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
2023-05-01吴小蓝
吴小蓝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也逐步重视起来。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受到数学教师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供思考方向。本文将对小学生实行逻辑思维能力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培育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0-0133-03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重视逻辑思维的传导,特别是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中进行深入思考,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深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对于逻辑严谨的数学学科来说,学生的这一特点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够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思考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数学教材,挖掘逻辑思维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众多专家讨论、从众多数学理论中挑选出的知识集结,数学教材知识内容符合当前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教材是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来源,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内容的重要材料。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分为众多模块,例题、练习题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静下心来回归数学教材本身,深入研读每个模块以及其中的每道例题,从中找出相关联的题目。选择一些逻辑性较强且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作为典型素材,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搜集相关内容,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鲜明的案例中感知逻辑思维在数学中的运用,并通过丰富的练习,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解题能力。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间隔排列》一课为例,本节课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同时,本课内容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兔子采蘑菇的案例,将兔子和蘑菇两个元素通过图片的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观察事物排列的规律,探索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运用“对应”的思想解释并表现间隔排列规律,在观察、分析、推理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二、调整教学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例题解析的方式教授解题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用并不明显。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其在主动思考中不断锻炼自身的分析能力。另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观察、分析、理解等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引入割补法的解题理念。教师出示长方形花坛和平行四边形花坛两个不同形状的花坛,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这两个花坛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长方形的花坛面积已经计算出来了,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面积该如何计算呢?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知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通过问题的引导,将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联系起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转化方法,最后教师讲授割补法,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割补法的过程动态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平行四边形是如何转化为长方形的,深刻理解割补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让其结合教师的动态讲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
三、巧用运算技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掌握数学运算技巧,具备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运算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意识,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例题,通过例题讲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运算技巧和运算原理。教师在巩固学生运算能力时要注意数学习题的选择,既要重视习题的数量,又要注意习题的质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培养、训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为例,本节课的內容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重要模块,通过例题的讲解学习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以及位数的确定。以算式145×12=?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时知道145写在算式的上边,12写在算式的下边,由右向左依次相乘,将两次相乘的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的结果。教师通过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常规的计算方法,并帮助其掌握以0为结尾的相关计算,以5结尾乘4或乘8相关的计算,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相关快速运算技巧。在学生基本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运算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综合教师提前准备的算式,及时调整课后练习的计算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相关习题。可以先提供学生以0结尾和以5结尾的相关算式练习,引导学生快速口算。之后进行数学运算进阶练习,如156×24=?150×40=?125×18=?等,让学生练习算式中含有零的计算、不含零的计算等,使其通过练习不断提升运算思维能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资料时,应该注意课程学习的连续性,既要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又要启发学生理解新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找到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思维导图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层级划分,并在复习以前知识内容的同时将本节课的内容链接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出整个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思维脉络。思维导图的直观性让学生能够在清晰明确的树状网图中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容连接关系,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更加有的放矢。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性质、周长计算等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教师在正式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前,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你们还记得都学过什么吗?”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教师利用图片、案例等方式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计算面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教师将板书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带领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回忆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体系脉络。在长期的思维导图训练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总结归纳能力。
五、建构数学模型,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析分析,从中抽象出数学解题模型,以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情境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实现从具体问题中分析出数据信息,将数据整合在一起,构建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运用到实际问题情境当中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测量数学教材或者课桌,算算看其周长是多少,问“你是如何得出数学教材和课桌周长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教材中抽象出长方形,将测量和计算数学教材的周长抽象为长方形周长计算,最后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为[s=a+b+a+b,s=a+b×2]的长方形周长公式计算模型。让学生在给邻居爷爷计算围篱笆需要的篱笆长度问题情境中运用这一周长公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也要意识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立足于教材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在班级学生数学实际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遇到教学重难点等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时,为其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同时发挥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内容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脉络。
参考文献
[1]高国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維能力[J].考试周刊,2020(A3):73-74.
[2]时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138-139.
[3]强旭庆.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4):69-70.
[4]吴丽娜.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47):87.
[5]瞿瑶.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