高要求。此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脉络,不难看出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关系表现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可以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

(二)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指引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极大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同富裕要“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5]。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体现共同富裕的四层内涵。首先,共同富裕是物质极大丰富下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的极大富裕,做大经济蛋糕,从而扩大共享底盘。其次,共同富裕的富裕不仅指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民生、生态等多方面的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重视农民的精神生活,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再次,共同富裕要点在于“共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阶层的发展,而是要放眼于农村所有群众,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保障各族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最后,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只强调绝对公平的结果,忽略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反而会破坏主体积极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总之,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指引,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

(三)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在2021年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6]此后,我国“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由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工作重心由任务型治理转为发展型治理,这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有学者指出,百分之九十的相对贫困人口长期分布在农村地区,解决相对贫困的任务也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能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还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乡村振兴的五个发展要求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和条件,其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二、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在党的正确带领下,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一步夯实了共同富裕的基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全面深入来看,当前乡村振兴工作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薄弱、宜居宜业亟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集体经济增收乏力等方面。

(一)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城乡融合发展缺乏有效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9],已进入了消费升级、高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阶段,对中高端产品需求逐渐扩大。然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小农户为主体,大多提供中低端农副产品,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其次,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农村生产力要素不足,限制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地区土地资源受制度制约,不能够抵押出售,农民难以通过土地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并且,由于城乡在教育、医疗、收入等方面的欠缺,农村有技术、有文化的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生产力流失,不利于乡村产业发展。最后,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乡村产业收入渠道受限。差异化的城乡产业经营方式,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乡村产业与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产业难以实现有效对接,产业关联度不强。再加上生产技术、地理位置、土地流转等因素制约,乡村产业进行非农经营项目招商引资较为困难,收入渠道单一。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城乡要素流动,加大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难度,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乡村宜居宜业亟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供需不匹配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但是从当前乡村的现实状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部分乡村对厕所改造只建不管。村干部过分追求整改速度,轻视整改质量,对后续的维修工作视而不见,导致村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为维修问题而弃用。乡村厕所改造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还有部分乡村未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将其他乡村的厕所改造方案生搬硬套到本地区,不仔细听取群众意见,对政策的宣传讲解力度不够,强行拆除农户旱厕,引起部分村民对厕所改造工作的不满。另一方面,乡村医疗卫生供需不匹配,服务水平仍待提高。长期以来,农村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资源配置不均匀,服务质量和效率都有较大提升空间。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城市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床位数量是乡村居民的2.21倍和1.78倍[10]715。由于部分乡村常住人口日益减少,部分药品价格高昂、保质期短,因此乡村药物储备也相应减少。但乡村居民年龄结构严重老龄化,病情复杂,面对突发情况,乡村缺乏相关设备和药物支撑,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三)乡村精神文明投入不足,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不充分

新时代不但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对群众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乡村精神文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与乡村文化结合度不够。首先,乡村精神文明针对性内容投入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部分群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不良影响,价值取向功利化,精神生活物化發展。但在乡村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偏重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宣讲,很少聚焦于这些价值偏差问题,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多样化的需求。其次,乡村精神文明缺乏系统规划。尽管乡村地区会定期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针对群众差异化需求,精神生活多样化发展仍缺乏系统思维,既没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覆盖,又难以实现工作的长效性,导致社会公共精神生活发展不力,制约了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最后,乡村精神文明与乡村文化结合度不够。现代信息媒介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信息获取和需求满足模式都发生了改变,村民传统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都受到冲击,并在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产生碰撞。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依赖性逐渐下降。部分乡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脱离本土乡村文化,缺乏培育乡风文明的阵地,不利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四)乡村治理主体“空壳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不平等,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首先,乡村治理主体流失严重。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老人、妇女、儿童与弱势群体成为乡村常居人口的最大组成部分。乡村传统家庭结构被打破,治理主体“空壳化”,人口季节性流动。这导致了外出务工群体对乡村治理不感兴趣,守望乡村群体协商民主能力偏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其次,乡村治理能力不足。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无法适应季节性流动的乡村人口,公共治理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基层治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缺乏关键的联结机制和刚性的制度规定。最后,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乡村治理科学决策提供了多种便利,有助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但由于专业人才匮乏、治理理念滞后等因素,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乡村在运用数字化管理时过于强调技术本位,忽略了现代化治理的真正目的,再加上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新兴电子产品,信息采集不全面,反而使数字化管理偏离群众的真实需求。

(五)乡村集体经济增收乏力,城乡贫富差距弥合难度大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要点在共同,强调全民富裕和全面富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首先,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发展不力。截至2020年底,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集体经济组织占比22.4%,有收入但在10万元以下的占比44.5%[11]。可见,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唯有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才维持自身正常运转,常年没有收入,这将进一步拉大不同地区群众收入差距。其次,乡村地区收入结构相对不合理,可持续性不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达17131元,与2014年相较增幅超过60%,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0]184。但从收入来源看,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少,占比低,而政府补贴收入占比则逐年上涨,收入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收入结构相对不合理,不符合经济发展可持续目标。最后,城乡家庭财产性收入差距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4626.5元,而农村居民同期数据不到城镇居民的10%,仅为418.8元[10]181。城乡居民持有财产差异将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城乡贫富差距弥合的难度。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条件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慰问时强调:“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12]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远景目标,必然要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这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施策发力:

(一)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要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着手,以质量为重,注重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鄉村产业格局。一是要推动乡村经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乡村特色,在产业的起步、发展、创新等阶段树立竞争意识,深入市场调研,构建“产学研”产品开发平台,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保证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二是要延长乡村产业经济链条,扩大发展空间。应突破传统的单向度发展模式,发展多元化的乡村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开发能够与乡村产业合作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延长乡村产业链条,带动就业,形成多元化的乡村产业格局。三是要落实政策引导,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组合优化,提升乡村产品质量。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各部门在资金、审批等方面协同发力,引导培育乡村要素市场,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先进科学技术、企业投资等城市资源流入乡村,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各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高质量乡村产业格局。

(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注重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又要配置好能够满足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配套工程建设。坚持以宜居为核心,加大防污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开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建立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生态化处理机制,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另一方面,要以城乡一体化为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以全覆盖为基准,智慧服务为目标,实现“惠普”从理念向实质的转变。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提升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精准性和公平性。同时,要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距离。例如,通过海量网络教育资源,让乡村的学龄儿童享受到城市的优秀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医疗”,实现点对点医疗支援,为村民提供城市优秀医疗资源。

(三)建立精神文明引导的共同富裕机制,构筑城乡共同精神家园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共同精神家园,应从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着手,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精神需要。一是要构建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的系统机制。以年龄、居住时间、工作类别、年均收入为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并由专门人员负责活动开展。如针对低收入人群,应提供多种就业培训,切实帮助低收入人群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容易被接受,也方便群众理解。二是要运用好新兴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充分整合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快手、抖音等媒体资源,以现实乡村生活为素材,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主流文化产品,让群众真正共享精神文明发展成果。三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赋予乡贤文化时代内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贤群体单向度涌入城市,乡贤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两者都逐步走向没落。但是,文化进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现在的文化必然是以过去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发展而成的。因此,要积极传承乡贤文化中家国情怀、乡规民约、公德道义等有益方面,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乡贤文化成为当代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四是要培育新时代乡贤群体,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氛围。乡贤文化最为核心的要素是人,但目前乡贤群体数量偏少,且缺乏科学的遴选机制。因此,不但要充实新乡贤群体数量、扩大涵盖范围,还要建立公正客观的评选标准、程序,鼓励乡村政治精英、致富村民、退休教师、退伍军人、公益人士等受到村民认可、满足村民利益诉求的杰出人才加入乡贤群体,用榜样示范的力量带领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良好的乡风,构筑城乡共有精神家园。

(四)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模式,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

乡村的服务管理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由于乡村治理主体“空壳化”现象严重,构建多方协同投入机制已成为必然。一是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农民联系最紧密,接触最密切,最能体现党和国家在农民心中的形象。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以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牢牢把握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政治方向,紧盯惠农政策资金、助农项目评选、集体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回应农民期盼。二是要构建以群众为主体、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群众等多层次的治理主体联合起来,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如针对外出务工群体,应加强与所属社区、单位的联系,定期了解群众情况,并建立微信群,及时沟通村内工作。三是要推行一站式便民导航服务,设立村级服务代办站,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信息化。针对守望乡村群体,要在村级服务代办站、告示栏、广播站及时通知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各类信息,并简化办事程序、缩减审批时间,解决村民办事难、跑腿累的问题。针对外出务工群体,要充分应用各类软件和网络平台,持续推动乡村工作信息化建设,打通异地政务办理障碍。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13]。运用微信工作群、政务App等网络渠道实现网络互动,加强与外出务工群众的联系,了解诉求、发现困难,精准解决。

(五)发展新型乡村集体经济,增强居民收入均衡性

发展新型乡村集体经济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群众生活富裕的重要力量。一是要盘活集体资产。要鼓励村集体大胆尝试股份制经营,将闲置的土地资源以承包的形式经营,最大限度提高集体所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集体经济收益最大化。二是要借助乡村特色,打造集體品牌。乡村可以依托自身文化发展集体品牌,例如以特色服饰、特色饮食、手工艺品为主要产业的乡村创业园区,可以将本土文化打造成集体品牌,通过分享品牌文化故事,增加产品销量,制作衍生产品,构建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三是要突破集体经济发展局限。构建“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体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有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主动吸引技术、资金等优秀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大数据建设,完善集体经济品牌电子商务平台布局。同时,还应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集体经济品牌销售渠道。突破传统宣传和销售思维,注重线上线下引流,构建互联网宣传销售平台,增强品牌输出的力度,拓展市场空间,增加村民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6.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0.

[6]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7] 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7.

[8] 徐政,郑霖豪.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4.

[9]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EB/OL].[2022-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2/t20220227_1827960.html.

[10] 国家统计局.《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1] 廖永松.新农村,集体经济“新”在何处?[EB/OL].[2022-06-25].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http://www.cssn.cn/jjx/jjx_xzyc/202206/t20220625_5414145.shtml.

[12]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N].人民日报,2022-09-22(01).

[13]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考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