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析
2023-05-09朱刚
作者简介:朱刚(1972~),男,汉族,杭州萧山人,杭州市萧山区闻堰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高中数学教学。
摘 要:“双减”政策的颁布和推行,对初中学校数学教学“减负、提质、增效”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而要达成“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切实贯彻“双减”精神,教师就应当着重改变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样态,不断激发数学课程的活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品质、优化配套的数学教学指导服务,从全方位、多角度入手,在教学设计、教学样态、教学场域、教学特色等方面不断凸显出“双减”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总体方向,使得学生能够在高效优质深度的数学课程的带动和熏陶之下,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探寻到数学的本质,并最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数学素养。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2-0085-04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拉开了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各地小初中学校在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后,已然形成了“校外培训有效整顿、学生负担切实减轻”的喜人态势。但是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有不少学校“优质教学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要达成“校内教育质量总体提升”的愿景依然任重道远。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优化路径的分析,在把握了教学科学规律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实践。
一、 “双减”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总体要求
“双减”政策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要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总体要求: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发挥并凸显初中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二是结合数学新课标的相关内涵,充分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情生情,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来设计、建构和推进各项数学教学工作;三是围绕“课上教学、课后服务、作业设计”等重点环节,在有限的课上和课后时间内让学生能够提升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做到学足学好。从“双减”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总体要求出发,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将教学要求和“双减”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课程规划、结合核心素养、优化教育服务等方面来实现减负提质。
二、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总体思路
(一)强化宏观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要切实有效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教师就要首先强化对课程的宏观总体设计,从“课前准备设计”“课上教学设计”和“课后服务设计”三个层面来做好规划、实现对教学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学样态的改善。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学情生情、教学内容、环节与时间分配”等方面入手,根据不同的单元和课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备好丰富的电子课件和教案;在课上教学部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动态教学表现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反应等情况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能够顺畅、有序、高效地开展;在课后服务方面,教师要优化辅导指导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规划、健全常态管理机制,使得数学教学可以通过课上的有限场域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后学习中,实现教育服务的全面覆盖。
(二)立足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具有数学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价值。“双减”教育改革要与时俱进、实现逐步地深入和推進,教师就需要牢牢把握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各项素养作为一个整体融入数学课堂与课后的教学之中去,促进教师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带动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经验、形成良好数学思维、养成综合学习技能、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三)突出教管优化
在“双减”的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讲授和传导、数学题目的讲解和分析,教师更应当将“教学”和“管理”这两个理念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教管育人思路,通过改良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路径,来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启发、引导、辅助、促进”功效。在这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构起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带动学生在具体的氛围和情境之中提高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开阔眼界自主探索,对学生经常性地开展正向鼓励、过程评价以及学习辅导,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问题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细心、耐心的指导帮助,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教学管理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激发出数学学习的长效内生动力,并在长期的学习互动过程之中养成常态化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
三、 基于“双减”背景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双减”政策的实施和颁布,对初中学校、家长和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质量的提升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使得教育的责任更加集中于校内的各学科教师身上;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更加重大的责任,充分梳理数学课程教学的不同维度和不同场域,推进生活化、情境化、智能化、个性化、全面化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出沉浸生动的数学学习氛围和整体环境,带动学生提高知识认知理解和思维水平,并进而实现总体学习能力乃至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将具体从五个方面,论述基于“双减”精神以及教学优化总体思路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强化理论实际关联
初中数学学科所展现出的各类核心知识内容,大多以公式和原理的形式加以叙述,这种公式或原理对仍然习惯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说,实际上有着一定的理解难度。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要融汇“双减”精神、优化数学教学,就要积极构建数学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带动学生首先在联系之中找到一种“熟悉感”、减轻“畏难感”和“陌生感”,进而帮助一些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降低理解和学习的难度,使得数学课堂上的知识内容更加“活化”“趣味化”,有效抓住学生的眼球、为后续深入的教学环节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这课之前,教师就应当首先通过准备教学器材设备、联系家长讨论学情生情、从教材总体内容规划角度明确知识分类、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数学教学目标等方法,来将学生的日常“身高体重测量”与“平均数”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围绕生活化教学的主题做好前期教学设计和规划。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展示提前准备的卷尺、电子秤等工具,让学生互相帮忙、亲自测量体重和身高数据,并以“千克”和“厘米”为单位,统一在《初二(×)班体重身高数据登记表》上记录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体数据等信息。学生全部完成测量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登记表,同时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①我班全体学生的平均体重、身高是多少?男生与女生的平均体重分别是多少?②女生平均身高、男生平均身高和全体平均身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能否用等式将这个关系表述出来?③在全班的身高数据之中,平均数和最大数、最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平均数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从第①个问题的观察计算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对“身高”这一概念的认识来求出问题②中的等式,同时学生在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导之下,也能够认识到“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不是代表每次的具体水平”这一内涵。
(二)营造生动学习情境
数学知识和内容并不是孤立、单独的,它有着极强的连通性;这种“连通性”,既体现在初中单一数学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通,也体现在抽象化数学概念与其他拓展知识、数学知识应用之间的联通。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的样态、改进数学教学模式,就要注重把握好数学知识内容的这种动态联通性,打开教学视角、发散教学思维,为学生营造出与数学知识和核心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生动学习情境,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有效降低、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被充分激活,进而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并能够接受和内化数学知识概念。
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学九年级上册“圆的基本性质”课程教学时,就应当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七年级上册“实数”部分“神奇的π”阅读材料的内容,随后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课前准备和收集的有关“数学家刘徽计算圆周率”的故事,构建出生动的数学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先播放“刘徽观察石匠将方形石头切去4个角变成8个角、切去8个角变成16个角,以此类推,最终将方形石块切成圆球,由此悟出割圆法”的科普视频,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完成立体几何向平面几何的思维转换:如果方形石块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切割成石球,那么正方形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切割成圆形呢?在学生经过思考后,教师可以围绕“刘徽割圆”的故事继续补充其提出的“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的观点,同时从“无穷小分割”的概念出发,带动学生初步认识微积分之中“极限”的概念,以“极限”为计算圆周率提供科学算法的思路。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之中,也就能夠深入把握“圆周率”这个概念和其“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性质,同时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发展,古代数学家锲而不舍、细致认真精神品质的认知、感悟与学习。
(三)突出多元智能教学
在当今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要有效贯彻和渗透“双减”精神、实现教育质量的飞跃,教师还需要注重突出多元智能化的数学教学,开发和利用多种智慧教学工具、挖掘并整合教材内外的丰富教学资源、重点综合利用实时互动的信息化功能,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打开学生学习视野的辅助、师生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展示多元数学知识信息的舞台,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以及更多的成长发展可能性。当然,在这其中数学教师应当首先顺应当前“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以及本地、本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素养以及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使得自己能够灵活从容地使用各类已有的教学软硬件工具。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首先简单学习计算机数学软件Matlab的编程绘图方法,进行简单一元二次函数如“x2-2x-1=0”的代码编程,然后使用动态演示功能展示“x2-2x-1=0”函数图像之中当x在1-2到1+2之间时y值的变化情况,将动画制作成视频插入课上所用的电子课件之中,学生能够很直观地发现当x=1时y取到了最小值,此时教师结合图像就能够更加精准科学地进行二次函数有关“对称轴”“开口方向”“增减性”和“最值”等内容的讲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希沃白板5等常用的教学工具,在讲解“平面几何”相关知识时为学生布置课前的“微课”预习视频,使用画板功能绘制直线和圆,带领学生观察“相离”“相切”“相交”以及直线与圆不同位置关系的动态转化情况,以“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带动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直线与圆在不同位置关系时的性质。通过利用专业和常用的信息化教学工具、跨越课上课下不同场域的数学教学,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内容,从而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和记忆,达成智能学习的效果。
(四)优化分层个性教育
要在“双减”背景下带动集体之中的所有学生都能够实现“优质高效学习”的效果、使得学生都能够学足学好,教师还需要考虑到班级整体环境中不同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认知、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人格特质等特点,来组织和开展有层次的个性化教育,以此来改进以往数学教学“一刀切”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学生“吃不了”而另一些学生“吃不饱”的困境。
具体来讲,教师应当首先在课程设计和规划的阶段就将处于一个班级整体之中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进度,大致划分为A(学习能力和进度较差)、B(学习能力和进度较适中)和C(学习能力和进度较优)的三个层次,然后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深入全面地开展分层教学。如在数学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就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如为A层次学生布置“已知‘4x2-1=0,请在预习课本对应内容之后使用‘直接开平方法写出具体的解题步骤并算出答案”、为B层次学生布置“请记忆并默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同时使用公式法计算‘4x2+1=-4x中x1、x2的解”、为C层次学生布置“请在前期预习的基础上,比较消元法和公式法之间的区别”。而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也应当围绕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生情,组织各类小组集体学习活动,以科学的分组保证同组内至少涵盖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集体学习、“以优带劣”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课的教学中提出拓展型学习任务“请写出一个以x1=2、x2=-3为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并求出该方程根的判别式”,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讨论、互相验证所设计的方程,就能够实现集体智慧建构的效果。而在课后的作业布置的辅导服务方面,教师也应当注重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和布置,做好针对化的课后教学服务工作,教师要将“分层个性教育”的理念融入课后作业服务的领域中去,这在后文中将加以详细阐述。
(五)改进作业指导服务
在课后领域,数学教师也应当做好对“双减”精神的渗透工作,因为学生学习体验、课业负担的轻重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后作业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课后场域的数学教学服务开展,重点围绕“作业”部分对课后教育加以优化和改进。
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是改进数学教学课后服务的主要环节,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当首先优化和健全数学作业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做好作业的课上“分流”,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原本应当在课下完成的作业,使得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减轻;二是创新作业的展现形式和载体,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激活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多维充分运用;三是作业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建构规律,确保“围绕目标”“由易到难”“分层布置”“整体统合”,保证作业科学化。在作业的具体设计和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分四个阶段进行作业的同步“跟踪”和“把控”:①前期设计阶段,教师应当围绕学习重难点内容创新布置多样化、智能化作业,同时设计“必做题、选做题和拓展题”三种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作业组合,并且围绕探究课、习题课等不同的课型来设计相对应的特色化题型;②在作业完成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借助“班级优化大师”等智能软件来全程配合家长跟踪、检查不同学生个体的作业情况,注重“过程指导和点拨”“解题思路适度引导”“书写规范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③在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时,应当围绕难题、典型问题来进行集中讲解,关注不同层次,尤其是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和问题,将不同问题对应核心素养进行“个人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表”的分析、归纳和登记,保证作业批改的时效性、科学性和优质性。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承担起推进“双减”精神在数学课程中渗透落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以“双减”的推进作为数学教学優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不断围绕“双减”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进策略,以此来提高课程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实现数学教学新时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炜.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J].华夏教师,2013(9):78.
[2]王静.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4):33.
[3]钱芳.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200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