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2023-04-29黄玮

秦智 2023年4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摘要]随着我国儿童阅读需求的增长,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中国市场。如何使中国的儿童读者阅读欣赏到这些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翻译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美国儿童小说《神奇树屋》(Magic Tree House)系列丛书第一册——《恐龙谷历险记》(Dinosaurs Before Dark )的中文译本翻译实例,分析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儿童文学翻译;《恐龙谷历险记》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阅读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蓝色海豚岛》《小屁孩日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我国少年儿童了解异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少年儿童语言水平有限,无法直接欣赏阅读外国原版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不容忽视。然而,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却并不乐观。一方面,儿童文学汉译参差不齐,错译现象及成人化语言不少。另一方面,有关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虽有所增加,但依然不够专业系统化,多集中于对某位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以及具体翻译策略的探讨上。基于此种现状,本文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玛丽·波·奥斯本(Mary Pope Osborne)创作的《神奇树屋》(Magic Tree House)系列小说第一册《恐龙谷历险记》(Dinosaurs Defore Dark )王永江的汉译小说文本,分析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以及分类

关于儿童文学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比较被认可的定义是“儿童文学是指为广大儿童服务的文学,它是以读者为对象为依据区别于成人文学而自成一系的文学”。[1]其内涵也是与时俱进的。

因为儿童文学的定义具有模糊性和变化性,所以儿童文学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其中从文体论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可分为三类:唱诵类(包括儿歌和儿童诗);讲读类(包括童话和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和儿童小说);讲读类(包括图画故事、儿童戏剧和其它文体)。[1]其中的儿童小说尽管产生时间较晚,但迅速发展成为了儿童文学的生力军。本文研究的《神奇树屋》(Magic Tree House)也属于儿童小说。

(二)儿童文学的特征

儿童文学显著的特征包括审美特征和本体特征。独特的审美特征指的是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稚拙美、纯真美、质朴美和荒诞美。独特的本体特征指的是儿童文学作品是浅显的艺术,又是启蒙的文学;同时它又是带有诗性的快乐文学。[1]

“儿童文学能给儿童以美的享受、美的渲染、美的陶冶,同时又锻炼美的感觉。”[2]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用丰富的内容、游戏的精神和多样化的形式给儿童读者带来愉悦的体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美国翻译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教授把语言学理论与《圣经》翻译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对等的程度主要通过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和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两方面进行比较。”[3]“意义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关键是译文是否能在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的相应的效果。”[4] 因此,功能“对等”并非绝对对等而是相对灵活的对等;其对等程度取决于源语和译入语的差异性,也与目的语接受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着极大关系。译者应着重于目的语接受者的反应,使目的语接受者获得与源语接受者尽量相似的感受。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纯真的乐趣,伴随美的享受。儿童文学翻译的目标应该是使目的语儿童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与源语读者相类似的美好感受。这个目标与功能对功能理论中着重于目的语接受者的反应这一要求相一致。因此,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十分合适。而儿童读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需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接受者)对译文可能产生的反应,在准确传达原作信息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尽量减少因语言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歧义,最终构成满足目的语读者要求的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译本。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小说《神奇树屋》(Magic Tree House)系列丛书第一册----《恐龙谷历险记》(Dinosaurs Before Dark)中的应用

《神奇树屋》这套儿童小说描述了一对兄妹杰克(Jack)与安妮(Annie)跟随树屋到达不同时空展开的一次次紧张刺激的冒险故事。小说的作者玛丽·波·奥斯本是美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荣获兰登书屋“终身成就奖”。原版《神奇树屋》自1992年诞生以来就受到了世界各国儿童的欢迎。其中的第一册《恐龙谷历险记》讲述了杰克与安妮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神秘树屋,接着被这神奇树屋带到了史前恐龙谷的历险故事。这是多么奇特的经历:通过许愿就可以魔法般地穿越到另一个未知的时空探索奇妙世界。如今,这部儿童小说被引入中国,译者需要努力把原小说中的冒险和魔法元素呈现给中国的儿童读者,使他们在阅读时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兴奋感和愉悦感。因此译者要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将关注点放在中国儿童读者(目的语接受者)对于小说信息的接受和反应上。本文将以王永江翻译的《恐龙谷历险记》中文译本为例,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一)从词汇对等角度分析《恐龙谷历险记》中译本

词汇对等主要指源语言与目标译语词汇的对等问题。由于少年儿童读者受到年龄、经历的限制,生活用语简单口语化,因此译者应该选择符合儿童表达习惯的简洁易懂的词汇,有助于目的语儿童读者理解小说场景和人物个性。

例1:The wind picked up. It was whistling now.

译文:风大了起来,开始飕飕地呼啸着。[5]

当杰克许愿要回家后,树屋旁刮起了大风。译者将“whistle”(呼啸着行进)译成“飕飕地呼啸着”,通过添加拟声词,模仿自然气象的声音,有效地增强了听觉效果,让目的语读者从译文中获得更真实的感受。因此,这种增加拟声词的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儿童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强了译文的活力,使得目标语儿童读者更容易获得与源语儿童读者的相同的反应。

例2:The dinosaur waddled after her.

译文:恐龙妈妈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地跟着她。[5]

在这个描述鸭嘴龙走路姿势的例子中,译者用“摇摇晃晃”这样“AABB”式的有汉语特色的叠词翻译动词“waddle”(蹒跚行走),有效提高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生动性。这种增加叠词的翻译策略以强烈的节奏感突出了儿童语言生动感,展现出儿童文学作品的稚拙美,更容易让目标语儿童读者想象出恐龙这种远古生物的形态特点。它满足了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要求,即重视目的语读者对目的文本的反应。

(二)从句式对等角度分析《恐龙谷历险记》中译本

在句子层面,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因此这两种语言的句式特点完全不同。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现与源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译文。翻译要以再现信息为主要目标,再现信息时译者必须进行语法和词汇调整。”[6]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该重视儿童的感性体验,注意句式语法结构的调整,使得目的语译文的句式表达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3:“Shush!” said Jack. “Were not supposed to be here.”

译文:“嘘!”杰克说,“我们是这儿的不速之客。”[5]

安妮和杰克随着树屋转动被带到了一个陌生之地。例3是安妮问杰克他们身处何处时杰克的答语。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我们不应该来这里。”虽也能达意,却显得乏味无趣。译者使用了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成语“不速之客”;该成语原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译法短小精炼,在很好地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大大拉近了这部美国儿童小说与中国小读者的心理距离,暗示了兄妹两人意外将要展开的冒险之旅。

例4:“Watch out, Jack! The monsters coming! Race you!”

译文:“当心,杰克!妖怪来了!向你冲过来啦!”[5]

这是小说开头出现的兄妹对话。第一章使用比较多的对话体,体现出了安妮和杰克两人的性格差异。安妮七岁,杰克八岁半,但喜欢假装游戏的安妮在杰克面前显得更孩子气。“Race you!”这句安妮说的话如果仅译成“和你赛跑。”显得有些生硬。译者译成了孩子们做游戏时常说的句式“向你冲过来啦!”,不仅刻画出妹妹安妮淘气活泼的个性,而且抓住中国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充满画面感。

(三)从文化对等角度分析《恐龙谷历险记》中译本

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这就是说,翻译的行文要流畅自然,读者无需源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这就要求在翻译中尽可能少搬用生硬的外来语,尽可能多地使用属于译语的表达法。”[7]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儿童读者认知水平有限,原版小说中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无法圆满地翻译成译入语。“因此译者在处理源语中涉及文化层次的词汇时应充分考虑目的读者的认知能力,结合当地文化习俗选择合适的词语”[8],采用意译的方式,使得译文流畅易懂。

例子5:Jack heard another sound as well. A deep, bellowing sound. Like a tuba.

译文:杰克还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一种沉沉的吼声,像低音大喇叭的声音。[5]

此处原著小说把鸭嘴龙的吼叫声比作了大号(tuba)。“由于源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成长环境的差异,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必然存在差异,源语读者熟悉的事物译语读者未必熟悉。此时,译者可以寻找译语文化中类似的事物加以归化。”[9]大号是西方管弦乐队中音域最低的铜管乐器,音色浑厚低沉。译者若译为“大号”,中国小读者必然会产生困惑,不了解这种西洋乐器就不会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反应,不符合功能对等的原则。因此,译者寻找汉语文化中的对应物“喇叭”。“喇叭”既是中国传统民乐器“唢呐”“的俗称,也是生活中有扩音作用的喇叭筒状东西的统称。显然,汉语中的“喇叭”与“大号”本质极为类似,意译为“低音大喇叭”能够很好地实现译文的功能对等,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又考虑到了目的语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

例子6:They peeked out again.“Coast clear.” said Jack.

译文:他们又偷偷地看着窗外。“危机解除。”杰克说。[5]

这是当两兄妹发现迅猛的恐龙走开了,哥哥杰克说的话。“Coast is clear”字面意思是“海滩已经一目了然”,这一表达最早始于海盗用语。当海盗发现海岸上没有了警卫,没有危险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这个词一语双关,暗指了兄妹深陷被恐龙发现的险境。这样的英文双关语很难翻译成对应的中文双关语,译者意译为“危机解除”,既符合儿童的口语化特点,又渲染了环境的紧张感,同时又带来一丝轻松幽默。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尽量把带有文化色彩的词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既保留源语作品的场景氛围感,又不影响目的语儿童读者的阅读理解。

四、结语

本文以王永江翻译的《恐龙谷历险记》小说汉译本为例,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运用。鉴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独特性,译者应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将关注点放在目的语读者(接受者)对于译语小说的接受和反应上。具体地说,在词汇层面,应选择符合儿童表达习惯的词汇,尽量做到口语化通俗化。在句式层面,则注重儿童读者的感性体验,灵活调整句式语法结构,保证阅读的流畅性。最后在文化层面,可以用意译法将有文化色彩的词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翻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儿童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愉悦感,达到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目的,才能让异域儿童文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杰.儿童文学论[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3,41,24-31.

[2]孔宝刚.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9.

[3]Nida, Eugene A. Taber, Charles R.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Hohho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2001:116.

[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7.

[5][美]玛丽·波·奥斯本.恐龙历险记[M].王永江,译.湖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6]Nida, Eugene A.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2.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72.

[8]陶勇.论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以《夏洛的网》中译本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21-125.

[9]徐喆晟.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勇敢如你》的汉译为例 [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15-16.

作者简介:黄玮(1982.03-),女,汉族,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
从功能主义论看日本电影名的中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综述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谈中文电影名称的翻译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财经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
基于功能对等的商务英语翻译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