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程国彭养生思想浅谈痹证的预防与治疗*

2023-04-25张瑞王静姝陈唤明纵瑞凯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外邪痹证风寒

张瑞,王静姝,陈唤明,纵瑞凯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12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程国彭,字钟龄,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人。自幼家贫,又体弱多病,遂居家养病,潜心医学,终成新安名医。他将其临证经验思想著成《医学心悟》,书中提出的“八字辨证法”为现代八纲辨证的雏形,至今仍被世人沿用,所创“蠲痹汤”“消瘰丸”等方剂,疗效显著,对后世医家有巨大的影响。他尤为注意养生,不提倡使用药物来延年益寿,而是根据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制订了四项保健的基本原则,名为“保生四要”,具体为节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嗔怒四个方面,对今人的养生防病仍具有重要的影响[1]。

中医自古便崇尚养生治未病,认为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时便进行处理,或能及时将疾病控制在早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表达了这种思想。而对于痹证来说,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缠绵,难以彻底治愈,因此,疾病的预防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2],现根据程国彭的养生思想谈一下痹证的预防与治疗。

程国彭的养生思想

1 节饮食,养脾胃,顾护后天之本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不能化生水谷,而导致营卫之气化生乏源。营气不足,则五脏六腑失于濡养,身体虚弱;卫气缺乏,则不能固护肌表,温煦肌肤,无力抵御外邪,从而易受外邪侵袭而得病。程国彭有言,“食饮不宜,疾病蜂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食饮不节,导致脾胃被伤,正气虚弱,除导致脾胃运化失调等内伤疾病外,还易感受外邪,内经“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得独伤人”,即是此意。在饮食上,程国彭首先强调饮酒过度的危害,他说“惟有纵酒,厥祸尤烈,酒毒上攻,虚炎灼肺,变为阴虚,只缘酷醉”。酒味辛甘性大热,李东垣说“夫酒者,大热有毒”,认为饮酒不可太过,过饮则“损胃失精,生痰动火”,既内伤脾胃,又引火邪上攻,损伤肺脏。所以饮酒要适量,适当饮酒对身体有利,过量就会“痛饮则伤神耗血”[3]。第二,程氏认为饮食要有规律,清淡为宜,不能偏食,不要贪食膏粱厚味,以防生病,《内经》“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即是此理。第三,进食的时间、食量和温度要正常,定时进餐,不宜过饥或过饱,尤忌忽饥忽饱,饮食饥饱失常或者过寒过热,都会大伤脾胃[4]。《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脾胃论》亦言:“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所以要饮食规律,按时吃饭,饥饱有节,寒温中适,才能保养身体。

2 慎风寒,防外邪,不遗形体有衰

《素问·风论篇》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易袭阳位。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程国彭所言慎风寒,不独只风寒之邪,盖可指一切外邪。《医学心悟·六气相杂须辨论》说四时致病因素各不相同,而风寒之邪四时皆有,故四时皆应防御六淫邪气。慎风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护营卫,因风寒易伤营卫之气,程国彭说:“寒则伤荣,风则伤卫”。卫为阳,营为阴,营行脉中,随经脉布散于五脏六腑,并可以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行脉外,散布全身肌腠皮肤之间,可以温煦肌肤,司腠理开阖,防邪侵袭。营卫被伤,则全身失养,防御失司,诸病丛生。身体各项机能的发挥,离不开营卫二气的正常运行,“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5],所以养生要顾护营卫,慎风寒。第二,要防传变,风寒之邪传播迅速,一旦感邪,若处理不善,病情极易恶化。程氏言:“七十二候,伤寒传变……初在三阳,次及三阴”,三阳三阴传经之间,可见迅疾。更有甚者,寒邪直中于里,则阳衰寒厥,病情危急,急需投以温补之药,回阳救逆,正如程国彭所言:“更有中寒,肢冷如冰,急施温补,乃可回春”。第三,要固肾精,冬为肾之主时,肾藏精,主蛰守位,故冬季除防御风寒外,还应固藏肾精,养正气,如此才是养生之道。张仲景说:“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是此理。程国彭也说:“尤慎三冬,非徒衣厚,惟在藏精”。这些都是我们当下应该注意的,冬季衣着单薄,肌表失于温煦,易被风寒所遏。慎风寒古今皆遵,四时长记。

3 惜精神,藏精气,毋使根本有缺

《灵枢·本神第八》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体之精来自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并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精能化神,神能御精,精神充足,人体各脏腑组织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程国彭云:“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程氏认为对于人体来说精与神尤为重要,精神充足,“精气不散,神守不分”,才能长生久视。肾主藏精,先天之精藏于肾中,为生命的根本,精有所藏,根本无伤,人才可以长寿,即程氏所言:“两肾之中,名曰命门,阴阳相抱,互为其根,根本无亏,可以长生”。对于固守肾精,他也提出了具体的方法。首先,盛夏季节,阳气旺盛,男女应当分房而睡,勿使阴精耗散,要使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次,冬季阳气潜藏,阴精也随之封藏,各种热性激发性欲的药物,切不可服用,否则易耗散阳气,使阴阳离决,精气亦绝。

《素问·痹论篇》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强调了淡泊宁静对养神的重要性。过分追求外物,追名逐利,羡慕嫉妒他人,不知平心静气,劳心耗气,会使神无所依,神气大伤。所以程国彭说:“积精全神,寿考弥长”。这对当下社会的人也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名利,被社会裹挟,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耐着性子去认真做一件事,总想着再快一点,再多一些,这些对外物的极度追求实际上是对心神的极大耗损。社会快速发展,世人物欲横流,淫欲竭精,又或是劳力过度,伤精耗气。凡此种种,对精神的耗伤是极大的,精失所藏,神失所养,正虚邪凑,疾病遂生。《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告诉我们要积精全神,淡泊宁静,方能养生防病。

4 戒嗔怒,调情志,但令心田宁静

“东方木位,其名曰肝”,程氏认为肝在五行属木,木曰曲直,恶抑郁而喜条达,通于春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不遂,肝气抑郁,气机不畅,则诸病生焉,故肝气以通畅为顺。若暴怒伤肝,使肝气不平,气血上逆,会导致咯血,严重者,甚至会使人晕厥。《素问·生气痛天论篇》:“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即表明了情志过极的危害性。对于戒嗔怒,程国彭建议大家“无恚无嗔,涵养心田,心田宁静,天君泰然”。平静内心,修身养性,更多的追求内心的力量,则不管遇到何事都能平心静气,泰然处之,就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长寿可期。其次,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人们追名逐利,付出了就想有所回报,这样就难免遭受挫折,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可能就会自暴自弃,有的人则是迁怒他人,正确的做法则是冷静的反思自己。如程氏所言“偶尔失意,省躬自克”。最后,程氏认为为人处世要“戒而嗔怒,变化气质,和气迎人,其仪不忒”,仪态端庄大方,和气待人,与人为善,避免情绪化,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与人可结友,在己可修身,利人惠己。

痹证的病因病机

痹证[6]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导致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为主症的疾病。痹证基本病机为多种致病因素通过不同的方式侵袭人体,滞留于体内,导致气血痹阻不通。其病因众多,风寒湿热之邪侵袭、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正气亏虚、情志失调等皆可引起痹证,具体如下。

1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

长时间居住于阴冷潮湿之地,汗出当风、夜卧贪凉或长期冷水浸泡,导致外邪从肌表侵入,流注筋骨关节,痹阻经络,导致气血不通而发为风寒湿痹。或是风湿热邪,侵袭肌腠,停滞于筋骨关节,痹阻经脉,发为风湿热痹。如《张氏医通》所说:“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杂合而为痹”。

2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肠胃损伤,正气虚损,邪气乘虚痹阻于肠胃,可成肠胃痹。《内经》“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亦强调了六腑痹的病因是饮食不当。李杲《脾胃论》说“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为痿软失力……”[7]《中藏经》指出“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皆表明饮食不节可导致痹证。

3 劳逸不当

房事不节,纵欲过度,耗损肾精,导致精气亏虚,不能防御外邪;或劳力过度,外伤筋骨肌肉,内耗脏腑精气;或安逸少动,使阳气不振,气血不畅,最后引发痹证。《中藏经》说“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诸病源候论》指出“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劳伤之人,阴阳俱虚,经络脉涩,血气不利”,说明劳逸不当会耗精伤髓,壅塞气血,损伤筋骨,最终导致痹证的发生[8]。

4 正气亏虚

年老体虚,或素体亏虚,导致气血虚弱,营卫之气匮乏,不能固护肌表,又受外邪侵袭,发为痹证。恰如《灵枢·五变》所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亦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5 情志不调

情志失调,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运受阻,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华佗《中藏经》认为情志过极会形成“气痹”[9]。《医学人门》指出“周身掣痛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说明情志失调会导致痹证。

程国彭养生思想与痹证之间的关系

1 指导痹证的预防

程国彭针对养生防病所关注的风寒、饮食、精神、情志等因素恰好与痹证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可依据保生四要,针对痹证的病因,有选择的对痹证进行防治。

首先要慎避外邪,不要久居寒冷潮湿之所,汗出莫当风,出汗多时及时将汗擦干;夏季莫贪凉,避免席地而卧,天热也不忘盖被;体虚者夏季防湿冬春季防寒,不穿潮湿衣物。

其次,食饮有节,进食品种均衡,营养丰富,清淡为宜,不要嗜食肥甘厚味之品;三餐规律,饥饱适中,避免一餐不食之后又暴饮暴食;食物温度适宜,不要太烫或太凉;不要过量饮酒,少食辛辣,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再次,顾惜精神,房劳有度,固护肾精,劳逸适当,不要过分追求外物,耗气劳神,保持神气充足。平时可以进行适当运动,锻炼身体,促进肌肉生长,使气血运行通畅,提升正气,增强身体素质,防止生病[10]。

最后,戒嗔怒,防抑郁,畅情志。我们要严于律己,和气待人,常怀平常心,遇事及时与人沟通,调节自己,不要忧郁或恼怒,保持情绪稳定。忧思伤脾,暴怒伤肝,因此,让自己平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有助于条达肝气,促进脏腑功能正常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2 启发痹证的治疗

虽然上述思想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发生,但是对于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因风寒湿热之邪致病,则要针对病邪治疗,或是祛风散寒,或是清热除湿,有的放矢,疗效才能显著。根据邪气偏胜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方药。如风邪胜者,可用防风、秦艽、麻黄等风药祛风除湿,汪悦[11]常根据邪气的偏胜及症候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风药与它药配伍,每获良效。寒邪胜者可选用乌头、附子、细辛等[12]温经散寒止痛。湿气胜者可用薏苡仁、茯苓、苍术等健脾除湿。热邪多者,则加黄柏、知母、威灵仙等清热利湿。邪气偏胜不显者,可用蠲痹汤,随证加减。

接着,节饮食的目的是顾护脾胃,所以在治疗时也应注意健运脾胃[13],原因有三,一者,饮食不节,内伤脾胃,会引发痹证;二者,痹证日久,复感于邪,邪气循经入里,可损伤脾胃;三者,治痹证的药物,不管是中医的祛风湿药物,还是西医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类药物,皆易损伤脾胃[14]。所以,在治疗痹证时,要时刻注意顾护脾胃。对于脾胃素虚、脾气不足者可用黄芪、白术健脾益气[15];对于湿邪偏重、身体重着者,可以用薏苡仁、茯苓等健脾除湿;对于脾阳不足、脾胃虚寒者,可用干姜、附子等温中健脾[16];药食伤脾、纳食不佳者,可用白豆蔻、石菖蒲等化湿和胃[17]。治疗痹证不忘健脾和胃,既可以治病之因,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又可减少药物毒性,促进药物生效,还能顾护后天之本,恰如古人所言“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然后,劳逸失调,肾精亏虚,心神失养,气血不足,会引发痹证,而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又会伤及肝肾。如《素问·痹论篇》所言“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而肾主骨,藏精;心主血,藏神。因此,在治疗上要补益肝肾,养心安神,益气补血,扶助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不仅可以抵御外邪侵袭,还可抗邪外出。根据患者虚损程度及性质的不同,可选择相应的药物。肾阳不足者,可用淫羊藿、补骨脂等[18]温肾壮阳;肾精亏损者,可用熟地黄、枸杞子等益精填髓;心神不宁者,可用酸枣仁、首乌藤等养心安神。同时可加用当归、鸡血藤等[19-20]补血活血,在养血安神的同时又可通行血脉,使补而不滞,亦与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相合。朱良春[21]认为鸡血藤可养血通脉、舒筋活络,治痹效果良好,为其常用药。

最后,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可引发痹证。而肝主疏泄,藏血,故在治疗时,要注意调畅情志,条达肝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可采用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之法进行治疗,使气机调畅,气血运行通畅,气行则血行,血气流通,通则不痛,正如傅山所说“盖肝气一疏,诸痛自愈”[22-25]。肝气郁结者,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化火、肝气上逆者,可用逍遥散加减;肝气犯胃者,可用四逆散加减。

3 防止痹证的传变

疾病已发,更要注意防止传变。前文所言预防措施不仅要继续实施,而且要更加注意,因为既已发病,便要用药物治疗,日常调护需要注意的地方便更多。①避风寒不必多说,患病以后,为防止疾病加重,就要避免风寒湿邪再次侵袭,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缠绵难愈;②积精全神,劳逸适度,休息为主。特别是病重的病人,更要多卧床休息。久卧床者,则要注意及时翻身,活动肢体,避免生成褥疮;③饮食有节,用药后胃肠负担加重[26],还要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与药物相冲突;④还要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志过极,因情志不调不仅可诱发痹证,痹证日久也会导致情志不调[27],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临床治疗与调护过程中更要注意。

小 结

程国彭为清代著名新安医家,他博览群书,善于总结创新,提出保生四要,不仅为人们养生保健提供了具体的措施,而且可以指导疾病的预防。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病程缠绵,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28],而程国彭的养生思想在痹证的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防变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养生防病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与发扬。

猜你喜欢

外邪痹证风寒
冬读古诗御风寒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