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2017-03-29马长莹

青年时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负载词

马长莹

摘 要: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探讨葛浩文在翻译《变》中文化负载词时所用的策略,既要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又要保证不失源语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达到文化介绍和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变》;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一、引言

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先进一时的科学技术是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然而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尚处于“原生态”状态,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强大的竞争力;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面临“文化赤字”。在此情况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化身份建构极其必要、重要和紧迫。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翻译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获奖无疑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精通英汉双语的基础上,凭借对汉语文化的深刻了解将莫言的代表作品翻译得有滋有味,将其风格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莫言在西方读者中建立了良好基础,可以说翻译的作用功不可没。

本文以葛浩文所译莫言的《变》英文版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对翻译效果进行评价,以期更多人体会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重要意义,对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有所帮助。

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理论家们对翻译定义不同、解释、表述不同都是合乎情理的,因为翻译材料的题材、目的以及接受者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同時,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征也会随年代及历史环境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在其他时期所接受。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 Taber, 1969: 12)。从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看出,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译文对源语信息的再现,要求和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

内容再现与形式再现之间的权衡是每个译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容易丧失原文美感,使译文枯燥平淡;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容易丢失原文信息,华而不实,偏离原文。所以奈达为解决这个矛盾,提出优先考虑四个因素: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2)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4)接受者通用、接受的语言形式优先于传统的权威形式。

其中,“功能对等”思想被认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后完善发展为“动态对等”。奈达他认为翻译是为读者和听众服务的,译文接受者应在最大限度下准确理解原文,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接受者所熟知的语言规范和语言特点。奈达围绕“功能对等”理论建立了一整套模式和翻译原则。

奈达将功能对等进一步分为两个层次,即低层次功能对等和高层次功能对等。低层次功能对等是指译语读者可以通过译本理解作品,可以感受到原语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高层次功能对等就是译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本,产生与原语读者阅读原文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三、《变》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文化负载词是指承载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信息的词汇或短语,反映了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和民俗习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空缺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原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相关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化知识空缺。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会遇到两大问题:1)源语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词汇;2)源语在译语中有多个意思相近对应词,却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确切词语。文化负载词是体现一个民族特色,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

莫言的《变》回忆了莫言及其同学跨度长达39年的成长历程,从几个单纯的个体成长折射出中国社会近四十年的变迁,涉及阶级身份、抗美援朝、农村体制改革、入党、下海等等重要事件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小说涉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含大量中国特有事件和文化负载词,给文化空缺的译语读者增加很大困难。葛浩文认为译作被读者接受是翻译的关键因素,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精髓是可读性、感召力和引起情感的共鸣。他的这一翻译思想与奈达的功能对等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在熟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完整、流畅地英译 《变》,不仅做到源语文本内容上的等值,也做到了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根据奈达对于文化的观点,文化负载词大致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类。本文将从上述五个方面分析、总结《变》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变》中生态文化负载词多为中国的地理名词。例如,

1. 高密(原文)

Gaomi(译文)

2. 胶河(原文)

Jiao river(译文)

高密是中国的地名,并没有任何特殊含义,译者采用直译将源语信息再现,使接受者感受中国地名的发音和叫法。胶河是一条河流,在中西方有共同的客观物质形态存在,所以在翻译时不仅译出名称,而是增加了“river”一词,使译语读者立刻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河流,很好地理解原文内容,达到了功能对等。(分析)

物质文化负载词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变》中就出现了多种中国独有的食物,例如,

3.油条(原文)

oil fritters(译文)

在西方,没有与油条相匹配的食物,于是译者变通为西方人熟悉的一种油炸面食fritter。面对接受者不熟悉的食物,作者没有使用陌生词语描述,而是选择接受者较为熟悉的食物代替,便于读者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4.褂子(原文)

army jacket(译文)

民族服饰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中国的旗袍、中山装等都是本民族设计和时代特征的代表,西方人并不了解褂子这一中国传统服饰,于是译者使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army jacket”,褂子是一种长袖短上衣,通常可以直接外穿,与西方的“jacket”作用相似,可以达到意义和感官的对等。(分析)

《变》描写的是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通俗的百姓口语用语在《变》中常有出现。“家什”,常出现在农村口语中,泛指用具或是乐器,文中“锣鼓家什”就是指锣鼓等乐器,省略罗列其他乐器,表示乐器种类多。译者直译为cymbals and drums,既将意思完全译出,又体现出数量之多。

增词法是译者频繁使用的方法。乌鸦在中国代表着厄运或不吉利,“乌鸦嘴”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文化负载词。然而,在其他国家,乌鸦并非是一种不祥之鸟,于是如果直译为“raven”,译语读者无法体会到其文化含义,于是作者在raven前增加形容词bad-luck加以解释,读者便可以很好理解其深层含义了。

社会文化负载词在《变》中出现的数量最多,内容最复杂,主要包括歇后语、成语、政治特色词汇和个人称谓。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独特语言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明晓哲理,充满智慧。中西方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歇后语成为外国读者理解文章意思的障碍之一,而歇后语往往包含重要的信息,传达了原作者的个人看法和情绪,歇后语的翻译十分重要。葛浩文在《变》英译本中对歇后语翻译的处理方法多采用直译,但这种直译是借助上下文的直译,既可以使译语读者理解原文意思,还可以感受独特的中国文化。例如,

5.猫头鹰报喜——坏了名头(原文)

The owl that ruins its reputation by announcing good news.(译文)

虽为直译,但后面紧跟“No one ever associated me with anything good or worthwhile.”有了下文的进一步解释说明,译语读者即使缺乏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以理解原文意思,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分析)

成语相较于谚语、歇后语,更难理解,因为几乎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历史故事。《变》中出现的成语近60个,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对译语读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了解源语文化的途径。例如,

6.难兄难弟、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原文)

enjoyed mutual understanding or, at the very least, mutual sympathy(译文)

这三个成语皆为形容词并词义相近,起修饰和强调作用,译者就这些意义相同的成语意义进行合并,避免拖沓、冗长。(分析)

7.地主、富农、中农(原文)

rural landlords, rich peasants, middle peasants(译文)

“地主”、“富农”、“中农”都是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词汇,译者处理此类词语多用直译,既做到意思对等,又做到形式对等,使英语读者感受到这是一种严明的社会分层。(分析)

8.摘帽子(原文)

emerged from their demeaned status(译文)

“摘帽子”是一个具有隐含意义的政治词语,并不是说人脱掉帽子的动作,而是比喻除去对斗争对象的定性处理。(分析)

苦妹子(原文)

sister hard luck(译文)

对于人称翻译,译者采用音译的方法保留原有发音;对于具有隐含意思的代名称,译者将意译出其涵义。

中国的宗教文化与西方明显不同,于是译者使用词性转换法,用形容词表示宗教人物的性,例如,财神“The god of wealth”。

语言文化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比例较小,多为带有声乐美的叠词。例如,

10.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原文)

bong bong clang, bong bong clang, bong clang bong clang bong bong clang(译文)

葛浩文对《变》中出现的此类词语处理极为巧妙,他使用音节模拟法是译语读者获得了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音乐美感,为文章增添了一份格式美和韵律美。

四、结语

通过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以及人们对文化负载词形成原因和条件的探究,可以看出文化负载词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形式的多样性、语言的凝练性、内涵的深刻性和译语的不对应性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度很大,其重要性也很大,不仅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更是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奈达的功能对等恰好符合莫言小说翻译的目的,不仅要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意思,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与汉语读者对等的读后感。葛浩文面对《变》中庞杂的文化负载词,遵循源语意思的再现优先于源语形式的再现;翻译词汇的选择尽量具有共识性或普遍性;汉语词汇或短语中的隐含意思一定要转换为非隐含意义,要让英语读者理解內容、了解作者三个重要原则。葛浩文凭借自身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熟知和理解,出色地翻译莫言的《变》,巧妙灵活处理书中出现的难以处理的文化负载词翻译问题,使小说完全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帮助莫言在英语国家扩大其影响力。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负载词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