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中的独特情感
2023-04-23吴锦程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文本情感的挖掘,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一边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从不同的角度探寻文本特点,带领学生共同感悟文本的独特情感,从而实现情感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关键词:独特情感;语文教学;文本;《秋天的怀念》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和情感导向,教师和学生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悟其深刻内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多元,既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应用,还要加强情感熏陶和道德引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纵观部编版语文教材,入选散文皆为经典,每一篇散文都凝结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当学生细细品味之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语文教师要立足学情,积极开发语文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挖掘作者在散文中表达的情感,接受文化的洗礼,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以《秋天的怀念》为例,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给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一、微课导入,营造情感基调
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营造情感基调,为学生的新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并且在内容和方式上独辟蹊径,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美的享受,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微课在课堂导入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元素,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现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主要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與愧疚,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学生在校园诵读活动中诵读冰心《纸船——寄母亲》时的视频,让学生聆听动情的配乐朗诵。听完朗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倾听过程中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从中获得了哪些感受?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绵长思念。在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达同样情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用深情唤起学生的阅读期盼。然后教师利用微课为学生呈现文本内容,把文字变得立体、形象,用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引导学生积极进入到文本情境之中。
二、朗读文章,品味伟大的母爱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生成的过程,成功的朗读是对文本艺术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朗读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朗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停顿、如何控制语速语调、如何处理轻重缓急,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语境之中,体验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范读,让学生在倾听中把握朗读要领,观察教师在朗读中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引导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笔者为学生进行了范读,用如泣如诉的语调,再配上音乐的渲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与洗礼,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用以疑促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情感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作者的情感发展。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初史铁生如何应对双腿瘫痪的遭遇?母亲又如何应对暴怒无常的‘我?母亲为什么要要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独特的情境中。笔者还将音乐元素融入到朗读中,组织学生开展配乐朗读,让学生伴着优美奇妙的音乐旋律融入到文本情境中,更深刻地感知母爱。
三、字斟句酌,感受情感变化
一字一句总关情,文章中的每一个字眼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需带领学生字斟句酌,细细品读,认真揣摩,探究文本内涵,并借助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教材细节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精妙处、疑难处、情感深厚处进行品读,通过推敲语言,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字斟句酌并不是让学生只顾细节而忽略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在遵循文章内在思路与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理解字句含义,从整篇的角度感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在带领学生解读作者心路历程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在阅读中思考:“为什么‘北归的雁阵和‘甜美的歌声会让‘我更加痛苦?‘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再也没回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中醇厚的情感。有的学生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表明作者已经理解母亲当年的良苦用心,认真生活,善待生命。”
四、开展实践,实现以情激情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突破文本的限制,结合文本中独特的情感,进行有效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实现以情激情,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心灵世界联系在一起,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情感。教师可以从互联网搜集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观影”活动,通过视频欣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解读文本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推荐与文本情感一致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对文本情感产生更深刻的认知。比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去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的阅读,阅读史铁生的著作《合欢树》,继续深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阅读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阅读笔记,还可以就阅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在思辨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好地体会文本中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感悟母爱内涵。同时,为了拓宽教学实践范围,笔者进行了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将本文制作成一幅个性化的手抄报,以此来歌颂母爱,启迪学生的心灵。
五、拓展延伸,抒写真情实感
阅读和写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本。教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技巧及语言特色等,并组织学生开展练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模仿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情感表达,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刻感悟文本的情感表达。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对文章最后一段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生结合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借景抒情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以“母爱”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此外,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性的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表达真挚的情感,从而实现课内外迁移,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与升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抒发对妈妈的爱。对于优质的作文,教师要树立为榜样,共同解读学生隐藏在作文中的独特情感,在班级里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枷锁,将情感教育融合到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传递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师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赏析,加强对人物语言、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研究,使教学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还要创设学习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文本深深打动学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雪梅.在阅读中向情感更深处漫溯——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J].语文天地,2017(12).
[2]周誉.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进行情感教育设计[J].科技资讯,2020(23).
作者简介:吴锦程(1980— ),男,甘肃省镇原县太平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