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叙事路径研究
2023-04-29单文盛彭冰莹
单文盛 彭冰莹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短视频已经成了促进乡村发展的“新农具”。因此,研究“三农”短视频的叙事路径对于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详细阐述了我国“三农”短视频在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以及叙事接受等方面的表现,探究当前“三农”短视频存在的叙事题材同质化、叙事结构单一化、叙事内容浅薄化等困境,分析得出困境的成因源于内生动力不足、资本的操纵以及流量的驱动,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丰富叙事题材、创新叙事结构和坚持内容为王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三农”短视频 叙事学 乡村振兴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中国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作品《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基本思想。做好乡村重建、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①随着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类社交媒体应用的出现,给予了人民新的表达渠道。人们能够通过发表图文、音频以及视频等各类形态的作品来表达见解、记录生活、开展宣传活动。在各类媒介形态中,短视频因其操作便捷、门槛低、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广受大众青睐,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介形态之一。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其中,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 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网民的规模也已经达到3.08亿。②在政策支持和新媒体技术赋能下,“三农”题材的短视频日益火爆,受到广泛关注。
“三农”短视频是以乡野农民为主要创作群体,以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农业生产为主要创作内容的短视频。“三农”短视频的出现与传播,不仅有利于传播乡土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旅游”“乡村+农产品”赋能,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让乡村焕发无限生机。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乡村的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关于“三农”题材的短视频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文章立足于当前“三农”短视频现状,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对当前“三农”短视频的叙事路径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新的建议,希望短视频能成为当代农民的“新农具”。
一、“三农”短视频的叙事分析
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诞生于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下。经典叙事学是一门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的学科。③在结构主义者看来,每一叙事文本都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即内容;第二部分是话语,即作品的表达。①通俗来说,“故事”即“说了什么”,“话语”即“如何说”。接下来文章将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着眼于“作品的表达”,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以及叙事接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析“三农”短视频的叙事特色,以期为其他“三农”短视频创作者提供思路与借鉴,以更加优质、更大规模传播的内容供给助力乡村振兴。
(一)叙事视角:内焦点视角,实现情感共振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不同形式。在短视频创作中,创作者会根据不同的题材来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内容的呈现,以期传播效果最大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限制和表达渠道的匮乏,农民一直处于“被建构者”的角色,他们的生活故事只能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同时,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农村一度被贴上“落后”“破烂”的标签。而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涌现则赋予了农民更多的叙事主导权,他们完成了从“被建构者”向“建构者”的转变,能够利用短视频社交平台,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记录生活,讲述故事,农民叙事逐渐从他人宣传走向自我叙事。通过对相关短视频的研究发现,内聚焦是“三农”短视频创作者首选的叙事视角。内聚焦指的是从某一人物的视角出发,叙述其体验的世界。比如账号“东北,老肥(大铁盆)”的短视频中,主人公以自拍的方式出镜,通过唠家常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乡村生活。还有抖音账号“农民小放哥”,该账号的创作者在进行短视频拍摄时,采取的是面对镜头直接向受众介绍水果的方式,这也属于内焦点视角。由此可见,这种第一人称叙事的视角拉近了短视频主人公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达到了“面对面”交流的效果,给人一种亲近感,有利于实现情感共振。
(二)叙事语言:多重符号叙事,扩大传播效果
符号是携带意义的载体,其用途是表达意义,多样的符号为人类思想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叙事载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提供了多元的表达渠道,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任何一张图片、一个文案、一首音乐或是一段视频中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传递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符号。短视频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媒介形态,其包含的符号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在“三农”短视频中,创作者常使用方言、背景音乐及身体作为主要的叙事符号来进行叙事。
所谓方言,即地方性语言,是民众在不同的民间场域中所使用的生活语言。不同地域的人通常都有不同的方言,我们能够通过方言判断对方来自哪个地方,因此,方言是代表地域的一种符号。在“三农”短视频中,创作者会有意地使用方言、土语来进行内容的拍摄。例如在抖音平台上“周周(周莫)”的账号中,两位主人公以方言开展对话,诉说着家长里短。这种极具地方色彩的语言,不但不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反而因其趣味性引得网友们争相模仿,这对方言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方言的使用也让那些背井离乡的人感到亲切,唤起了他们对乡土的记忆。由此可见,方言在“三农”短视频的创作中,非但沒有成为传播障碍,反而成了创作者们的独特符号,富有个人特色。
背景音乐是短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音乐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在短视频创作中,创作者也会根据视频内容来选取恰当的音乐。在抖音平台上,当某一音乐流行时,我们会刷到大量以此为背景音乐的作品,但在“三农”题材的短视频中,并不会出现追逐潮流音乐的情况。通过对相关账号的分析可以发现,“三农”短视频多采取轻音乐、民谣或是小众音乐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比如人们熟知的账号“张同学”,他所使用的背景音乐就偏小众,且几乎所有的短视频都使用这一背景音乐,因此,人们听到这首音乐便会想起“张同学”,这说明背景音乐已成为代表他的符号之一。
在人类语言尚未形成的原始时代,身体便是最常用的叙事符号。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媒介得以实现面对面传播,让受众身临其境,身体叙事又重新回到了主体地位。②以账号“乡愁(沈丹)”为代表的乡村美食类博主,多从第三人称角度叙事,没有与受众的对话,有的只是劳作过程的展示。在她的视频中,“身体”成了最重要的叙事符号,她干农活时利落的动作、勤劳的背影,无一不展示着她的女性魅力,因而吸引了一批受众。由此可见,身体叙事在短视频创作中十分重要。
(三)叙事接受:双向互动,注重受众体验
在叙事中,故事或信息最终传达的对象也是叙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1971年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普兰斯(Gereld Prince)提出“叙事接受者”这一概念,他认为“叙事文总是以某个人或某一群人为对象,叙事接受者是与叙事者对话的人”。普兰斯所提到的叙事接受者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虚构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的嬗变,我们所研究的叙事接受者即是如今的受众。①
在新媒体环境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受众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他们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能够自由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因此,在各类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的提供中,生产商或服务商始终遵循着“用户为王”的理念。例如在抖音平台上,用户能够通过长按视频的操作来减少其不感兴趣内容的推荐。同时,对于他们关注的博主,用户也能够在评论区发表见解、提供意见并与创作者进行积极的互动。对于创作者而言,若想得到受众的持续关注,获取更多的流量,他们就需要听取受众建议,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产品。继续以账号“张同学”为例,他凭借“高频快剪”的视频风格,搭配独特小众的背景音乐一度走红。但当他更换背景音乐时,却引发了受众的消极情绪,大家纷纷呼吁他换回原来的背景音乐。在此情况下,“张同学”开了首场直播向粉丝解释换音乐的原因,并向大家征集意见。由此可见,在叙事过程中,叙事接受者的意见得到了叙事者的充分重视,叙事者与叙事接受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叙事作品更好地呈现。
二、“三农”短视频叙事过程中的困境
目前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②因此为了追逐流量与短视频红利,越来越多的“三农”创作者跻身短视频行列。然而,创作者的疯狂涌入并没有带来短视频内容质量的提升,反而让诸多创作者陷入了“流量”的陷阱,成了“流量”的俘虏。他们不再注重优质内容的输出,而是不断追逐热点、模仿创作,过度迎合受众的猎奇口味。在此情况下,“三农”短视频出现了叙事题材同质化、叙事结构模板化、单一化,以及叙事内容庸俗浅薄化等问题,其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叙事题材同质化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及短视频平台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三农”领域,以期获得经济利益。在海量的“三农”短视频中,乡村生活及乡村美食类的题材因其拍摄难度低、热度高以及易于模仿等特点,成为众多创作者的首要选择,从而导致目前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大量以美食制作及乡间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的短视频,短视频的叙事题材日趋同质化。
叙事题材同质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创作者知识水平及拍摄技能有限。当创作者面临题材选择及创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对热门视频的题材及拍摄套路进行模仿创作,而无法融入个人特色。③例如,热门账号“李子柒”因其分享美食制作及田园生活走红后,“美食”与“乡村生活”的叙事题材引得新农人争相模仿,十个新农人九个“厨子”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三农”短视频同质化倾向逐渐显现。这种同质化的创作不仅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逐渐丧失兴趣,还会影响受众对该类短视频的“忠诚”度,从而削弱其影响力。④所以说,当某一题材的视频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大量涌现时,新的进局者应当另寻发展空间,创新叙事题材,与其他创作者进行差异化竞争,从而丰富“三农”短视频的叙事题材。笔者认为,除了乡村美食制作外,在广袤的田野里还蕴藏着更丰富的人文风貌等待新农人们去挖掘。
(二)叙事结构单一化
在短视频创作中,叙事结构如同骨骼搭建起短视频的框架,它决定了短视频以一种什么样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叙事、讲述故事。因此,敘事结构在短视频的叙事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好的叙事结构有助于叙事者进行创作表达。通常来说,不同创作者在进行视频制作时都有着自身的拍摄套路、剪辑模板以及编排模式。这不仅能够缩短短视频的创作时间,还能保证其发布的短视频质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准。然而,过度模板化、单一化的叙事结构也会给受众带来审美疲劳,更易于被竞争者模仿。
通过对“三农”短视频的账号分析发现,乡村美食账号的短视频基本遵循着同样的叙事结构,从而呈现出单一化趋势。比如著名乡村美食博主“康仔农人”账号下的短视频,都是从“老小孩”在田地采摘或在集市上购买食材开始,到“老小孩”与康仔一起清洗食材,紧接着就是康仔对食材进行加工处理、完成制作,最后展示“老小孩”与康仔两人坐在桌前品尝美食的画面。还有抖音账号“乡愁”的主人公沈丹,其视频也遵循着从食材的采摘到菜肴的制作这一流程,最后则是与家人或邻里一同品味美食这样一种叙事结构。由此可见,这两个乡村美食类账号的叙事结构十分相似,虽然他们已经获得了大批粉丝的关注,但比起粉丝量的增加,粉丝的维护也同样重要。如果不能及时创新,这种模板化、单一化的叙事结构,不仅会削弱“三农”短视频对受众的吸引力,还会逐渐消解短视频的独特性与竞争性。
(三)叙事内容浅薄化
在短视频制作中,叙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要素,它如同血肉填充着短视频的框架结构。目前,“三农”短视频创作者在选择叙事内容时,主要围绕农村现实生活、农民的日常劳作以及农村的自然景观等方面进行拍摄。然而在逐利心理的驱动下,有些创作者并不会客观呈现农村生活及农民形象,而是不断迎合传统媒体时代的公众对农村、农民的刻板印象来進行短视频创作,从而使得叙事内容逐渐走向浅薄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看到的有关乡村生活的报道大都是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简称PGC)的产物。由于时代久远或者缺乏实地走访,农民大都以一种“土”“村”“丑”的形象出现在媒体报道上,导致受众对农民产生了一种认知偏差。在流量当道的时代,为了迎合受众偏好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不少创作者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不断强化大众消费群体对农村农民的固有认知,故意扮丑、夸张恶搞的短视频时而有之,这不仅加深了受众对农民的刻板印象,还阻碍了乡村叙事作品在思想性方面的提高。例如某乡村博主就是迎合了受众的“审丑心理”,靠着“卖丑”在抖音上收获了500多万粉丝,并开启了直播带货之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一种浅薄化的叙事内容既不能帮助创作者赢得持续的流量,也不利于达到谱写“三农”好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向价值观的目的。
三、“三农”短视频叙事困境的成因
虽然当前“三农”短视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短视频的叙事方面依旧存在一些困境。针对上述困境,我们应提出合理的、可操作的优化建议,并对短视频叙事困境的成因进行进一步探讨。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及资料查找,认为当前“三农”短视频存在的叙事困境主要源于内生动力不足、资方操纵过多、流量的驱动等原因,下面将逐一展开论述。
(一)内生动力不足下的模仿创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不再停留于果腹阶段。人们开始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以及食物所体现出的情感。因此,在短视频的创作题材中,美食题材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①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短视频的火爆出圈,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及返乡创作者意识到这一发展机遇。同年,账号“李子柒”凭借一条用古法工序做兰州拉面的视频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乡村美食题材也在这一年初步展现了其生命力。
正如加布里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所言: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李子柒”因以自然场景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而火爆全网,引来了许多“三农”短视频创作者的效仿。从美食本身来说,它的地域性和本土化特色可以给不同地理位置的创作者带来差异化定位的可能;从操作性来说,美食类短视频主要包括食材准备、食物制作以及成品展示等镜头,操作门槛较低,可模仿性较强。由此可见,乡村美食题材的可操作性与易模仿性,以及创作者的能动性不足,致使乡村短视频叙事题材的同质化。然而,乡村不止美食,新农人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从实践中挖掘出可供叙事的题材,以此实现叙事题材的丰富性。
(二)资本操纵下的机械化生产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因其短小精巧的特点和趣味性的内容深受用户喜爱。根据每日经济新闻2023年3月29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深厚的用户基础、强大的变现能力,让短视频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MCN机构随之兴起。MCN(Multi-Channel Network),即多频道网络,是一种新的网红经济运作模式,即“网红孵化中心”。这种模式将不同类型的账号和内容的专业生产进行联合,让其在资本的支持下实现内容的稳定输出,从而实现盈利。
在乡村振兴战略及平台的流量扶持计划的影响下,“三农”短视频迎来了较大的生存空间,资本也纷纷入场布局。MCN机构会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寻找签约合作对象,哪怕粉丝量只有几百的小博主也会被纳入他们的“孵化计划”中。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他们会根据积累的经验、成套的体系和模式化的结构来指导旗下的“三农”短视频创作者进行短视频的拍摄与剪辑,致使短视频的叙事结构过于单一化、模式化。当不同的“三农”创作者生成内容逐渐趋于模板化时,便会招致用户的批评与反感,他们会提出“全是演的”“都是剧本”等质疑,反倒不利于该“三农”账号的长远发展。
(三)流量驱动下的过度迎合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受众数量的多少一直是决定媒体兴衰存亡的关键。在流量经济的时代下,用户相当于流量,而流量就等于金钱。为了逐利,媒体从过去的“内容为王”纷纷转向“受众为王”。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他们会迎合受众的喜好和口味,以此换取更多的曝光率、点赞量、转发量,而较少考虑生产的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民群体队伍的日渐壮大,势必会出现很多“三低”网民——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这样的特质使得一些猎奇性、庸俗化及浅薄化的短视频内容更易于进入他们的视野。因此,为了迎合这类网民的消费偏好,短视频创作者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便会注入一些低俗猎奇的元素以赢得受众的喜爱。同时,在传统媒体的构建中,农村普遍是以一种环境差、地面脏、治安乱的形象出现,而农民则是以一种穷困潦倒的形象出现,这形塑了城市居民脑海中对农村农民的认知图景。为了进一步迎合城市居民的想象,“三农”短视频的内容逐渐偏离了现今乡村的真实面貌,影响了人们对乡村形象的正确认知。由此可见,浅薄化内容的盛行正是媒体逐利天性的体现,是媒体在流量驱动下过度迎合受众低俗口味的结果。
四、“三农”短视频叙事的突围之道
在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支持下,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率明显提升。在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情况下,短视频也已成为农民的“新农具”,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乡村短视频的创作中。然而由于创作者自身知识水平及相关技能的限制,“三农”短视频也面临着叙事题材同质化、叙事结构单一化及叙事内容浅薄化的困境,对此,笔者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困之道。
(一)激发内生动力,丰富叙事题材
在政策及各类平台的流量扶持下,“三农”短视频开始井喷式发展。与此同时,这类短视频面临着叙事题材同质化的困境。据此,笔者认为新农人在进行创作题材的选择时应当进行差异化定位,创新其叙事题材。这不仅能够让受众对农村、农业及农民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也能填补“三农”短视频市场中的空白。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三农”短视频在聚焦于乡村生活的呈现及乡村文化的传播时,应当充分利用当地风俗习惯、人文风貌及气候特点的不同,来展现短视频题材的多样性,并据此进行风格定位。①目前,乡村美食题材已经涌现了大量创作者,他们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来呈现当地特色美食的制作,如账号“闲不住的阿俊”以闽南农村美食为主;账号“乡村胡子哥”以陕西乡村美食为主;账号“婵子姐姐和弟弟”则是以乐山川菜美食为主。除了乡村美食制作外,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以及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新的题材,同样也能根据地域的不同来进行展现,实现差异化定位。在乡村风景展示类短视频中,创作者可以整合乡村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给“三农”短视频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激活村庄旅游市场,助力乡村振兴。根据2022年2月抖音发布的《乡村数据报告》,2021年抖音乡村相关视频增加3438万条,全国网友累计打卡122万个村庄。其中比较受欢迎的是新疆布爾津禾木村,该村走红后,当地的餐饮、住宿以及旅游产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创新“三农”短视频的叙事题材,不仅能够帮助新农人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还能有效盘活乡村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助力乡村振兴。
(二)注重创作者培训,创新叙事结构
根据抖音发布的首份“三农”数据报告,目前“三农”短视频有超过一半的创作者是返乡青年,在这些返乡创业青年中,以城市白领、农民工、大学生三类人群为主。与上一代农民相比,这一代的新农人能够熟练使用移动终端,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加入短视频行列。然而,设备的熟练使用并不意味着视频的高水平制作,久居农村也会让创作者难以发掘乡村叙事的亮点,使得他们的创作手法趋于同质化。
为了帮助创作者进行叙事结构的创新,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三农”短视频领域,并在行业内给予“三农”创作者支持,比如MCN机构应当根据旗下签约者的不同特点与定位,对他们进行拍摄及剪辑技能的培训,从而帮助创作者丰富其短视频的叙事结构,让受众能够从每一条短视频中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比如账号“蜀中桃子姐”在长期的短视频创作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叙事结构从递进式讲解到散文式表达的转变。在创作初期,“蜀中桃子姐”的短视频制作过程几乎都是按照食材选取、加工、制作、陈列和分享等,这一连串事情所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组织。而在专业团队的加持下,其制作方式与剪辑风格也日趋完善,短视频的叙事结构逐渐演变为散文式表达风格,视频不再单纯展示美食制作流程,而是加入了对日常生活的记录。这不仅丰富了短视频的叙事结构,还增添了短视频的鲜活性,从而有助于增强粉丝黏性。由此可见,叙事结构是短视频叙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创作者培训,帮助他们创新短视频的叙事结构对“三农”短视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坚持内容为王,传播核心价值
在新媒体时代,“流量为王”的思维始终制约着“三农”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不少创作者为了追逐流量而恶意传播低俗趣味的内容,严重损害了真实的“三农”形象。然而,这种以牺牲内容质量换取流量的创作方式并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优质的内容产品依旧是“三农”短视频的制胜法宝。如账号“玉凤鸣(广西母女)”的短视频,通常以普世话题中的小冲突为开篇,中间则穿插母女之间的搞笑对话让小冲突升级,结尾则贴合时事热点,使情节更加戏剧化。在母亲金句频出的加持下,该账号的短视频内容深受大众喜爱,一些时事热点话题也能引发受众对当下社会的思考。此外,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及传统手工艺人才的故事还等待着人们去深度挖掘。这些都能作为“三农”短视频的创作题材,丰富视频内容的同时,也能进行文化价值的输出,给受众提供高质量作品。
因此,叙事者在进行短视频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输出优质视频,客观真实地展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形象,不能刻意丑化以迎合受众的“审丑”口味。同时,在谱写“三农”故事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的传扬,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突出“三农”短视频的内容价值性,提升乡村叙事产品的思想内核。①只有这样,“三农”短视频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其新农具的作用,助力乡村文化的建设、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强乡村景观的建构。比如“三农”短视频头部账号“李子柒”,她的视频创作不断契合主流审美,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从而火爆全网并赢得了赞赏。因此,“三农”短视频创作者应当深耕叙事内容,提高其叙事产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结语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在消息传递中一直处在被动位置的广大农户群众,也开始参与到这个叙事狂欢当中,“三农”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三农”题材的短视频进行叙事分析,并指出其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困之道。从中发现“三农”短视频创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多采用内聚焦视角,借助多元符号叙事,注重受众体验。同时也发现叙事过程中出现了叙事题材同质化、叙事结构单一化以及叙事内容浅薄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丰富叙事题材、创新叙事结构和坚持“内容为王”的优化策略,以促进“三农”领域短视频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创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舆论引导力的建设与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1A0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
單文盛,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媒体
彭冰莹,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
(责任编辑:谷儒楠)
Absrtact: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short videos have become a new agricultural tool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narrative path of the short videos on the“three rural issues of agriculture, th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article uses case study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elabo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three rural issues”short videos in China in terms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narrative language and narrative acceptance, and explores the homogenization of narrative themes, homogenization of narrative structure, shallow narrative content, etc. of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s”short video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auses of the difficulties are the lack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capital manipulation and traffic drive, and propos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enriching narrative materials, innovating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insisting on content as king.
Key Words: “Three rural issues”Short Video, Narratology, Rural Rev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