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代教养模式下发挥家庭教育合力的三个着力点

2023-04-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父辈

魏 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家庭教育合力的发挥对促进儿童成长和解决当前隔代教养中的难题至关重要。一方面,有助于把握儿童发展关键期。儿童时代能够为人生态度、价值观、人际交往奠定一定的基础,幼儿期的隔代教养水平需要被格外关注,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用“羞涩和怀疑对自由和自主”刻画幼儿期儿童的性格。这一阶段,儿童已经掌握了基本词汇,出现复杂情绪,开始独立行动,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在这一阶段,与主要抚养者和外界的互动对儿童自主意识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当前隔代教养中的问题。隔代教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祖辈通过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家庭风气、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儿童,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隔代教养不当引发的儿童自我中心、“骄娇”二气及社会适应障碍等儿童情绪和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祖辈、父辈两代人教养观念冲突引发的家庭矛盾也屡见不鲜。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当前隔代教养模式下的儿童心理问题和家庭教育现状,通过统一教育目标、调动家庭内外教育合力,引导儿童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身本领,实现全面发展。

一、统一目标: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儿童的全面发展即儿童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全面发展,儿童在幼儿期的身心成长状态直接决定其未来发展水平,影响我国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幼儿期儿童生理迅速变化,肌肉、骨骼越来越结实有力;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成熟,开始产生独立意识,通过走、跳、跑等活动接触外界环境,神经、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精细运动能力等迅速发展;社会交往逐渐拓宽,好奇心强、喜欢模仿,会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情感也更加多样化。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初步做好了学习更多知识和进行简单社会交往的准备。但是当前隔代教养模式下普遍存在“重养轻教”的情况,忽视儿童的体格锻炼、智能开发和人格培养。由于祖辈、父辈两代人不同的成长背景、思想观念,他们在育儿的观念、行为和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祖辈家长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儿童关爱和保护,但部分祖辈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养观念等方面与现代社会脱节。在“养”的层面,祖辈的目标多是吃饱穿暖、不磕不碰;在“教”的层面,他们喜欢按照经验行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足,疏于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想观念的引导。长此以往儿童的知识面难以拓宽,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在祖辈的过度呵护下儿童易产生骄奢之气,社会适应性也相对较差。

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祖辈、父辈立足每个儿童的成长需要统一教育目标,通过锻炼身体素质、关爱心理健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3]儿童尚处于自身能力有限、知识经验相对欠缺的阶段,隔代教养模式下儿童接收来自父辈和祖辈的双重影响,如果两代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首先,要关注儿童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第一,强健体魄。要将父辈的科学育儿观念与祖辈的生活智慧和育儿经验相结合,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在必要的保健护理、保育营养的基础上,搭配适当体育锻炼发展儿童健康体魄。第二,启智润心。早期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开发智力,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根据儿童心理成长阶段性特征,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关怀和心灵陪伴,并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其建立稳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神经系统发展黄金期,丰富其词汇量,利用游戏满足儿童好奇心,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促进交往。儿童虽然对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认识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品德,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家长要利用儿童模仿力极强这一特点,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引导他们与同伴交往。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儿童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培养其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其次,要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人的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儿童的发展特点、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各有参差,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成长方式和生长点。好的教育就是要在细心体察、充分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创设多元环境,满足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最后,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家长特别是祖辈要把儿童当作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主体看待,充分尊重其自主性、能动性,不可溺爱、事事代劳,要有充分的爱心和耐心,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二、各司其职:实现家庭成员共同成长

家庭成员共同成长是发挥家庭教育合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隔代教养水平的必然要求。虽然儿童尚且处于自身能力和经验发展的初步阶段,需要家长加以教育引导,但儿童、父母、祖辈都是家庭教育的主体,隔代教养也是祖辈和父母与儿童之间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不论是儿童、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即将或正在或已经为家庭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每个家庭成员的价值也在亲子互动和社会活动中得以彰显。当前,一部分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义务认知不明确,甚至在祖辈照料儿童时放手不管;一部分祖辈在家庭中承担领导者、监督者的角色,祖辈教养权力凌驾于儿童父母之上,有些疏于自我教育和学习的祖辈甚至用过去不合时宜的教养方法对年轻父母的教育活动横加干涉。在面对父辈和祖辈之间不同的要求和指令时,孩子们往往会不知所措,亲子关系也会因此而疏远。部分“权威型”祖辈认为父母“惯子如杀子”,他们教育儿童时往往比较严苛,这对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和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十分不利。

提升隔代教养水平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地位平等、权责清晰、共同成长。哈贝马斯认为,多个主体共同做好一件事的有效性基础就是“关于有关价值的共识或者基于相互理解的一种主体间性承认”。[4]其一,父母要做好儿童教养的“第一责任人”。对孩子成长来说,任何人和机构都无法代替父母。当今,青少年犯罪、自残自伤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部分青少年问题行为与父母在其儿童时期的缺位或教养不当有关。因此,父母要努力在教养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儿童教养活动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及时纠正儿童问题行为。其二,祖辈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重视言传身教,避免“重养轻教”。父母工作繁忙,祖辈与儿童相处时间更长,互动也更为密切。卢梭认为,“儿童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过的话,但是他们所做的……就不那么容易忘记了。”[5]因此,祖辈不要低估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应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和儿童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以身作则,培养儿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其三,要通过有效沟通化解教养分歧。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健康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幼儿期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能更好地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并有效影响他人。家庭内部良好的沟通方式和相处状态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由于祖辈、父辈之间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阅历,他们的思想观念、育儿理念无法完全一致。除了各自发挥所长,在遇到教养冲突时更要冷静理智地分析矛盾成因,认真倾听,主动沟通,在充分了解事实和双方意见的基础上选取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协同育人: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教养水平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有利于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现代化步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幼儿期儿童开始走出家门进行更广泛的社会接触,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和自我评价,社会性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成人也向幼儿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如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等,而这一切都需要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实践场域中获得。省思当前,部分祖辈对儿童十分溺爱,一部分老人认为自己年轻时迫于生活压力无暇充分参与子女成长,因此,他们在教养孙辈时易溺爱、娇惯,不重视儿童的自我意识、自主行为、自理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儿童极易形成任性固执、唯我独尊的个性,很难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在人际交往时也多会以自我为中心,并可能出现社会适应障碍。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正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6]儿童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第一,可以寓实践活动于游戏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欠缺和生理发展的限制,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和经验及能力不足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父母和祖辈对其过分保护、事事代劳更是压榨了儿童自身的成长空间。游戏是现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祖辈家长大多退休,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鼓励儿童参与家务劳动、学校活动和社会服务,借助象征游戏和简单的规则游戏模拟真实生活情境,让儿童有更多的体验感和参与感,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其二,家庭、学校、社会应密切联系协作。个人的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和依托,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儿童,需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力量,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在家庭内部,祖辈和父辈要承担教养儿童的主要责任,在用爱和温暖为儿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同时,要关注其早期智能的开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基本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学校和科研部门要积极开展家长教育课堂及相关专业学术研究,为隔代养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父辈、祖辈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政府、社区方面可以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队伍,对隔代教养中的育儿问题、家庭矛盾和由此产生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还可通过开放博物馆、少年宫等方式为儿童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提升联合共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父辈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接过父辈的旗帜
尤劲东油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