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范式重构

2023-04-29王赫楠

秦智 2023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摘要]价值观是个体行为的正当性原则,价值观教育具有内隐性。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受到科技发展范式革命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其难度空前增加,亟待范式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础。基于此,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机制理念层面、内容组织层面和方式手段层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规律、内容和方法,从而形成自成体系的教育范式。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28

一、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革新助推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的范式革命,高校思政工作难度空前增大

科学技术的演进经历了基于直接观察的“经验范式”、基于自然理论模型描述的“理论范式”、基于数值计算的“模拟范式”和基于大规模实验科学数据的“大数据范式”[1]。第三和第四范式的出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算力和数据的快速迭代提升,以OpenAI GPT-4、谷歌PaLM-E、百度文心一言、华为盘古、阿里通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在2023年逐渐进入普通用户的学习和工作中,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正在经历新的范式革命,即“人工智能范式”和智能传播时代。这场范式革命的影响不只局限于科技和经济领域,人机关系复杂性的升维也深刻影响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知,大众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速率被颠覆,话语权争夺空前激烈,引发个体对“意义”、“价值”、“自我”的深度思考。当代大学生是新兴技术的核心用户群体,也是技术演进的建设者。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空前增大。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剧大国博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范式受到冲击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進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面对这样一个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承平日久的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社会出现价值观教育地位虚化和内容碎片化的现象,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资源开发和使用评价体系不足,价值观教育范式有待重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尚需明确,意识形态教育的功利化、娱乐化倾向亟待遏制,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价值观教育手段和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文化自信的培育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一)高度契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概念,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2]。价值观形态角度的科学社会主义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主张,无论在专著、教材,还是学术论文中均是鲜少被关注的研究向度。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客观的、全面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相应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是具有引领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基于本土化问题,并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穿越数千年历史变迁依然流淌在中国人骨血中的理想追求和价值旨趣,涵育并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当代国情和发展需要的赓续和创新。基于这种高度契合性,在高校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本位建设,对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基础

价值观自信是对自身价值追求的坚定信仰和自觉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3]。价值观自信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提升,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蕴含于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或凝聚于朗朗上口、文采斐然的经典诗文,或记录于可见、可用的实物载体,在教育和传播角度具有直观性和体系性。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志趣等则具有内隐性,因此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式和价值观自信的评价难以界定和测量。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有机融合,让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和评估体系更加具象化。近年来,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其新媒体传播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与日俱增,穿汉服,参观博物馆,讲中国故事。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群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源泉,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国风”表演和神秘古老的古蜀文化元素,向全世界大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美德,完美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最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必由之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三、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范式重构

(一)机制理念层面:以“契合”论为纲,完善顶层设计

1.把握教育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和顺应。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以合乎客观成长规律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价值观教育有着与常规学校教育一样的规律,也因其内隐性而具有独特性规律。虽然“自由”、“平等”、“爱国”的定义是确定的,但面向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阐述语言和引导方式必然是不同的,也不能笼统地对所有人群进行同样主题和模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兼顾人类技术革新、国际局势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青年成长阶段需求等构筑的多维体系。对于价值观教育规律的把握是弥补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短板的首要环节,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中汲取经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科学指导。

2.加强学术研究

价值观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一个重要分析维度,但理论研究成果不足,相应地,也影响了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水平提升。以道德观为例,道德的形成和特质植根于特定时间、地点、历史条件,因此,道德观的内涵样态、作用机制随着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道德观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其背后的客观原理、主观思辨和多维面向,需通过加强价值观形态角度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并将相应研究成果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化的教学内容。

3.一致价值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习得的。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价值环境尚存冲突,家庭鼓励、学校传授和社会倡导的价值评判体系存在不一致,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择业、择偶的迷茫。学科名师易得,而价值观教育名师难觅。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主体亟待进一步配齐、建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冲突,形成丰富的价值情感和坚定的价值信念,需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构建一致性价值环境。

(二)内容组织层面:引导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共同实现

1.强化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从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中华民族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充分体现了“人文化成”的根本,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想是2000年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样态,是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思想指针,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旨归。在内容方面,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2.突出个体价值

新语境的不断涌现会导致话语体系“破旧立新”,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价值取向随社会变革加剧而呈现多样化倾向。“以人为本”,促进个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追梦人和筑梦人,个体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追求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与自然、个体与国家、个体与他人等主题有丰富的论述和榜样人物,是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想教材,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实现个体价值和自我升华。

3.追踪价值观建构过程

价值观建构是从情感到意志再到行为逐层推进的过程,该过程难以量度,评价体系缺位。相关教育主体要组织合作探究,编制相应的教育目标和计划,将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机结合,以文化教育评价的直观性弥补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内隐性,科学评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过程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三)方法手段层面:鼓励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输入与输出方式

1.创新传播载体,倡导合作探究

近年来,诸如《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了读经典、学党史的浪潮。随着三星堆重启发掘,大学生自发走进各地博物馆重温历史,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的方式探究并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工智能范式”和智能传播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媒介,以团队合作进行文化母题探究为形式,兼顾教育内容的输入与输出,是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2.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实践平台

价值观教育功在平时,不以固定的教室空间作为课堂,但需要着力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提高情感共鸣,内化价值认知。历史遗迹和革命旧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载体,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是创新拓展价值观教育实践平台的深厚基础。当前各类基地、遗址、博物馆等潜在实践平台,往往是个别、单独进行保护规划和价值阐释,对于价值观教育实践则显得“碎片化”。这就要求教学主体将类型不一、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实践场景统筹规划,有机串联,形成适应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平台。

四、结语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任务之一。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亟需进行范式重构。在机制理念层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科学论断为纲,完善教育规律、学术研究和价值环境一致性的顶层设计。在内容方法层面,兼顾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引导实现,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输入与输出方式。

参考文献:

[1]HEY Tony,TANSLEY Stewart, TOLLE Kristin.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 [M].Washington: Microsoft Research,2009:177.

[2]康晓强.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5):46-62+156.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8-24.

作者简介:王赫楠(1999.2-),女,汉族,河北雄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