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策略探析

2024-01-30邹桂芹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史事时空观念

邹桂芹

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时空意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时空观念不仅是认识历史的标尺,也是对客观历史的定位。认识历史就是要将客观历史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对其加以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并客观评述历史。探析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明晰时空观念素养,解读分层目标要求

(一)含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1]

(二)分层目标要求解读

课标对高中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提出了四个层次的要求,[1]由低到高,逐层加强深度和广度。水平1 要求学生知道按时序划分历史时期,识别地图信息;水平2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历史地图、年表叙述史事,认识和理解历史离不开空间和环境因素;水平3要求学生把握史事与时空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并能使用时空术语对史事加以概括和分析;水平4 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时空尺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加以分析、综合、比较。

课程目标把时空观念素养水平划分为四级。水平1是最低等级,强调能从历史叙述中辨识、理解时空表达方式并在叙述个别史事时加以运用。这是最常见的、简单的学科任务要求。水平2是合格等级,强调能对史事进行时空定位,能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描述史事,能理解空间和环境等因素的重要性。这是考察时空观念相关的技能与思维能力,是完成难度更大的学科任务所必需的素养。水平3 是较高等级。首先,情境变得复杂,面对的不是单一史事,而是相关的多个史事和较长时段的史事;其次,学科任务的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复杂度和难度都有所加大,需要用特定的术语对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要求有历史思维。水平4是最高等级。面对新的复杂的情境,要求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学科任务复杂度、难度和思维的深度、广度增加,要求用逻辑思维合理论述。

教学中,如何逐一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达到相应的水平,这是教师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的时空观念培养目标是通过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为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一过程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掌握。

水平1:通过时空定位,了解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等史实;

水平2、水平3:利用地图明晰明朝面临的边疆威胁及应对措施,通过表格厘清明朝在处理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问题的不同举措,提高学生归纳整理历史脉络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水平4: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和掌握明朝在不同地区采取的措施及特点,进而认识到明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参照学生应达到的学业水平和学业要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根据学情、生情以适当的方法引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达到相应水平。

二、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时空表达方式

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掌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高中历史教材中比较常见的时间名词主要有三类:“一是‘长时段’表达,如古代、近代、现代等。二是‘中时段’表达,如晚清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三是‘短时段’表达,如常用的纪年方法:公元纪年、民国纪年等”。[2]

历史空间一般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地理空间,二是社会空间。历史学科中的空间与地理学中的空间有所不同,地理学中的空间主要侧重于地理位置,而历史空间则是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3]地理空间是可以直接定位的具体地点或者区域,如教学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 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教师会着重讲解经典的4 条航线。地理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而社会空间则比较抽象,一般是指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等,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区域经济集团,属于政治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基于时空才能深入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时空因素。

(二)利用时间轴把握历史发展总趋势

时间轴是按照时间顺序把单个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是历史教学中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4]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是按通史体例编写的,时间跨度长、内容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化繁为简。可以利用时间轴梳理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

例如,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主题即“民族交融”和“大一统的发展”,梳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政权的更迭,是解读本专题的基础。[5](如图1)

从时间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各民族在冲突中加强交流,逐渐实现“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三国至南北朝、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期间,各民族政权长年混战,北部、西部的少数民族和中原人民大量南迁,促进了经济上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使南北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深入融合。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大一统”。

例如,教学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采用时间轴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如图2)

图2 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相关举措时间轴

利用时间轴,以时空为线了解康雍乾时期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里了解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疆域开拓并巩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

(三)利用大事年表理清历史逻辑,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大事年表是按照时间顺序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排列,呈现时间线索,明晰因果关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如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分别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介绍这段历史,期间许多重要的时间和事件折射出较强的逻辑关系,对其恰当梳理,可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教学“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如果单纯讲解教科书中的内容,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意义,以及为什么说它失败了。教师可以将本课的重要事件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如表1)

表1 辛亥革命大事年表

通过大事年表,学生能够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历史意义,即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广大民众,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四)借助史料创设情境解释历史

历史学科五个方面的素养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要特别注重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结合。学生既需要直观的历史图示,也需要以史料为依托,创设历史情境,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从多角度解释历史。

例如,讲解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的“选官制度”时,最重要的就是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认识隋唐的制度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以下流程。

环节1:多媒体展示“江南贡院”和“号舍”图片。

环节2:展示史料。

材料1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晋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2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环节3:问题设计。

问题1:“贡院”出现于唐代,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那么“号舍”的用途是什么?这样的设置有何目的和作用?

问题2:结合教材,梳理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并指出隋唐科举制度在选拔的标准和形式方面的创新之处。依据材料1和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

环节4:师生互动。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科举考试的特点,引导其讨论历代选官标准和形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客观评价科举制。学生观察、分析、解读文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情境创设,将史事置于时空框架下,体现了时空观念,促使学生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增强其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史料实证能力。通过从史料中读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科举制,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五)构建时空联系,树立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指在整体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下,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做出合理的预期与判断,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应具有整体思维和比较意识。[6]历史教育的价值体现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树立大历史观是对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分别以中国史和世界史为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某些复杂问题,如背景、原因、影响时,要将中外历史知识综合起来,让学生构建时空联系,从大的视角看待问题。

例如,在讲授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时,教材主要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条件来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教师在讲解时不应拘泥于教材,应当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世界背景。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范围不断扩大,促使亚非人民觉醒,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将辛亥革命爆发放在同一时空下的中外背景中去分析,有助于学生将分析问题的视角由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

再如讲解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 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外历史对比的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从而扩大学生视野,使其能够多角度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总之,培养时空观念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具备了时空观念,学生才能用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才能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以及历史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史事时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跨越时空的相遇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镜中的时空穿梭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郭店《窮達以時》所載百里奚史事考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健康观念治疗
时空之门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