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对立统一

2023-04-29吕俊

秦智 2023年5期
关键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有着自己特殊的定位和教育目标。在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时,如何在坚守课程的政治属性,彰显课程价值引领作用前提下,使用问题导向进行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在目的和手段,当前和未来,现实和理想的呈现出对立;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思政课教师中得到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中,一方面,要坚定正确的意识形态立场,追求鲜明的政治目标,即培养学生成为有优良思想道德、崇高理想信念、坚定政治品格、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使命。

一、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内涵

(一)目标导向是指以目标为统领和努力的方向,以及评价的标准,一种谋划长远和整体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共同构成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宏观整体目标和微观目标的两个层次。

宏观上,我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了所有课程都以培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的课程,兼有知识传授和引导价值生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反映的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规范和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性质”。[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最高目标和根本任务。理直气壮的开设思政课,建设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微观层面,从横向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是由多门具体的课程组成,这些课程是基于不同的学科基础开设,有着不同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思政课总的目标指引下,科学分析不同具体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使之形成一个科学严谨,逻辑清晰的有机整体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前提;从纵向上分析,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对思政课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目标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思政课的总目标是按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分解成道德情感养成,思想觉悟培养,政治素养提升,信仰使命塑造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又融合贯通,形成一个鲜明的指向,服务于成立德树人目标。

(二)问题导向是指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思政课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以理说理,忽视和漠视理论和现实问题,不解决问题的说教是没有积极意义的,无法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魅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减损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实践和理论中的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解决学生思想认知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3]思政课建设要真改革,求实效,就必须关注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自身赋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

思政课建设只有强化问题意识,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知识渴望和内心关切,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解决学生所关注的、有困惑、深层次的问题,用问题导向构建思政课建设,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解释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勇于投身社会实践。

二、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二者的对立性

首先,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分析,目标导向指向活动的结果和价值追求,问题导向指向实践活动的工具性手段。一方面,目标导向决定问题导向,问题导向作为过程性因素,旨在关注现实矛盾和问题,进而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目标。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指向目标导向,目标导向作为实践活动最终的价值,对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问题解决环节进行规范、校正,使其始终朝向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中,授课教师在明确思政教育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需进一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微观目标,结合教学要点组织材料,展开分析,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避免完全脱离教育目标,为了吸引学生而使用不准确,未经历史实践检验的资料,避免为了解释问题而解释问题,被问题牵着鼻子走,丧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身的学科属性,失去理论的根。

其次,从时间维度上分析,目标导向重点指向未来问题导向重点解释历史、分析当前,两者相结合才能保证在时间轴上,形成完成育人闭环。以“原理”课程为例,在教学中不能只考虑对历史的分析解释和对共产主义终极理想的论证,忽视对现实问题的关照。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教学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无法回避现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状,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阐释也应包含对“996”现象的解读,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解读不能缺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分析。解决问题时要考虑究竟要实现什么目标,实现目标时要考虑问题是否真正解决,只有当现实的问题得到有效关照和阐释,才能彰显理论魅力,达成教育目标。

再次,从理想性和现实性分析。目的作为理想型的存在,其实现必须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当下矛盾入手,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崇高的目标只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解决问题中实现。思政课教学中要讲清理想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必须能解答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增强信心,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二者的统一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和人生目标,而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是“问题导向”型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者们无一不是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上,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在解决时代问题中产生和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结合。

其次,思政课教师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一的关键因素。学者李海峰提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三方面的统一[4]。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可以归结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思政课教师上的统一。“让党放心”即在精神上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学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捍卫者,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让学生满意”即通过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理论和现实的问题,成为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解答者,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崇高理想信念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思考和实践解决,促进自身发展。成为理论修养深厚,研究上有底气,教学艺术高超,解答问题有硬气;深受学生喜爱,引领学生有神气。

再次,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一于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性要素和主要内容。首先,教学内容不能仅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教材,更是根源于社会现实之中,根源于现实问题与矛盾之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是思政课建设的基本目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实施过程的特殊性,即在把握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还要着重研究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融合知识传授、理论灌输、价值生成、信仰培育、理想践行等不同目标任务的特点和规律,探究解决问题。再次,教学评价也要关注目标和问题的统一。思政课总体育人目标的达成具有滞后性,且效果受家庭、社会、网络等多种影响,呈现出复合因果的特征,评价难度较大。教学评价在教学体系的优化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评价的辩证统一。

三、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立统一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

(一)始终坚守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坚持“八个统一”,准确分析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分析课程理论对现实问题解答的契合性和准确性,积极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改革,在发展中达成二者的统一。

(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建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是实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一的因素。教师作为施教者在目标指引下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所有物的资料都需要经过教学活动转换为学生的精神成果,要将外部的时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带入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学习思考,完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其实质是教师作为主导在解决内外问题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目标的过程统一,即“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5]。从而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中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思政课终究是以育人目标的达成为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理性的评估才能准确判断其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特殊性导致评价的也应当具有特殊性[6]。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介环节,评估往往预示着旧过程的结束和新过程的开始,其实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种价值判断[7]。评价课程是否完成具体教学目标的小问题,同时考察是否能引导学生回应时代呼唤,解答现实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思政课的科学评价体系应统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课程知识目标达成和思想价值生成的综合考察中,构建长效评价与即时评价的统一科学评价体系。

四、结语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是辩证统一的,是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逻辑基础和方法路径。在教学中确立以目标为导向,突出问题意识,才能在解决学生的知识渴望,思想困惑、信仰缺失等问题中帮助学生成长,完成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21(12):84-90.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国政府网(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4]李海峰.论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J].西部教育,2015(1):9-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6]韩喜平,吴宏政,王为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测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90-93.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8.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专项任务,项目名称:“思专创”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竞赛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023GZYB09);

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职业教育思政课堂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2BKS011)。

作者简介:吕俊(1976.6-),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
目标导向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