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本视角下博物馆美育的认识新论

2023-04-29徐望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

摘要:将文化资本理论引入博物馆研究,可以对“博物馆的物”“博物馆的人”以及“博物馆的物人关系”产生新的认识。在“博物馆美育”与“文化资本”之间建立一个理论连接,既是学术视角的切换与博物馆学理论的创新,更是对博物馆美育的全新探索。本文通过探究旨在阐明,博物馆美育的原理在于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博物馆美育促进物与人的文化资本交互、博物馆美育使得藏品的审美价值高度凸显、博物馆美育主要可分为艺术审美型美育和主题叙事型美育两大类、提升博物馆美育效能的关键方法在于以分众施育的方式分析不同观众群体的文化资本结构。在文化强国建设战略要求下,要尽显博物馆之美,通过强化博物馆美育,建设博物馆强国,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文化资本 博物馆美育 博物馆的物与人 博物馆美感

自从私人收藏室演变为公共博物馆,博物馆就成了一个以物示人、由人赏物的场所。物与人的关系是博物馆场域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关于物与人的研究也是博物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将文化资本理论引入博物馆研究,可以对“博物馆的物”(指博物馆藏品)、“博物馆的人”(指博物馆观众)以及“博物馆的物人关系”产生新的认识。当前,对于博物馆美育的研究,或运用教育学的方法,探讨博物馆中的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等;或运用博物馆学的方法,探讨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美学、博物馆艺术品的展示陈列、博物馆的文化艺术传播等。这些研究视角相仿,且均偏重于实务;以文化资本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美育,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能够对博物馆美育的方方面面得出全新认识,并且可以增加研究的理论色彩。

一、文化资本理论渊源揆要

(一)社会学领域中的文化资本理论

尽管“资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的诞生却包含在社会学语境之中,并且最常用于教育领域——文化资本的积累程度与文化教育正相关。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这一概念的创始人,首次提出于《资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1986)中,这一概念是他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资本理论进行了非经济学的解读后提出的。在该文中,他提出一种观点:文化资本是影响人的社会化存在与发展的重要资本形式,可分为“具体的形态”“客观的形态”“体制的形态”三种。所谓“具体的形态”即指具身化为人的知识、技能、素养、习性等文化资本的形态,可以理解为“人格的形态”;所谓“客观的形态”即指以实物产品为存在形态,外在于人本身的各种文化产品,如图书、艺术品、文化工具与设备等;所谓“体制的形态”包括人们获取的被国家权威的教育体制、文化体制所授权和认证的学历、学衔以及各行业执业资格等。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虽然是在社会学领域中提出的,但亦论证了文化资本与经济价值存在可以相互转化的紧密联系。因而这一理论在提出后,引发了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教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等领域产生了持续的深远影响。

(二)经济学领域中的文化资本理论

20世纪末,文化经济兴起,“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开始被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领域中提出并使用。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在《什么是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1999)中提出了“文化资本”的经济学定义,即“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①。其或有形,或无形,有形的文化资本即文化的物性载体,如文物、艺术、遗迹等,无形的文化资本即文化内容部分,反映文化价值观,如思想、习俗、信仰、品牌等。《辞海》(第七版)对于“文化资本”的解释为:“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①这一定义概观地判断了文化资本的范畴。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之中,文化资本是实践主体的“进身之阶”,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资本,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经济活动的场域之中,文化资本是经济资本的变形,是产业经营中一种以文化价值为价值构成主体的资本要素,其核心价值为文化价值,本身就是文化财富,并能够促进文化财富的形成和增加。

自从思罗斯比创立了经济学领域的文化资本理论后,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化产业的研究。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超越经济与文化(非经济)的二元对立,对二者进行结构整合,以作为统一体把握。当代关于文化经济的主流研究,已然引入了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呈现出在学科上的跨界融合,持续建构了文化资本理论的趋势走向。

二、以新视角重新认识博物馆的物与人

(一)博物馆的物:博物馆的物态文化资本

以文化资本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的物”, 则“博物馆的物”在社会学话语体系中,是布尔迪厄所说的“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在经济学话语体系中,又是思罗斯比所说的“有形的”文化资本。“博物馆的物”就是博物馆的文化资本,具有抽象和具体的资本价值,能够在社会化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积累、转化、升值。

“博物馆的物”的抽象价值即文化价值。博物馆在遴选物时,依据的是物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价值。对社会公众打开大门的博物馆,使物的文化价值从静态变为活态;由私人化(私域价值)向社会化(公域价值)转变;由物的文化价值传播到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彰显、文化吸引力显现,再到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传播、文化影响力扩大。物的文化价值在博物馆对物的“藏”与“研”中被保护、被考证,实现了价值积累;在博物馆对物的“展”与利用物的“教”中被传播、被传承,由“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向“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转化,由物转化为具身化的知识、情感、价值观、文化素养等,并因价值社会化而实现价值升值,扩大文化影响力。②

“博物馆的物”的具体价值即经济价值。任何一件物,都具有可以被直接、准确测度的表面经济价值,如一块金砖,其经济价值可根据金价和重量计算;也具有不可被直接、准确测度的内在文化价值:如博物馆中一块中国明代的金砖,它是某位皇帝因某件事给某位大臣的赏赐,因此它还“携带”并“见证”着一个故事,那么它附载的文化价值是很难被计量的。但文化价值在间接、模糊地评估后,可以用经济价值的形式表示,即用数值的形式表示。③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件物,都有可以量化、具体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是综合其表面经济价值与被表示为经济价值的内在文化价值而得出的,如这块博物馆中的金砖,尽管其文化价值远超经济价值,亦可以拥有一个具体的经济价值。“博物馆的物”是博物馆的文化资本,其具体的经济价值因文化价值而升值,体现资本运动。并且,其时常转化为文化生产的要素,进入经济形态的文化资本运营的场域,进入资本运动轨道,即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素材,推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经营,推动博物馆文化经济的发展,从而增进经济价值,同时也增益文化价值;既创造经济效益,也创造文化效益。

(二)博物馆的人:不同文化资本的个体

以文化资本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的人”即博物馆观众,则每一位博物馆观众都是拥有不同文化资本的个体;尤其是观众自身“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存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美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参观博物馆展览和参与博物馆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参观和参与的动机、效果、卷入度等均直接受制于观众自身的文化资本结构。如知识分子家庭子女和其他家庭子女的文化资本结构不同,文化习性存在明显差异,若两者参观同一个艺术展,前者进行深度参观的可能性高于后者,前者主动参与展览衍生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可能性亦高于后者。

观众在实体博物馆或虚拟“云博物馆”中看展览、乐活动、赏艺术、享文化,在线下或线上消费博物馆文创产品,以及通过各种文化传媒接受博物馆文化传播,通常能够对自身积累“具体形态”和“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有所助益,即增进自身文化素养和购买获得文化产品,而不能直接积累“体制形态”的文化资本。在观众通过博物馆直接积累的“具体形态”和“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中,关于美的文化资本是最易被积累起来的,这是因为博物馆中处处有美、时时有美,且审美活动不是一种智识性活动,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并不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智力或高级的知识;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活动,给审美主体带来的是无涉功利的直接的美的感觉经验。因此,于博物馆中陶冶审美情操,是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何种文化层次的人都最容易开展的博物馆活动。①并且,博物馆文创产品都具有艺术产品的属性,对其消费属于艺术消费,且这种消费大多出于审美需求。

(三)博物馆的物人关系:文化资本的交互关系

以文化资本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的物人关系,可以发现“博物馆的物”与“博物馆的人”始终处于文化资本交互的关系之中。博物馆是一个在社会化场域中公开地收集物、保存物、整理物的信息、提炼物的价值,最终要促进分立于相异时空中的物与人建立关系、开展交流的机构。

“博物馆的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证,被博物馆收藏,由博物馆展示,是博物馆的物态文化资本。在博物馆出现以前,物或者是用品,或者是商品,也可以是藏品,但不会成为公共展品,物的文化资本价值无法社会化。博物馆的出现,将一部分物转化为藏品和展品,使其具有的文化资本价值社会化,并由此产生社会教育功能。物的文化资本价值是由人赋予的,诸如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等,都是经由人的发现、考证、收藏、研究、阐释、经营而生成的,并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传播,实现价值的社会化,进而实现文化资本价值的增值。同时,其以被人赋予的文化资本价值影响人:博物馆美育的过程就是物的美学价值影响人的审美情感的过程;观众在博物馆中“赏物”的过程,是个人积累与美相关的多元文化资本的过程。

博物馆将物转化为藏品与展品的过程,实际上包含物的去境脉化和再境脉化:去境脉化,即将物从其原生环境中剥离;再境脉化,即将物置入一个新的环境,这种新的环境或是对于原生环境的模拟,或是完全以新的逻辑建构起来的。物在博物馆中的再境脉化,是物从物品转化为被人赋予象征意义的符号的过程。博物馆物态文化资本的价值即符号价值,这种符号价值因博物馆而生。博物馆将往昔与现在世界中与人有关的大量物态标本建构为符号体系——物在博物馆中并不发挥实用功能,因而完全符号化,转化为负载人类文化意义的文化符号——以此重构了物的文化资本与人的文化资本交互对接的关系。②“博物馆的人”正是通过解读“博物馆的物”的符号象征意义来认识物的;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也是建立在物的符号价值基础上的。博物馆把物符号化,博物馆观众解读物的符号,以及产生符号消费欲,物与人的文化资本实现交互,也都实现了积累与转化。

三、以新视角重新认识博物馆美育

(一)博物馆美育的含义:物与人文化资本的交互与转化

博物馆是不同于学校的课外“教育机构”,是更加广大的“社会学校”。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方面,具有藏品丰富、展览丰富、活动丰富等特点,因而,形成教育素材广博、教育内容多彩、教育形式多样的优点。教育的涵盖面是广泛的,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服务与促进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无论在教育学界,还是在博物馆学界,对于博物馆教育的研究较为泛化,较为缺乏专门针对某一教育类别的深入研究。比如,尽管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研究颇丰,但深入探讨“博物馆美育”的研究尚不充足。在中国,“博物馆美育”首先由蔡元培提出,他提出了“社会美育”这个概念,关注了公共文化场馆、公园、音乐会等“专门社会教育机关”和社会文化场所对社会公众所起到的审美情操陶冶功能;在关于“社会美育”的一系列探讨中,多处涉及了“博物馆美育”,如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912)一文中提到“博物学……在观感一方面,多为美感”①,在《何谓文化》(1921)、《美育实施的方法》(1922)等文中亦多次提及。可以认为,博物馆美育是社会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指博物馆借助艺术相关藏品、展览以及各类活动、各种传播手段等,对于到馆参观学习、参加活动的观众以及接受其文化传播的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浸润式地实现审美素养涵育。博物馆美育与一般美育相同的是,也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手段。

以文化资本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美育的含义,可以进行新的阐释:博物馆美育主要以博物馆的物态文化资本为依托,重点发掘其中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采取多元途径,推动物与人的文化资本交互,推动观众个体与审美文化有关的多元文化的资本积累与转化,进而推动社会整体的文化资本结构升级,发挥社会美育的功能。②

(二)博物馆美育的价值:物与人文化资本价值变现

以文化资本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美育的价值,可以发现博物馆美育不但推动物与人的文化资本价值升值,而且推动价值变现。

一方面,在物的层面,博物馆美育使得博物馆最重要的文化资本——“博物馆的物”的审美价值高度凸显。在当下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物的审美价值是吸引社会公众关注的价值。物更加凸显审美价值,更加吸引公众注意力,也就得以更加高效地传播其本身携带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传播文化故事、民族记忆、地域文化、文化价值观等,由此提升文化资本的价值。当物的文化价值充分彰显之时,具体的物就可以转化为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但可以转化为该馆的标志性符号,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符号化了的“博物馆的物”被作为创意素材,开发为文创产品,在文化市场上销售,能够将其文化价值变现,即由文化价值这种不可直接量化的隐性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这种可直接量化的现实价值。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对于商品符号价值的追求往往是第一位的,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指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是“符号拜物教”。③可见,“博物馆的物”的符号化对于使社会学的文化资本向经济学的文化资本转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在人的层面,博物馆美育推动人的文化资本的积累与转化,最主要推动“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积累与转化,即助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审美习性发展。这种具身化的文化资本的价值具有超功利性,与美感的非功利性完全契合;而其虽不直接与名利挂钩,却深刻长远地影响人的一生。具身化的文化资本可以通过才华施展、才艺发挥而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价值变现,为人生进阶提供了素质条件和技能手段,有时还能提供一种外部的环境和机遇。因此,积累具身化的文化资本对于个人发展是极为重要的。④而每个人由于“生而不同”,先天性文化资本的积累程度已然不同,文化资本积累的家庭条件(先天条件)也不同,在后天积累文化资本的机会也不均等。这时,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对“不平等的个体”供给均等的文化服务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博物馆美育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推动文化艺术走向大众,有助于大多数人积累与审美文化有关的多元文化资本。

发展博物馆美育,具有促进文化融合与社会融合的作用;对于跨越阶层文化区隔传播的博物馆之美,可使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助力社会个体积累文化资本,推动社会整体的文化资本结构升级具有现实效力;对于生产与积累“经济形态”的文化资本,繁荣文化经济具有现实作用;对于增强博物馆文化影响力,推动“博物馆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三)博物馆美育的实施:原理、途径与场域

以文化资本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美育的实施,可以对实施原理、实施途径、实施场域等进行一番新的理论阐释。

博物馆美育的实施原理在于:博物馆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遗产、当代艺术品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被博物馆发掘、整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化,以此发挥其社会教育的作用,使得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不断升值的、具有社会化价值的文化资本。尽管在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的博物馆产生之前,其原型为“私人收藏室”的藏品对于收藏者个人而言,是“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而这种文化资本具有排他性,其一切价值是属于私人的,只在私域中积累价值,而对于公域无益,无法产生社会化的文化价值,不能发挥社会教育作用,不能进入社会文化生产的场域,也不能进入文化经济运营的场域。只有当博物馆出现,将藏品转化为展品,原本静默的文化资源才拥有了与观众对话的可能,这些文化资源才可能转化为具有社会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本,也才可能转化为具有文化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本。

博物馆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展览、活动、文创、跨媒介传播四大类。第一,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社会教育实施途径,艺术类展览是博物馆美育最重要的实施途径。展览主要展示博物馆的物态文化资本,促进“博物馆的物”与“博物馆的人”之间发生文化资本交互,同时促进物与人的文化资本积累转化。第二,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和艺术教育活动是博物馆美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与展览相比,这类活动的体验性更强,能够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的人”积累艺术经验,积累具身化文化资本。第三,博物馆开发与销售文创产品是一种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广受欢迎、切实有效,且更加潜移默化地传播博物馆之美的博物馆美育途径。博物馆文创架起了博物馆文化与生活美学之间的桥梁,将博物馆美育延伸至馆外、延伸向日常生活场域,不但促进“博物馆的人”积累“客观形态”“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而且能直接生成经济形态的文化资本。第四,博物馆文化艺术的跨媒介传播是博物馆美育实施的重要技术途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媒机构,在当今的传媒大融合时代,博物馆与各种新型传媒平台迅速融合,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效力,频频打造博物馆文化艺术“出圈”的社会现象,有效地促进博物馆的物态文化资本价值升值;并辐射更广范围的人,无论馆内观众还是馆外公众,都能够通过文化传媒认识博物馆文化艺术,汲取博物馆文化养分,积累具身化的文化资本。

博物馆美育的实施场域是基于实物和经验的实体场域,在这一场域中,建构与创设审美情境对于增进美育效果有着实质性作用。场域是各类资本关系的网络构型,文化资本场域构型的样态由文化资本的分布决定。博物馆美育场域是一种文化资本场域,并且是一种实体场域,这个场域中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基于实物的,是经验式的,这一场域中的审美活动依托审美主体(观众)的文化资本开展,反映审美主体(观众)的文化资本存量,并促进审美主体(观众)的文化资本积累与转化。在这一场域中建构与创设审美情境能够强化审美经验,促进审美主体(观众)投入具身化的文化资本,并促进新的具身化的文化资本源源不断地生成。

展望未来,博物馆随着社会文化的演进而演进,当代博物馆在形式与功能上都令人耳目一新。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向中,后博物馆文化特征凸显,数字媒介技术发展中后博物馆形态加速演进,后博物馆深度融入“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可以把后博物馆视为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新现象,关注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媒介形态、经济业态等方面交互演进、多维创新的时代潮流,并将后博物馆美育理解为一种伴随状的博物馆美育新现象。无论是后博物馆还是后博物馆美育,都不是博物馆和博物馆美育本质的迭变,而是体现在传承和延续博物馆及其美育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在展览与活动、服务与产品的形式上、手段上以及运营方式上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后博物馆美育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具有现实的建构意义。后博物馆美育的现象表征为营造审美景观、增进审美消费、运用数字媒介技术等。后博物馆美育要强化博物馆文化功能,就要促进博物馆文化拓值、消减博物馆文化门槛、强化数字技术的可及性。

(四)博物馆美育的类型:艺术审美型和主题叙事型

以文化资本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美育的类型,可以将其划分为艺术审美型和主题叙事型两大类。前者主要基于博物馆的艺术文化资本,后者主要基于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本。

博物馆的艺术审美型美育主要基于艺术审美型展览实施。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就是博物馆的艺术文化资本,在艺术审美型展览中,博物馆艺术文化资本的价值得以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价值,这种价值被社会认可,博物馆美育就建立在对这种价值的阐发之上。并且,博物馆基于其自身拥有的绝对优势的“体制形态”的文化资本,对于艺术场中文化资本的积累转化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了每个时代艺术体制的建立、巩固、破局、重建。博物馆艺术审美型展览不仅对观众积累“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具有直接作用;对于艺术家进入艺术场,获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艺术体制的承认,积累“体制形态”的文化资本同样具有直接作用。

博物馆的主题叙事型美育主要基于主题叙事型展览实施。典型的主题叙事型展览为历史类展览,基于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本布展。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本主要是文物,它们携带历史信息,承载历史记忆,可以讲述历史故事。博物馆基于文物演绎故事,不仅体现历史文化资本的历史价值,亦体现其美学价值。这是由于绝大多数文物本身就是艺术品(包括工艺品),能引发观众美的观感;且展览本身就是设计艺术的产物,展览无处不充盈着美感。因而,博物馆的主题叙事型展览,实际也发挥着主题叙事型美育的功能。并且,由于博物馆是艺术体制的权威机构,博物馆运用自身的“体制形态”的文化资本所产生的文化权利,可以积极地建构艺术史,使艺术史呈现在主题叙事型展览中——一些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场展出,而另一些不展出,意味着一些艺术品进入艺术场,被正式地写入艺术史;而另一些则没有获得艺术场的入场券,未能正式地被艺术史记载。可见,博物馆关于艺术史的主题叙事型展览,对于艺术场这个文化资本场域中文化资本关系的构型,具有重要影响力。

(五)博物馆美育的方法:基于观众文化资本结构的分众施育

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论提炼切换到方法论探讨,可以认识到提升博物馆美育效能的关键方法在于分析不同观众群体的文化资本结构,以此为据,开展分众施育。包括:(1)分龄施育,将观众按年龄段划分为儿童和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群体。对于处于儿童和青少年年龄段的未成年观众以“馆校合作”“亲子互动”等美育项目为主;对于青年、中年、老年等观众,开展结合青年文化、潮流文化、康养文化等的“终身美育”项目。(2)分性别施育,如深圳博物馆举办女性主题展览“盛世佳丽——唐代仕女生活展”(2014)、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特展“她——女性形象与才艺”(2020)以及南京博物院的特展“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2015)等都是典型案例;开设插花、茶道、首饰制作等女性青睐的美育活动项目;并且,女性观众在消费博物馆文创产品上占有“主力军”的地位,如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天猫联合发布的《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购买力水平较高的都市年轻女性为消费的主力人群。”因此,设计师亦倾向于以女性的审美眼光来设计产品。(3)分层施育,即划分观众的知识水平层次,如针对知识分子阶层观众,提供文化艺术教育;针对受教育水平不高的观众,注重体现博物馆文化艺术供给的普惠性、均等性,也可具有针对性地培养乡村的“种子教师”,或将“流动博物馆”向乡村地区普及开来、设立乡村博物馆活动日等。(4)分群施育,如针对家庭观众专门开辟活动区域,开设家庭专场美育活动等;针对残障观众,如自闭症儿童,开展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美育活动等。①(5)分需施育,当前博物馆正在积极探索如何提供对具有不同文化偏好、精神需求的观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教育服务,而由于艺术是人类最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因此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手段的美育服务的分需供给走在了最前沿。②

总体看来,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均有“分众施育”的意识,却未必建立在分析目标观众群体文化资本结构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若在当前“分众施育”的意识上加入“契合目标观众群体文化资本结构”的理念,则博物馆美育必将迈上新台阶。博物馆研究重心要更进一步地转向公众,推动观众由受教者向着建构式自主学习者、博物馆事业的参与者和启发者转化,注重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常态互动。此外,要推进博物馆美育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保障博物馆美育的制度化常态化供给,创建博物馆美育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以及社会各类场馆美育的大融合大合力体系,促进博物馆美育形式创新与体验焕新,重视博物馆美育对于视觉素养的培育。

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尽显博物馆之美

中国要建设“博物馆强国”,就须增强博物馆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切实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路径。由于博物馆美育职能是重要的博物馆教育职能,所以,强化博物馆影响力,必须强化博物馆美育。并且,在中国当代“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中,博物馆美育作为博物馆重要的公共文化供给项目,也亟待全方位优化。在“博物馆强国”建设进程中,博物馆美育皆大有可为,能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实现“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贡献博物馆的力量。

从审美经验的角度看:审美经验是一种普遍的、直接的经验,是人感受世界的“第一经验”。观众进入一座博物馆,首先感受到的不一定是这座博物馆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渊深文化(因为这种感觉经验需要加入思考的成分),而必然是这座博物馆“是否美”(“美”是直觉性的经验)。可见,博物馆是否具有美感、引发美感,密切关系到博物馆是否能够形成强大影响力。联系博物馆美育而言,博物馆自身的美感是培育观众审美情感的第一依据。诚然,博物馆美育可以,也十分有必要通过专项的美育活动来实施,如博物馆人文艺术课程、博物馆艺术体验活动、博物馆研学旅游等。但是这些活动所覆盖的观众只能是一小部分。凸显博物馆本身的美,才是观众覆盖面最大的博物馆美育路径。

博物馆是美的宝库,“美”是博物馆的自然属性。强化博物馆美育,需要凸显博物馆美的属性,尽显博物馆之美,推动全民共享博物馆之美。具体而言,博物馆至少能够凸显八种美:

第一,凸显时空美。博物馆的美包括时间维度的美和空间维度的美。时间维度的美即历史之美,博物馆使历史以艺术的形式呈现,艺术以历史的深度阐释,历史与艺术交响共鸣,富有美感;空间维度的美即环境之美,博物馆汇集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视觉设计艺术等,空间环境处处有美。博物馆要成为历史美与环境美的容器,更加凸显时空美。

第二,凸显故事美。博物馆美育要在讲述故事中进行,进行有文化渊源与文化内容的美育。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系教授金姆·赖斯(Kym S. Rice)指出: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必须通过博物馆所讲的故事建构与实现。①博物馆讲述地域故事(如中华故事),推动地域文化认同;讲述时代故事,展现时代风潮;讲述人物故事,纪念人与事。博物馆通过文物讲故事、通过当代艺术品讲故事、通过景观讲故事,并且与观众一道讲述观众心中的故事。美国博物馆专业人士莱斯利·贝德福德(Leslie Bedford)认为:“讲故事”激发博物馆观众的情感共鸣,为观众带来“顿悟体验”(Aha Experience)。②博物馆要成为“讲故事”的传播机构,更加凸显故事美。

第三,凸显情境美。推动主客二元对立的静观式审美转向主客合一的参与式、浸入式审美是当代美育的重要理念。将这一美育理念应用于博物馆美育实践之中,要求博物馆在展览中、活动中建构审美情境。美之情境推动审美移情,情境美具有“物我共美”的意味。博物馆要成为审美经验的触发器,更加凸显情境美。

第四,凸显艺术美。艺术天然就与美结有不解之缘。博物馆中的大多数文物都是艺术品,美术馆更是造型艺术品的汇集之所。在博物馆中观赏艺术、学习艺术、了解艺术史、知晓艺术家、观察艺术潮流的变化、发现自己喜好的艺术风格……是博物馆美育的应然之义。博物馆要成为艺术经验的积累地,更加凸显艺术美。

第五,凸显风物美。“风物”可以解释为风俗和器物。博物馆可以集中展示民族、国家、地域、时代的风物,展现一幅幅地域风情、民间民俗、时代风潮画卷。展现风物美,是博物馆的特殊魅力;观众在博物馆中感受风物美,体现了博物馆美育的文化内涵。博物馆要成为展现各个地域与各个时代风土人情的窗口,更加凸显风物美。

第六,凸显生活美。博物馆可以折射与提升古今生活之美。博物馆宛如时间机器,带领观众穿越到古代社会,感受古人生活场景、生活元素、生活样态之美;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为今人生活注入博物馆的美学元素,使博物馆文化艺术融入当代生活审美化潮流之中。博物馆要成为生活美学的引领机构,更加凸显生活美。

第七,凸显创意美。创意在博物馆运营的每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展览陈列是创意设计的产物,主题活动是创意策划的产物,文创产品是创意灵感的产物,吸引眼球的媒介传播更需要创意的汇聚。观众参观博物馆展览,参加博物馆活动,消费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各种传媒平台发现和体验博物馆,都是对于博物馆创意的直接审美。博物馆要成为创意美学的展示机构,更加凸显创意美。

第八,凸显交往美。博物馆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公共文化空间,其以美好的文化氛围感染观众。博物馆观众通常较为注重仪表举止,要求使自身显得美,以更加契合博物馆的场域氛围。因而,如果把博物馆场域看作一种社交场域,则这一场域中充满着人际交往之美。博物馆要成为培养观众交往美学意识的美育机构,更加凸显交往之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多元融通视域下的新时代文化消费研究”(22BH143);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22YB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

徐望,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政策、艺术管理

(责任编辑:谷儒楠)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into museum research can generate new understanding of “museum objects”, “museum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eum objects and people.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link between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apital” is not only a switch of academic perspectives and an innovation of museology theory, but also a new exploration of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rinciple of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transform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cultural capital ;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promotes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between objects and people ;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highlight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collections and promotes the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ultural capital.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 art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me narrative education. The key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capit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audience groups. To show the beauty of the museum, strengthen the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Capital , Museum Aesthetic Education , Museum Objects and People , Museum Beauty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研究:中国语境下的再思考
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文化消费分层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微信时代的文化场域与文艺形式
文化资本视阈下苗医药文化传承人的法律保障
学校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