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2023-04-29延鸿潇
[摘要]高校作为为社会、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的发展形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和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既要立足当下总结经验,又要放眼长远探索契机,体现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理念。本文将从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队伍、机制三个方面,探索当代教育理念的学生教育管理实践路径,以期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复合型人才培育。
[关键词]当代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创新改革,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多元影响,理念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滞后性与盲目性并存的现象。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把握新形势提升政治站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组织协调,更新教育管理模式,整合教育管理队伍,强化育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高效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目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开创教育管理新格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进程。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意义
所谓教育管理,七分理三分管。学生教育管理是基于人才培养为目标去开展相关教育与管理活动,学生的教育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学生教育管理主要指学生课堂出勤、宿舍归寝打卡、评奖评优、班级日常管理等有组织有计划的事务性管理;广义上的教育管理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与班级建设、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等,是长期性、过程性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真正做到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的权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好的为人才培养服务。教育与管理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终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当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凸显人文精神,渗透人文关怀,以“育人”为根本,强调教育的多样化和主体性,需要真正立足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高校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普及化发展为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契机,优化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能够为高等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有效提升高校综合实力。高校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可亲、可爱、可为的一代,最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栽培。各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当代教育理念下学生教育管理是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更多的优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感与实效性。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现状
(一)教育管理模式和观念有待更新
随着全球化时代加速推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新教育市场的冲击下,多元文化交织融合,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教育理念和新一代高校学生[1]。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但辨别是非能力不够,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教育管理的形式单一性、权责模糊性与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多元化特点存在反差。管理方式过于模式化,没有紧跟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步伐,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形式化管理较为普遍,没有拓展教育管理方法,传统的经验式与家长式管理依然存在,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管理与现实社会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二)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
大学生现在正处在青少年到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虽然已有一些知识上的储备,但生活经验缺乏,心理上还不够成熟。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原生家庭的依赖和关怀,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交友、学业等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在校大学生“00后”居多,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伴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在成长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生活方式更加网络化,主观独立性更强,学习过程也更加自主化。传统教育管理以规章制度为载体,以理念灌输为重点,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接受程度。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薄弱,心理与情感需要更多的关注,强制性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需求和情绪不容易被把控到。当下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更加注重人本化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加强沟通,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贴心人,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深度、更有温度。
(三)教育管理队伍合力不足
首先是教育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各方统筹合力、齐抓共管,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存在队伍人员不足的情况,尤其是直接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辅导员队伍,部分高校没有达到1:200的师生标准配置,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师生比例悬殊的问题。其次在实施教育管理中没有注重队伍建设,部分人员未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专业性指导不足,一些教育管理人员只进行理论上的相关学习,缺乏学生管理实践经验,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为学生提供靶向服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黑板上种菜”、“纸上谈兵”的现象,知识更新缓慢,没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教育管理实践活动[2]。最后教育管理队伍结构和流程有待完善,教育管理部门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上传下达存在延误,教育管理缺乏时效性,教育管理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由于各行各业发展较快,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忽视教学成效,缺少对于创新性、实践性的关注,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高校教育管理应紧跟形势,打破传统局限,围绕当代教育理念开展工作,积极进行更新和改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因人而异、精准施教,依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优化教育管理方法。
“以人为本”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要调整教育管理的内容,增加管理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融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的本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3]。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平等的与学生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从单纯的知识性讲解中跳脱出来,摒弃强制性灌输和说教式教育,从学生的价值实现关怀中入手,借助人文关怀理念,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己找寻定位,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4]。在教育管理中把树典型和树先锋相结合,发挥榜样的力量,积极宣传学生的优秀事迹,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营造积极的高校教育管理环境。
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的有效互动及交流,着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内驱力。要重视教育的实践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除此之外,创新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施展的平台,秉承持久化、长期化的态度,持续地探索实践,增加教育管理中的趣味性。以校训精神为指引,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以志愿服务为契机,五育并举创新第二课堂模式,合理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增强校园活动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使之与第一课堂同频共振、互通共融,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模式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要树立起“互联网+”的教育管理思维模式,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时事和流行趋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提升教育管理的时效性,使其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建立师生QQ、微信交流群,实时分享教育信息和管理办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可以通过发布QQ空间、朋友圈、微博等形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将教育管理理念和主流价值观带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用网管网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素养,为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将传统模式和新媒体技术优势相结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打造开放式课堂,为教育管理提供便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不断探索新鲜事物,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及时更新网络载体,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提升教育管理的参与度。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合力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实施效果,要与当代教育理念实现融合与渗透,这就对教育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工作者,与学生朝夕相处,是进行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系统谋划,配齐配强人员队伍,持续优化队伍结构,整合校内育人资源,提升队伍素质能力,聚焦队伍实际需求,完善培训制度,多角度、全方位满足当代教育管理的要求,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合力助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
更要注重育人主体间的上下联动与协同合作。一是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明确育人主体职责,牢记育人初心,不忘育人使命,补足工作短板,统筹推进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巩固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各科教师也要担负起教育管理的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升科研能力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工作之余,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立足工作需求,扎实岗位知识,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海外研修,经常性进行系统化的进修学习和工作交流研讨,可以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评比活动,努力提升业务能力,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真正认识和学习到当代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管理人员的全面提升。在实际教育管理中突出以生为本的工作重心,加强工作合力,凝聚育人共识,促进各方参与,助推教育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各高校应整合教师资源,扩充教育管理队伍,在实施招聘时划定门槛,提高管理队伍学历层次,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时刻规范教育管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5],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源头抓起,整合各类力量,构建管理共同体,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三)健全管理机制,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格局
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个部门协同配合的系统性工作,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机制,突出教育管理的重要价值,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教育管理中充分融入当代教育理念,凸显人文关怀,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建立双向管理评价机制,对教育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促使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双向监督管理,探索评价向多元化、科学化、系统化转变,实行管理服务双向考核,不仅要考核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创新及应用能力多元评价,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追求管理实际质量提升中持续改进机制,规范教师的管理行为,立足工作实效,使教育目标与各高校需求保持一致,实现更好的引导与约束,切实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对管理制度的内容进行改进,明确主体职责,细化管理内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充分发挥服务价值,确保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随着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教育管理也应与时俱进,应根据实际情况,借助新时代的数据化手段,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网格化”教育管理机制,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使各职能条线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覆盖到学生的教育管理[6]。在班级内也可实行“学院-班级-宿舍”网格化管理,设定相应的网格员,分配好工作职责,提升教育管理中上传下达的质量和效率,注重学生党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充分发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注重树立典型和先锋,将加强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协同推进,创新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打造完善的教育管理格局。
四、结语
高校应将当代教育理念厚植于心,坚持稳中求进和管理育人有机结合,加大对教育管理的投入力度,落实教育管理主体责任,将推动学生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协同育人,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以校园文化涵养管理文化,积极探索当代教育理念的教育管理的优化,丰富管理方式,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优化教育管理途径,尊重多元化个体,立足大学生实际,真正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效能,将大学生教育管理实现创新性发展,以教育引导学生,以管理凝聚师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骏飞,刘兴丽.试论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3):204-205+211.
[2]李楠.高校教育管理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8):207.
[3]张宏.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与融合研究[J].成才之路,2021(30):18-20.
[4]王栋.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2):118-120.
[5]孟祥安.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2,37(10):40-43.
[6]罗曼.基于当代教育理念的教育管理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42-44.
作者简介:延鸿潇(1996.2-),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美术专业),初级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