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看法
2023-04-29年浩然王福革
年浩然 王福革
[摘要]破解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必须从治本上入手,即要重新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问题、教材问题、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和教师素质问题,上述四个问题是涉及该问题解决的核心要素,是治本之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效果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从高校思政课授课情况看,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学效果不理想。从目前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成果看,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但这些成果并没有破解思政课教学不理想的困境。根据我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经验,我认为所谓的“本”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一、思政课的定位问题
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相关规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被纳入到高校“通识教育”序列,意味着它将区别于“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所谓的通识教育,也就是通才教育或一般教育,为教育者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教育。与专业或学科教育相比,自然没有学科或专业教育重要。目前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定位为通识课,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首先这种定位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相去甚远。根据该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该规定中,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问题
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中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以及民族地区增开的《民族理论与形势政策教育》(简称“民族理论”)。上述课程在三十多年的高校教学过程中,从名称到内容几经变化,目前基本成型。从各高校使用的情况看,教材内容简单明了,教材体系相对完整,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在各高校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高校不断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和时事性教育,结果使得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关注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也只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相关的结论即可。在期末考试中,由于采取了多样的考核方式,使得教材内容与考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脱离,甚至一些学校的考试流于形式。学生通过半年的思政课程学习,对于所学课本的专业内容不十分了解,即使一些学生想认真学习相关课程,但由于教材等原因,效果也十分不理想。反思和总结这些“重点教材”,我们发现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下面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
(一)该教材重点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共计七章,25万字。从内容上看,该教材做到了内容简洁、明了,行文流畅,累赘不多,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化版,甚至可以说是经典简化版。对于专业的哲学教师来讲,是一本好的教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这样一本好教材却存在着巨大问题:主要表现为该教材极其不适合学生学习使用。首先我们教学过程中,衡量一本教材好坏的标准不是这本书写得如何符合撰写者对体系的理解和经典总结,代表了学术界的认同,相反,衡量一本教材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是否适合学生学习使用。在该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对许多问题看书过程中不理解,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没有办法结合教材讲清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材只把相关的结论写了出来,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的推理过程省略了,使得学生只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
(二)这本教材把自己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顾名思义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简化版,主要是供非专业学习人员学习使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来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内容的科学性。一个学习者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的做法是选择一本好的原理教材,做为自己入门学习的捷径。从目前出版的原理教材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不应该是学习者的首选。主要原因是学习者通过它的学习,不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讲了啥。事实上,选择编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做法本身是否科学,是一件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我们感到这本教材的名字应该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这样更符合这本教材本身。因为这本教材传递给学生的只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很难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与本文第一点所主张的观点相一致,高校设立原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培养学生掌握一些马哲的常识,相反,通过马哲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接受和支持马克思主义,进而增加对中共执政的认同感,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的话,该教程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应该被替换。
(三)根据多年来从事马哲教学的经验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学时,应安排80-90学时,只有这样才能够较全面地讲清楚主要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安排,教师只需要25-30学时就可以讲完。因此,许多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通常以课改的名义安排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演讲等内容,消耗掉多余的课时,以此来解决教材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从目前已经出版的马哲原理教材看,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编写得比较好,但相较于第一、二版的编写质量尚有差距。主要问题在于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把过多的个人学术观点纳入了教材,不利于学生学习使用。相反,该教材在最初的第一、二版编写中,这一问题解决得非常好。因此,我建议马哲原理教学最好使用人大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只有这样,我们的马哲原理教学的目的才能实现,否则的话,必然流于形式。但要实现这一点的话,必须是该课程纳入教学核心课程中,这是一个前提。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原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研究者从改进教学方法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近些年来发表的关于思政课改革的论文看,教学方法改革成为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在实践教学方法,研讨会、演讲会、参观革命圣地、撰写心得体会等成为主要的教学改革形式。但从教学效果上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家都心知肚明,效果真的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思政课的改革不在于教学方法改革,而在于教学理念上。在思政课上,学生在学习中不是学习如何运用思政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习思政理论本身是什么,在学会后再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问:在没有学习明白思政理论上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课改方法来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运用问题呢?在这里,我们想阐明的是:目前思政课的主要问题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即让学生如何学习思政理论,而不是消费思政理论。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改革者提出改革的一个主要理论根据是,目前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提升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只有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其实,从教学规律来看,这是一个十足的伪命题。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就像驴拉磨一样,只有拉到了一定的圈数,稻谷的壳才能掉下来。学习也是一样,本身就是一件拉磨的苦差事,它需要学习者克服自己情绪、兴趣、身体等各种障碍,通过艰辛的努力,最终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学也是一样,也需要学生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拉磨的过程中体验思政课的理性光辉。相反,在思政课之外的各专业的专业课学习中,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人们把对思政课的教学要求移置到专业课教学中。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心理明白,学习就是拉磨。
四、思政课教师素质
多年来,思政课教师素质一直为人们诟病,特别在一些理工类的院校,其地位和状况更是不尽如人意。从我国高校思政课专业人员的水平看,确实存在着一些专业水平问题,诸如一些教师竟然分不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这不能不让人意外。分析和总结思政教师专业水平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一是任课教师除了四门思政课以外,没有其它本科生专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专业学习和提高。二是担任的四门课教学内容又大多停留于公共课水准,其专业性要求较低,在长期的重复性教学中,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升。三是任课教师由于没有过多的教学压力,其提高专业水平的动力不足。针对思政教师专业水平提升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多项财政支持政策,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经费花不出去。一些院校通常采取的方式是组织教师组团去一些革命圣地参观学习,或者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从实际效果上看,不是很明显。因为高校思政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生,而不是党政机关干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党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模式应该有所区别。
在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同时,应严格控制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这主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跨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原则区别,前者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政治理论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按照教育部规定,有着独立、完整的培养计划。后者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政政治理论教育,二者在培养对象、目标、手段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天壤之别。目前一些高校在学科优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关苗头,这一势态必须严格控制。尤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理论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本科专业教学,必将影响其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这是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蠢事,不可再犯。
结语:上述四点内容是我国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思政课才能成为受学生、教师和社会欢迎的课程,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维玮.人本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1):106-107+114.DOI:10.13492/j.cnki.cmee.2022.21.034.
[2]周妍.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和对策——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1):86.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22.21.012.
[3]蒋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79-81.
作者简介:年浩然(1989.8-),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福革(1968.11-),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