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职生“信息茧房”破茧策略研究
2023-04-19施丽男
施丽男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高职生是网络用户中比较活跃的群体。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大数据定制化服务和算法精准推荐也催生了高职生的“信息茧房”现象。
一、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最早由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2]他提到的“信息茧房”并没有浓厚的互联网色彩,是作用于现实语境的社会学概念,具有独特的社会语境和政治特征。桑斯坦对于“信息茧房”问题的担忧来自于其对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关于“我的日报”思想的强烈赞同,“我的日报”是一张完全个人化的虚拟报纸,强调单一的信息环境,完全是为使用者私人量身打造。[3]在桑斯坦看来,“我的日报”并非预言,而是事实,信息环境的单一性促进了“信息茧房”的形成。
互联网搜索引擎可以记录用户的搜索和浏览的记录,并以此为依据,通过算法计算向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实现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每个网站都如气泡般隔离了用户和站点上的其他信息,使人们沉醉于自己喜好的信息世界。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在意识形态方面日益分化,不知不觉中筑起“信息隔离墙”,妨碍了用户间多元思想相互碰撞。
二、数字化时代高职生“信息茧房”的成因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媒体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大数据和智能媒体算法等对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它为人们节省了获取内容的时间成本,使人们更有效率地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信息的范围,用户只能看到他们喜欢的内容,人们的兴趣反而成为限制其思维发展和拓展视野的障碍,同时,由于信息能力不足无法破除这种障碍,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
(一)高职生“信息茧房”形成的内因
1.兴趣偏好。高职生在面对信息与观点选择时,由于自身兴趣爱好相关的信息覆盖面较小,容易形成定式思维,造成信息窄化,不知不觉把自己困在“信息茧房”中。高职生通过软件或平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软件或平台通过个性化推荐等网络技术,为迎合他们的兴趣偏好向其推荐大量同类型的信息,使他们在此方面消耗更多的时间,相应地减少了对信息的挖掘和深入学习的时间与机会,主观能动性逐渐弱化,对信息的来源渠道形成固有的依赖,不知不觉沉浸在软件或平台为其搭建的“信息茧房”之中。
2.信息能力不足。从个体角度来看,认知需求较高时,在信息处理中会倾向付出更多的努力;当个体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时,面对大量同质化信息时会表现出一定的警惕和防范意识,积极寻找合适的途径来捕捉、提取与分析信息,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评判其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与目的性,并预期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效果,有意识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学习及工作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高职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存在一些不足,相对欠缺信息获取的意识与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他们除了经常使用百度进行信息搜索外,很少使用专业检索、跨媒体检索、垂直检索与社会化搜索等技术,如何从海量、杂乱的信息中找到所需,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应用,高职生往往无从下手。对于那些具有一定信息意识的高职生,他们主动干预、避免“信息茧房”形成的能力有限,即使意识到面临“信息茧房”的影响,也会因为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而深陷其中。
(二)“信息茧房”形成的外因
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的出现源于“回音室效应”。数字化时代借助算法很容易筛选出陌生而不被认同的材料,最后通过反复与自我证实来加强固有偏见与偏好。一旦置身于这种“信息茧房”,便很难接收异质化信息与不同意见,甚至会在不同人群和代际之间筑起妨碍交流的高墙。[4]
1.信息过载、软件、平台和算法推荐。数字化时代,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获取者,高职生每天都会接触到指数级别的信息量,从这些信息中找到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软件、平台和算法对使用者进行精准推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当学生注册软件信息或平台账号时,软件或平台会对其感兴的内容进行调查,学生一旦选择,软件或平台会自动过滤掉其他内容,只推荐与其选择相关的信息。学生也可以使用软件或平台的搜索引擎查找相关内容,大数据技术会对搜索内容进行分析,并做出个性化的精准推荐,这使其更加偏好依靠软件、平台、算法等获取所需信息。长期依赖会造成高职生接触到的信息较为固定,媒体、平台和算法表面上迎合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但本质上使其被动地接受,进而片面地看问题,形成“信息茧房”。
2.同质化圈层。在现实社会,每个高职生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不同层级的圈子,他们的核心社交圈不仅基于课程学习的刚性参与,还包括同学关系、同乡关系、社团活动及游戏购物等自主参与的圈子。这些社交圈具有显著的象征意义,蕴含丰富的生活和娱乐元素,它与传统意义的圈层相似,具有相对稳定性,圈层中的交往多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其内部结构更加稳定。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层出不穷,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使传统的圈子逐渐向虚拟圈转变。高职生在选择圈子时享有完全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主组建圈子并做出决策,根据个人的兴趣、追求和目标形成一个个社群,以一种自发状态融入圈内,并逐渐成为这个团体内部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类人群在获取信息方面呈现一定的封闭性,陷入“信息茧房”中难以自拔。
三、“信息茧房”给高职生带来的冲击
数字化时代,高职生是新技术、新思想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自主性强,但受到年龄、心理及社会经验的限制,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更易受“信息茧房”的消极影响,进而增加对网络媒介的依附性及获取信息的碎片化程度,使个体获取信息的视野变窄,易极端化而无法对社会问题及社会事件进行全面、理性、客观地认知。这既不利于高职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易导致其社会交往能力降低。
(一)窄化视野,阻碍思维发展
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高职生的视野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由于缺乏对信息的甄别与筛选能力,高职生很多时候不能准确把握所需的信息,他们的社交群倾向选择定制的信息流,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层,逐渐趋向于某种固定的方向,最终可能形成一种极端观点。高职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往往在互联网上表现出自我化思考和选择性忽视,这与多元化教育的趋势背道而驰,不利于提高其社交能力,同时也导致他们思维僵化和行动盲目,形成“信息茧房”。
(二)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高职生长期活跃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极高的社会参与热情,对社会热点事件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群体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意见表达,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其他个体及外界接触频繁且广泛,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在“信息茧房”效应下,高职生对信息或社会热点事件的辨别能力被削弱,导致他们难以对事件本身做出准确的判断,无法全面、理性、客观地认知社会问题和事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个体与群体之间无法建立一种合理而稳定的互动模式,从而引发片面的认知,影响彼此之间的互动,这种认识偏差是高职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生群体内的片面化认知使其自我纠偏能力逐渐减弱,导致群体意见表达呈现情感波动和非理性倾向。另外,在互联网时代,有些高职生存在负面情绪宣泄行为,有的甚至在网络上发表偏激言论、参与网络暴力,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也可能出现法律法规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滑坡。
(三)社会交往能力下降
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寻找那些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人和群体,高职生与异质群体交流的机会减少,导致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下降。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网络圈群呈现一种简化和随意的特征,这种特征与真正的人际交往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现象不仅给高职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也增加了他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压力,不利于其身心发展,一些高职生会陷入社交误区,在虚拟世界里追求自我价值,但在现实环境中却难以融入主流人群,缺乏归属感,对未来生活充满迷茫。在虚拟的社交环境中,网络空间的嘈杂声逐渐取代了现实生活的喧嚣,那些在虚拟空间畅谈的学生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社交恐惧,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社会粘性。“信息茧房”为高职生提供了逃避现实交往的借口和机会,成为他们习惯性逃避、选择性漠视等行为的温床,降低了他们面对社会时的适应能力。
四、破除高职生“信息茧房”的策略
打破“信息茧房”需要内外协同,改变高职生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惯性,提升其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通过优化媒体软件、平台和算法推送机制,打破高职生固化的圈层意识和圈层文化,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
(一)从内部刺破“信息茧房”
1.引导高职生客观认识自我。高职生要依专业所学,经过不断学习,以多方面知识体系丰富自我,辨别同质信息并接纳异质思考,打破兴趣爱好对获取信息的包裹,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以摆脱“信息茧房”困境。学生在自我观察与评价过程中,要达到主观自我到客观自我的认识,去“自我中心化”。同时,高职生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将多方面的信息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科学认识与评判事物,从而走出“信息茧房”。
2.提升高职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高职院校要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着眼于各专业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关注前沿技术,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提升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及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破解“信息茧房”。
高职院校应开展多途径教育对高职生进行引导,由内到外破除“信息茧房”。如举办有关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力,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冗余带来的危害,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鉴别与判断,最终“破茧而出”。
(二)从外部打破“信息茧房”
1.优化算法推送机制。加强对自媒体从业者的管理和监督是媒体软件或平台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规范行业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并有组织地对其进行监督。个性化算法可能会引发“信息茧房”问题,但若善加利用,也有可能成为破解“信息茧房”难题的有力武器。[5]结合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媒体特征,从学生需求出发,利用算法推荐机制协助大学生获取高品质的信息,打破信息壁垒,使其不再盲目追求娱乐化信息,从而提升其认知水平。
2.打破圈层文化。想要突破“信息茧房”,高职生要树立破圈意识,形成破圈思维,只有打破圈层壁垒,才能实现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有效获取。圈层要顺应主流社交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核心内容为支撑,圈层可以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在探索社交网络信息时,可以通过寻找信息中的独特之处,试图打破极化现象,与其他群体和主流文化建立联系,并以温和的方式摆脱这种束缚。打破“信息茧房”不是彻底摧毁圈子,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自身的多元认知构建网络结构,逐步减少信息极化。高职院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使不同圈子的学生通过交流开阔视野、延展认知,走出信息获取的舒适圈,突破“信息茧房”。
3.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的需要。对高职院校来说,利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规范学生观念和观点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使其发出多元的声音,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并深入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和面临的困境,产生内在动力,从内部打破“信息茧房”。
数字化时代,高职生在享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信息茧房”的困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并帮助高职生提升智慧学习能力,预防“信息茧房”的形成,或使其身处其中时能采取有效手段突破“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