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施护在《中医护理基础》病因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2023-04-29胡蓉张绪富周凤华王明清

秦智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医护理病因

胡蓉 张绪富 周凤华 王明清

[摘要]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基础的核心理念,将辨证施护运用到《中医护理基础》教学中去,对培养具有辨证思维并能够胜任社区护理和临床护理工作的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课堂实践,以病因教学为例,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临床辨证施护实践相结合,为《中医护理基础》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病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02

《中医护理基础》是护理学本、专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特色课程,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针灸以及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学习,为中医临床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最重要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也是中医护理的核心思想。

一、辨证施护概述

辨证施护以辨证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四诊合参,综合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方法,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进行概括,分析归纳出具体的证候,然后以辨证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施护。

以辨证施护为核心推动中医护理的稳步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和适应我国国情的双重需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中医护理已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在健康保健、疾病防治、康复护理等方面被广泛应用。辨证施护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个性化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中药用药及病后护理的水平,使学生将中医专科护理技术运用于临床,最终培养出能胜任临床护理、家庭护理、社区保健等常见岗位护理工作的人才队伍[1]。

二、辨证施护在《中医护理基础》病因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病案导入

病案摘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徐长夏湿胜气阻,不饥不食,四肢痹痛,痛甚于午后子前。乃阳气被阴湿之遏,色痿黄,脉小涩,以微通其阳,忌投劫汗。”通过病案讲解引出以下问题:该患者长夏出现的四肢痹痛,病因是以六淫的哪种邪气为主?除了止痛,在治则治法上还应当注重哪些方面?由此引出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在临床诊病中的重要地位,为病因中六淫的讲解做好铺垫。

(二)六淫性质与致病特点解析

首先展开关于六淫性质与致病特点的具体知识点解析,以湿邪为例:

1.定义: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一类外邪的统称。

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与水在阴阳属性中均属于阴。湿邪致病常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导致气升降出入失常,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湿邪阻滞于上焦,则会出现胸膈满闷;阻滞于中焦,则会出现脘痞腹胀,食欲减退;阻滞于下焦,则会出现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带下黏腻。《温热论》曰“湿胜则阳微也”。湿邪致病,会导致阳气衰微,尤其易损伤脾阳,导致脾虚运化不足,出现痞满、腹胀、泄泻等临床表现[2]。因此,对于湿邪伤阳的病症,一方面要祛湿,另一方面可适当加入温阳的药物。临床上对于湿邪致病导致阳气不振的患者,也可以采取适量运动的方式振奋阳气,改善脏腑为湿邪所困的状态。

②湿性重浊

“重”代表沉重,指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或四肢有沉重感。中医有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头重如裹”,是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导致清窍失养的表现。

“浊”代表秽浊,指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如被湿邪所困,出现的面垢眵多、小便浑浊、大便溏泻,甚至下痢脓血等。

③湿性黏滞

湿邪致病,既可表现为症状上的粘滞性,也可表现为病程上的缠绵性:症状上的粘滞性可见于分泌物和排泄物滞涩不畅,如大便粘滞,总有解不尽的感觉,同时大便容易粘马桶不易冲走;病程缠绵可见于湿疹、湿痹等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同时,湿邪容易和其他邪气相兼致病,如风湿、寒湿、湿热等[3]。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致病,容易表现出“水往低处流”的特点,往往伤及人体下部。《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伤人,多表现为带下、淋浊、泄泻、下肢水肿等。针对湿邪的以上特征,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辨证论治,有目的地选择温阳化湿、清热祛湿、芳香化湿类药物进行治疗。

在学生掌握了六淫的性质、致病特点的基础上,展开针对六淫的病因辨证。以痹症为例,湿痹指的是湿邪侵袭人体,导致肢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出现的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疼痛,严重者出现四肢肌肉酸楚麻木,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甚至伤及脏腑功能。除湿邪外,结合风、寒、火邪的致病特点,展开论述风痹、寒痹、热痹的特点。

(三)以痹症为切入点探讨六淫辨证施护

针对痹症的病因辨证展开辨证施护:

1.风痹:保持病室温暖、避风;注意保暖和预防,避免因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饮食上注意以温性食物为主,忌食生冷;结合风痹的特点和临床医生及时沟通配合,选取对症药物,并指导患者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提倡温服;结合其他特色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熏蒸、药浴等,可辨证选取阳辅、阳关、委中等穴位进行治疗。

2.寒痹:保持病室温暖向阳,远离阴冷环境;嘱病人注意保暖,慎起居,避风寒;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可采用局部热疗法,如灸法、热敷、熏蒸、拔火罐等,帮助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结合寒痹致病特点和临床医师沟通配合,辨证施治,并指导患者中药煎煮方法,嘱患者汤药宜热服。

3.热痹:病室宜凉爽通风;嘱患者饮食以清热类为主,忌食辛辣刺激之品;热痹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症状较明显,疼痛较重时,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协助患者选择舒适卧位,设法减轻疼痛;局部可用冷敷或性偏寒凉的中药进行湿敷,帮助缓解症状;配合临床医师指导患者用药,嘱中药宜凉服;嘱患者保持平稳的心态,忌急躁易怒。

(四)回归病案分析

结合以上对病因基础知识以及痹症的辨证施护的把握,重新回归病案,联系本章内容进行病案分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1.病因以六淫的哪种邪气为主?

患者长夏出现的不饥不食、四肢痹痛、痛甚于午后子前,是阳气被湿邪所遏、气机痹阻不通的征象,故病因以湿邪为主。

2.治则治法如何选择?

在治疗上应以化湿止痛为主,佐以温阳。方中用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萆薢温阳渗湿,木防己祛风止痛、利尿消肿,晚蚕砂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泽泻利水渗湿,金毛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共奏温阳利水,化湿止痛之功。

3.如何展开辨证施护?

针对湿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护理:病室宜保持通燥,避免潮湿侵袭;及时更换衣服被褥,保持清洁;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上祛湿类食物,如薏米、赤小豆等;湿痹患者一般疼痛不重,以四肢关节酸麻胀木为主,应鼓励患者尽量活动,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八段锦、太极拳或者散步等运动方式,合理的运动有助于去除湿邪;在医师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护,指导患者中药的煎煮方法,根据寒湿或湿热的不同特点选择热服或凉服。病案中徐某阳气被湿邪所遏,疼痛明显,应选取温服的方法。

(五)学生总结与评价

学生根据本章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课堂上各小组的病案讨论情况进行课堂自评与互评,最后由教师综合评分。课后可根据自己对于六淫或痹症辨证施护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思路、加深记忆。

三、辨证施护在病因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4]。将辨证施护融入到《中医护理基础》的整体教学中,是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体现;同时,学生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临床资料,综合运用各种辨证方法,并结合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遣方用药,与现代医学推行个体化医疗的思想不谋而合,更符合现代健康中国的需要,也更能为社区和临床个性化护理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辨证施护的过程需要凝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药及中医护理方法,因此辨证施护的临床运用提升了对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5]。基于以上案例导入及病因病症结合的解析,纳入了辨证施护的临床应用,课程中运用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容纳了中医健康理论、中医辨证施护等方面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不断探索适合中医护理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为中医护理专业化发展提供多重视角。

该教学实践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中医理论与护理知识相融合的串讲模式,通过病因联系到具体疾病,为其他章节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模式。如在痹症与病因结合的启示下,可以开展水肿与津液代谢、淋证与肾脏的关联教学,把中医基础知识和与它结合较紧密的疾病串讲起来,加入辨证施护的临床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认识和辨证施护水平。

四、结语

中医护理是临床护理不可忽视的一环,为保障国民健康、完善护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通过辨证施护将中医基本理论和护理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辨证施护的基础上,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指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痹症为例,通过展示辨证施护在病因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为中医理论联系临床护理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章萍,黄刚,秦琳雁,等.辨证施护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23,38(5):965-968.

[2]赵廷浩.运用清热利湿法治疗痹症验案举隅及疗效分析,中国城乡企业卫生[J].2023,38(2):170-173.

[3]邵学鸿,王宣权,何纾文,等.六淫辨析[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7):534-535.

[4]段岩.《伤寒论》辨证施护的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7):61-63.

[5]张久亮,毛敏,李琳.重新认识“辨证论治”及构建中医诊疗新模式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1):6309-631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名称:中西医结合慢性肾病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9KCXTD014)

作者简介:

胡蓉(1992.4-),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本科生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张绪富(1975.12-),男,汉族,湖北黄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本科生高等教育;

周凤华(1986.05-),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本科生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通讯作者:王明清(1989.6-),女,汉族,河南济源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本科生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

猜你喜欢

中医护理病因
羊常见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身体多处痛 寒邪是病因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尪痹的中医护理体会
中药熏蒸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和护理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