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运动游戏课程实施研究
2023-04-18林玲玲
林玲玲
(厦门海沧实验幼儿园,福建厦门,361026)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国家、社会乃至家庭对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加,幼儿启智教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受到各界的关注。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将保育与教育结合起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幼小衔接阶段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幼儿处于身心发育不完全的生长阶段,游戏是符合幼儿学习知识特点的重要方式,创设合理的运动游戏,既可以锻炼幼儿身体,又能够培养幼儿的思维逻辑,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推动幼小衔接阶段教育方式与理念的顺利转化。鉴于此,本研究以幼小衔接为视角,对幼儿园运动游戏课程实施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运动游戏实施策略,以提升运动游戏课程的开展效果,发挥其应有价值。
二、价值
(一)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过渡的关键环节。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在教学方式、教育形式、师生关系上具有较大差异,小学教育以课本化、规律化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而幼儿园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启智与基础知识的讲授。对于即将迈入小学的幼儿来说,幼儿园通过运动游戏来培养幼儿学习习惯,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方式。[2]幼儿面对运动游戏时往往兴趣高涨,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或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并在游戏过程与结果未知性的激发下,为达到想要的游戏目标主动与其他小朋友沟通协作,共享双方的经验与知识。[3]此过程可以发展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从而有效锻炼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学习意识。幼儿园通过开展运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不同主题与不同场景中接触新知识、新信息,使幼儿在步入小学阶段后能快速适应小学的教育模式,为其更好地接受小学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使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模式而言,纪律与规则作为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观念、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方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运动游戏本身所具有的固定规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其逐渐意识到规则的不可侵犯性。当运动游戏以规则为落脚点时,幼儿为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会自发地牢记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运动游戏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幼儿理解与遵守生活中常见的规则,如交通规则、社会交往规则、学校规章制度等,能使其在步入小学阶段后更好地明白与执行课堂纪律、行为规范、尊重师长等。幼儿园以运动游戏为教育背景,可以让幼儿在“以玩促学”的阶段就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促使幼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规则的权威性是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之一,能使幼儿更好地克服小学阶段初期的不适应性与抗拒性,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
(三)助力幼儿提高适应能力
运动游戏具有高度的趣味性、目的性、计划性、益智性等特点,其中蕴含的游戏玩法与游戏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幼儿探索与学习的欲望。运动游戏活动场地能满足幼儿运动锻炼的需要,而游戏本身的竞争性能够使幼儿通过一定的计划去完成相应的任务。这种竞争性与小学教育模式中测试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试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区分竞争胜负的标准是在幼儿遵守规则纪律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这让幼儿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相应调整学习方式。在幼儿园教育中,运动游戏以幼儿完成任务为目标,以任务为行动指南,帮助幼儿集中学习注意力,促进幼儿专注力、坚持性与意志力的培养与强化,以游戏的方式提升幼儿自身的学习机动性。在运动游戏中融入各种课堂知识,将益智性与规则性结合起来,不断发掘幼儿的自我潜能,提高幼儿的知识运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可帮助幼儿适应小学阶段课本化的教育模式,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中夯实学习基础。
三、问题
为详细了解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运动游戏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厦门海沧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师幼进行了访谈,并从中总结出当前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体系不合理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内容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幼小衔接阶段做好二者之间的过渡对后续顺利开展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幼儿园在开展运动游戏活动过程中较多关注教学内容的延展性及教学过程的精彩度,忽略了制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访谈可知,我园部分教师在设计运动游戏课程时主要参考小学教育模式,倾向于在更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点高效地传输给幼儿。虽然这种设计模式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切实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幼儿无法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反而被一味地灌输课堂知识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热情就会降低,幼小衔接效果将受到影响。与我园幼儿沟通发现,大部分幼儿表示运动游戏课程不够有趣,少数幼儿表示不理解课堂知识。此外,笔者还发现,部分教师并未预先制定运动游戏课程实施方案,导致幼儿园的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教学内容缺乏普及性与基础性,教学目标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在运动游戏教学活动中,涉及哪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就会为幼儿讲授哪个领域的知识点,知识点的讲授缺乏计划性。运动游戏的可操作性强,受幼儿欢迎程度高,因此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完成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高度计划性、知识集中性的特点。如果教师没有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切实考虑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性设计情境和任务,运动游戏就无法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输给幼儿。
(二)教学过程创造性较差
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对运动游戏课程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虽然名义上为运动游戏课程,但运动游戏与课程之间相互割裂。从表现来看,目前的运动游戏更加倾向于幼儿身体机能的锻炼,以趣味性激发幼儿的热情,未能将数学、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忽视了多样化知识传输的重要性。游戏化教学虽然进一步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弱化了幼儿本身的创造机能。运动游戏教学的师生互动性较强,在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教师倾向于设置难度较低的问题,未能充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这种挑战性较低的提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幼儿的自我认可度与学习自信心,但没有为幼儿提供一个利于培养思维能力的平台,未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思考兴趣。幼小衔接需要教师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连续性、规律性的教学知识传授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适应小学教学模式。而幼儿园所设置的运动游戏包含的知识点有限,无法精准呈现教学重点,无法承载衔接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教学过程创造性较差,导致无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于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对逻辑思维能力与规则性事务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也更加希望得到教师、同伴乃至周围人的认可与关注。作为评价主体,大部分教师未能认识到运动游戏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常以口语表达的方式评价幼儿。幼儿园运动游戏大多没有详细的标准,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主要关注幼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与行为动作等方面。仅对游戏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口头赞赏,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来说,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口语表达上,而小学阶段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与道德品格上。相较于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机制,小学阶段的评价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与规则性。
四、策略
(一)重塑内容体系,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教师更新已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幼小衔接阶段的运动游戏应利用幼儿对游戏的良好兴趣与接受程度,以教育为出发点,以做好幼小衔接为落脚点,重塑内容体系,将教育蕴含的知识点融入游戏,用运动游戏的方式激发教育本身的潜力,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与探索未知的事物、在游戏娱乐中积极自主地接受知识。运动游戏以娱乐为主转化到以教育为主,旨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地完成幼小过渡,在运动游戏中适应小学教育模式的连续性、平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在运动游戏“小小田径赛”中,设置跑步、跳远、投掷等项目,同时引入数学概念,如记录成绩、比较长度等。教师可通过口头指令引导幼儿完成不同项目,并初步接触这些数学概念,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跳远项目中,教师可以融入自然科学内容,引导幼儿观察身体运动的规律,了解跳跃的技巧和原理。在模拟颁奖环节,教师可以融入礼仪规范方面的内容,培养幼儿的社交礼仪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创设自主游戏,强化幼儿创造力
自主运动游戏是培养幼儿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树立幼儿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想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良好实现,必须立足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自主游戏的作用,以幼儿兴趣爱好为前提,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自主思考,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想法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以此强化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点或特长,针对幼儿的爱好设计游戏环节,创设自主游戏,丰富游戏内容、创新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掘游戏中蕴含的知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强化幼儿的创造力。例如,在“传球赛跑”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平均分为几个小组,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运动游戏。幼儿可以自行决定比赛的顺序,学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游戏任务。这种游戏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而且能够锻炼幼儿的自主思考能力,促进幼儿之间的充分交流,增强幼儿的分析能力与推理能力,逐渐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与意志力。
(三)以规则为中心,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幼儿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的个性化成长为前提,在设置运动游戏课程时构建一个以规则为中心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相长。在构建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评价机制时,注意评价机制的健全性与可操作性,尽量从规则的理解、规则的运用、游戏策略等方面鼓励和评价幼儿,引导幼儿凭借原有知识经验理解规则。幼儿是否遵守运动游戏的规则,能反映幼儿的学习状态、社会交往和完成任务情况。以规则为中心的评价机制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该评价机制要符合小学教育模式的特点,但也不能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针对每个幼儿的表现,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可以使评价更为全面、客观,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种教育模式之间的过渡阶段,注重幼小衔接阶段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是符合幼儿学习知识特点的重要方式,科学合理的运动游戏能推动幼小衔接阶段教育方式与理念的顺利转化,切实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运动游戏可以小学教育模式为依托、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为基础,重塑内容体系,创设自主游戏,以规则为中心,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教育方式之间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