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人议事厅:新时代社区学前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3-04-18李婧漪
李婧漪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社区是实施学前教育的独特场域,关乎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更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社区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向,明确提出应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筹办和参与社区教育。[2]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存在起步晚、底子薄的现实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切实践行,无法有效发挥联结家庭与幼儿园的纽带作用,难以为儿童提供整合性教育支持,不利于儿童的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
因此,应重视并探寻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社区学前教育新路径,引导并支持儿童在社区中直接感知社区文化氛围,实际操作社区教育设施,亲身体验社区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分析社区学前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厘清新时代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内涵、价值旨归,并基于对社区学前教育现实问题的阐释,开拓形成以小主人议事厅为核心的家园社联动模式,以期为新时代社区学前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行动启示。
一、基本内涵
(一)社区与社区教育
社区是由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的社会学概念,是指通过空间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3]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内容和缩影,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4]社会学理论工作者也倾向于从集体的角度解释社区这一概念,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社会一致性,是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5]社区教育则是指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社区性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社区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社区发展和成员幸福。[6-7]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社区理解为一个集体,社区教育正是依托这一集体场域开展的、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活动,具有区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二)社区学前教育
社区学前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开展的,旨在满足本社区全体儿童教育需求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与社区教育趋于一致,即提升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最终促进社区的发展。[8-9]社区学前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社区全体儿童及其家庭,而且包括社区中的其他成员。[10]需要指出的是,社区学前教育不是社区与学前教育的强行叠加和简单组合,而是将社区中的环境、物质、人力、文化等各类资源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新样态,从而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也就是说,社区学前教育旨在建构形成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积极生态关系,以社区为中介开展学前教育活动,将社区中的优质资源整合利用,将社区中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从而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设良好教育条件和实践平台。
二、价值旨归
(一)儿童集体意识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1]在倡导集体主义的新时代背景下,集体意识不仅对个体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小至家庭、社区,大到职业群体、社会阶层甚至国家、民族于集体层面形成的一种共同理解。[10-13]倘若没有这种共同体意识的有机关联,很可能会导致社会的解体。[14]社区学前教育作为依托社区环境、利用社区资源、结合社区实际开展的面向学前儿童的集体教育活动,对儿童集体意识养成与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较于家庭和幼儿园,社区是儿童熟悉的空间更大、构成更复杂、资源更丰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社区中,儿童会接触到相对陌生的人、事、物,并能够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拓展自身认知范围,丰富人际关系网络。也就是说,儿童是在与环境互动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社区的认知,即知道自己不仅是家庭和幼儿园中的一员,也是社区中的一分子,进而形成对社区的初步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儿童才能够在参与社区活动中进一步理解社区、融入社区,从而参与维护和建设社区。具体来说,儿童能够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社区贡献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自己对社区的责任感,强化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而建立集体意识和实现社会性发展。
因此,应将社区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儿童集体意识与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托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儿童认识社区、理解社区、融入社区,建立对社区的归属与责任,从而形成儿童与社区之间的积极互赖关系,既能依托社区支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能通过儿童服务社区反哺社区进步。
(二)幼儿园教育资源开发与活动开展的重要抓手
社区学前教育是面向社区内全体儿童的教育,不同社区开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根据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物质资源、人员构成及文化氛围等进行设计、组织与实施的。[15]从这一层面而言,社区能够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必要的环境支持。[16]一方面,社区的物质环境、人员构成、文化氛围等都是学前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抓手。社区中的花草树木、社区成员的职业构成、社区内部的建筑场所、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等都是儿童认识社会的一扇窗,也是其拓宽认知、感知文化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将社区学前教育理解为以儿童所在社区为原点,引领儿童将认识从社区的微观视角扩展到社会群体的宏观视野,进而了解并体验所处的大千世界。基于此,应将社区作为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进程中的资源依托,充分开发并合理利用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展各类活动,拓宽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社区环境是社区学前教育工作得以实施和发展重要基础。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需要以社区环境为载体,以社区资源为根基,以社区文化为背景,并根据社区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建构儿童学习成长与社区真实生活的意义关联,进而促进社区儿童的发展进步。因此,应将社区学前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社区辐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推进并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学前教育方案。
(三)家园社协同共育以凝聚教育合力的有力保障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将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并强调各个环境层次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其中在中间系统特别指出学校和社区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17]学前教育从来不是依靠幼儿园单独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家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的联动协作,这也是社区学前教育的本意所在,即肩负起联结家庭和幼儿园的纽带作用,充当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引导双方互助合作以凝聚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从这一层面而言,学前教育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幼儿园,而是延伸到了社区,即在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之间形成平等合作关系,将社区中各类教育资源与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建立联系,通过资源整合为儿童创设良好教育条件,从而发挥整体性教育影响。因此,应将社区学前教育作为家园社协同共育以凝聚教育合力的有力保障,充分发挥社区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依托社区并联结家园,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适宜支持,奠基儿童的幸福生活。
三、现实问题
(一)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足
《意见》的颁布将社区教育再次拉入大众视野,但教育视线仍未转向聚焦社区学前教育。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公众,均未形成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深刻认识和足够重视。一方面,社会整体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作为学前教育责任主体的家庭及幼儿园,尚未形成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从家庭层面而言,多数家长认为,社区学前教育是幼儿园和社区应承担的教育责任,没有意识到家庭也是社区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之一。[18]这导致他们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难以理解社区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影响自身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从幼儿园层面而言,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社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社区视为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配角,认为幼儿园和社区是“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是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19]上述观念易造成社区学前教育独特性的缺失,更难以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内儿童提供适宜性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对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形成对社区学前教育重要性的统一认识。[20]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区成员的重视、参与和支持。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域,社区应承担起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支撑儿童后继学习、促进儿童终身发展的责任。目前,多数社区成员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且重视程度较低,从而导致社区在学前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是被动提供帮助,并未真正参与其中。[21-22]具体来说,部分社区在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时只是机械式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甚至将其视为社区工作的额外负担,对社区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认识不清晰,致使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推进出现走流程、摆样子的应景行为,儿童难以从中获得有效教育支持,也不利于社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社区学前教育的空间与资源利用率不高
教育空间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社区学前教育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存在空间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不利于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有效落实。[23-24]一方面,社区内教育活动空间不足且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依托社区开展学前教育活动的需求。近年来,社区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受到广泛关注,社区教育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多数社区的教育活动空间相对欠缺,为学前儿童专设的活动场所和教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23]已有的活动场所大多是面向老年人,社区工作人员也普遍认为老年群体才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25]社区也因此较少牵头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更多的是配合幼儿园或上级部门做好外围保障工作。然而,教育活动空间的匮乏不应成为社区学前教育缺失的理由,社区应充分利用现有活动场所,积极组织并开展面向社区儿童的各类活动。社区应意识到被动等待和闲置现有空间,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对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阻碍,也会削弱依托社区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社区内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且利用率较低,无法发挥整合性资源优势以切实支持儿童的成长和发展。[15]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环境氛围、人员构成和条件设施,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教育资源。社区应积极开发、充分整合、综合利用各类资源,为社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条件保障和环境支持。目前,多数社区对教育资源的开发仍然不到位,没有将社区内现有环境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协调整合。[24]多数社区尚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儿童发展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和统筹利用,对社区资源的教育价值挖掘较为浅显,未能发挥资源的最优教育效益,难以支持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和落实。
(三)对社区学前教育的参与和推进力度不强
社区学前教育的有效推进需要各责任主体深度参与和协作支持。目前,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力量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的积极状态。[26]一方面,各责任主体对社区学前教育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27]社会整体缺乏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正确认知,导致社区成员参与学前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社区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部分家庭也会秉持旁观者态度,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都相对较低。加之社区学前教育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没有被纳入社区工作体系,在前期宣传、实际推进、后期监管等各个方面均缺乏统筹规划,难以步入发展正轨。因此,社区学前教育出现目标混乱、内容弥散、过程无序、评价匮乏等问题,对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学前教育活动形成一定阻碍,无法有效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区学前教育的推进力度不强,表面化和形式化问题较为凸显。[27]长期以来,多数社区未将社区学前教育纳入自身工作范畴,开展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多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应付检查,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就活动本身而言,表面化的社区学前教育活动不仅难以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也会给社区工作带来更多负担,更无法实现家园社之间的有效联结。儿童与家长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幼儿园的实践要求,而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也多停留在形式上的配合。幼儿园并未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遵循社区儿童的发展需求,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社区提供服务和支持。对社区而言,组织并开展活动更多是为了拍照宣传和完成任务,并没有将自身放在学前教育责任主体的位置,很难积极主动地探索并推动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实践路径
小主人议事厅是以社区居民议事厅为载体,建构形成的服务于社区学前儿童教育的活动场所,兼具服务性和教育性。小主人议事厅既是社区承担并践行学前教育的空间,也是为社区儿童提供教育和公益服务的载体。通过小主人议事厅,社区儿童不仅能够亲身参与社区教育实践活动,而且能够带动社区其他成员参与到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之中,既能够联动全体社区成员共同助力社区发展,也能有效支持社区儿童的学习与成长。
(一)提升意识:以小主人议事厅带动社区学前教育观念发展与提升
社区学前教育的推进程度和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责任主体在思想上的统一和态度上的重视。倘若各方对社区学前教育认识不到位或重视程度不充足,则很难调动起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难以充分整合和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从而对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一定阻碍。一直以来,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大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且并未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致使社会整体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甚至认为社区教育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可有可无。[20]基于此,为转变社会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观念和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阻碍,应将提升意识作为推进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社区可以通过设立小主人议事厅这一教育实践基地,带动社区成员的观念发展和提升。
小主人议事厅能够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并依托社区提供共育平台。具体来说,可以由社区牵头建立社区学前教育委员会。该组织由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并通过定期举办教育研讨、专题座谈等活动,形成家园社长效沟通机制。也就是说,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能够建立形成平等互信的关系,并以沟通交流、协商探讨的方式汇聚各方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从而在观念上形成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理解社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价值。同时,观念上的提升也能够调动各方参与社区学前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社区学前教育活动不再只是浅尝辄止地拍照存档和完成检查,而是真正从社区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汇聚各类教育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而有效推进社区学前教育,并切实支持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二)搭建平台:以小主人议事厅推动教育资源开发与教育活动开展
对社区进行赋能是创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其关键在于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实践基地来搭建协同育人的平台。[28]当前,社区学前教育面临着实践空间不足与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使得社区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往往停留在表面,各责任主体更多地将工作重点放在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上,常常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难以切实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以小主人议事厅为核心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将成为解决上述现实问题的有力举措。
小主人议事厅能够将学前教育的空间从幼儿园延伸至社区,从新的教育视角搭建联结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平台,在充分发挥幼儿园专业引领的基础上赋予社区育人功能,形成依托社区环境、调动社区成员、整合社区资源,进而有效推动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联动模式。具体来说,社区能够依托小主人议事厅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小主人议事厅中,儿童具有参与社区议事的主动权,活动的开展也是以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为核心。社区能够依托小主人议事厅与幼儿园和家庭密切协作,充分调动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研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够亲身参与社区共建共治,也能够加深对社区及社会的认识,同时体验到与人交往、协商合作、互帮互助的乐趣。这在有效支持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同时推动社区发展。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实践平台,小主人议事厅不仅拓展了儿童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儿童的学习资源,编织形成了家园社的关系纽带,也成为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发整合与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抓手。
(三)多方参与:以小主人议事厅驱动家园社协同共育凝聚教育合力
作为与社区联系紧密的育人主体,幼儿园和家庭必须深度参与到社区学前教育过程之中,共同承担起支持儿童学习与成长的教育责任。当前,各责任主体参与和推进社区学前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打破社区学前教育表面化、片面化、形式化的壁垒,形成以社区实践基地即小主人议事厅为核心的家园社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凝聚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的教育共识,建构形成多方协同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动态评估反馈的实践路径,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一方面,可以依托小主人议事厅开展亲子研学及公益实践活动。在亲子研学活动中,应秉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结合本社区内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并整合社区资源优势。在“请进来”方面,可以邀请社区成员及家长深度参与学前教育工作,如请社区内执业医生为儿童、家长和教师解答健康与保健方面的疑惑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在“走出去”方面,可以定期与辖区内幼儿园合作开展亲子研学实践活动,如在社区超市开展沉浸式职业体验活动,或到社区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让儿童能够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社会角色、习得生活经验、锻炼交往技能、体会合作乐趣,从而丰富和拓展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并为其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公益实践活动方面,可以由社区牵头协同幼儿园和家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儿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社区贡献力量。例如,开展“社区大扫除公益活动”,让儿童与家长一起捡拾垃圾、清理楼道小广告,为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助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小主人议事厅驱动社区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即发挥社区议事厅的本职功能,由居委会和幼儿园共同牵头开展群体议事活动,让儿童通过绘画、语言、音乐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促进社区发展的建议,并进行集体分享和共同讨论以凝聚共识,真正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够参与社区共建共治,也能够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提升自身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总而言之,社区学前教育的有效推进并非一朝一夕,更不是社区单方面应承担的教育责任,而是需要家庭、幼儿园及全社会的深度参与和协作支持,共同建构形成新时代社区学前教育的实践路径,凝聚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携手托举儿童的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