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23-04-29郭文蜜
郭文蜜
摘要:自学,即自主学习,是与“被动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通过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在如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存在自学能力不高的问题,自学意识不足,在学习过程中较为依赖教师,这不仅影响了初中数学学习效果,更影响了自主素养的发展。[1]为此,文章特别强调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因,并从多个角度论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具体途径,旨在帮助初中数学教师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学习,会学习,成为具备良好自主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学能力 培养途径
在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重点,笔者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相关探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量越来越大,并且抽象概念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学生提升自学能力。同时,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变“教”为“导”,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创新传统教学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互动,在此趋势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2]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能力,重视学生在思维、行为、情感等方面,鼓励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从低年级学生的角度看,自主思维、行为、情感能否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调动,通常是靠自学能力的高低来决定的。[3]所以素质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是由学生自学能力决定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师为主体”的思维,积极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进度,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4]在新课程开课前,将新课程与以往的教学活动相衔接的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根据导学案提示,加强督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利用导学案反馈的信息进行统计,对他们的学情进行分析,确定基本的教学方向,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圈定。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导学案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相对应逻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让他们对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和解决,并在重点和难点上适当地由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先用导学案自学数学知识,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强化自主学习,对其自学能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掌握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不同方法。在学生逐步理解导学案精髓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轮流设计导学案,将自主学习的思维通过导学案传递出去,并在初中数学的课前进一步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逻辑。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也在逐步提升,为之后的重难点知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
(二)让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抽象的数学知识会影响初中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思考,影响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多媒体、几何画板、教学白板等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力度。如:引导学生展开对几何动画的探究,指导学生自学空间几何数学知识点。又如:通过数学图形指导学生分析抽象理论,使之在数形结合中强化自学效果,变低效学习为高效成长,借助几何画板在课堂上绘图。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还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发挥微课凝练、针对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照微课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有效地跨越了信息技术推动下的认知障碍,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自学由浅入深,自学能力逐步提升。
(三)采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什么不能起到有效的效果?调查研究证明:“量力而行”不足是主因。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衡量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一味地引导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致使一些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自学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要求,按照“差别化”的原则进行教学指导。那么,怎样在教学中遵循“分层教学”原则?教师要发挥隐性分层的作用,建立隐性分层教学机制,根据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自学表现的不同,按照学生当前自学能力的高低,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再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自学辅导。如对低层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多一些,对中层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导也要适当一些。在鼓励高层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适度引导高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分层教学解决了低年级学生“不会自学、不熟悉自学方法”的困惑,打破了中年级学生自学思维的束缚,使高年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每个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再按适合自己的方式自学,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通过小组互助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过程课堂上所讲的“学生帮学生”,体现了一个观点——让学生在自学中互相帮助,有助于其自学效果的扩大,使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加简便有效。教师也可以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以初中数学教学为基础,倡导团体协作,使团体协作成为构建“自学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把自习能力低、中、高的学生混编到同一批,让水平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的位置上,由组长带领另外其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分享给他们,带动他们进行有效的自学。另一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发挥的余地。教师可根据自己内心所想,自主设计“自愿分组”计划,指导学生自愿选择合作者,自己组建独立的数学学习小组。但无论在哪种组团式的合作模式下,学生都有望通过合作的方式,使自己的自学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从而加强自我学习,积累更丰富的自学经验,掌握更多样的自学方法。
(五)通过数学问题激活思维
教学经验证明,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解决好。而教师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先设计出层次分明、难易适中的题目,根据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等,再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实践的正确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展开对问题的自主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解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数学实践思维,在自学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独立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总结自学成果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适当的反思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反思的两个重要手段,一是归纳,二是纠错。为此,教师还可以将总结、纠错作为切入点。如把总结任务放在课后,以“系统、细致、清晰、直观”为基本要求,提示学生按照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自主总结课堂内容,减少总结形式的局限性。这样就选择了适合自己数学思维水平的方法进行总结,在总结的环境中再一次贯彻了自主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也就在愉快的总结状态中更上一层楼。以改错为例,当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尤其是自主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尝试改错方法,先引导学生自主改错,互相改错,然后根据活动效果,适当地进行干预和引导,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这一刻,随着错误的解决,积累了丰富的自学经验,使学生在自主改错和改错中知错就改,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同等的发展和提高。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贵在方法,而不是知识的多少,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具备了会学习的能力,即使题目的增加难度,也能做到游刃有余,心平气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保持自主学习的深刻性和持久性,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耿精媛.初中数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7):13.
[2]沙玉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求学,2020(48):57.
[3]柯清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智力,2020(34):117.
[4]冯庆林.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9):11.
[5]顾德良.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智力,2020(2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