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幼儿情绪稳定性的意义与策略
2023-04-18魏诗涵陈理宣
魏诗涵,陈理宣
(1.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四川自贡,643000;2.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情绪健康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园是幼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师需要重视幼儿情绪发展,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传递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情绪。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幼儿情绪的特点及表现进行讨论,分析情绪稳定性对幼儿成长的价值,探索培养幼儿情绪稳定性的有效策略,以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正确表达情绪,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情绪及其特点
幼儿期情绪反应的动因处于由满足生理需求向社会性需求的过渡阶段。莫秀峰等人将情绪界定为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生理需求而产生的主观体验。[1]儿童原始的情绪反应大多是遗传本能,是为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如新生儿哭、静、四肢蹬动等情感反应。孟昭兰指出,情绪社会性指在原始情绪基础上,在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反馈中,蕴含社会意义的情绪的产生过程。[2]情绪社会性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情绪反应表达其需求和感觉体验。幼儿园是幼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师与幼儿互动能帮助幼儿发展社会情感。
情绪稳定性主要用来描述情绪成熟度,属于人格特质的一种。[3]情绪不稳定者的情绪易波动,控制能力差,情绪稳定者遇事不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不走极端。这既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3]学龄前幼儿时期是情绪调节的萌芽期,越早注重幼儿情绪培养,幼儿人格越稳定,越早养成安定愉快的心境。成人应该学会辨别幼儿情绪,而幼儿也应该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表达情绪。
幼儿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吴珵瑜将幼儿的情绪特点描述为:情绪不稳定,有较强的情境性;情绪调控力较差,易受他人感染;情绪种类日渐丰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开始产生。[4]这些不稳定的情绪特征会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家长与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渐趋于稳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儿童情绪安定愉快的表现如下:小班幼儿,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有强烈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中班幼儿,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有强烈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平静,愿意分享自己情绪告诉亲近的人;大班幼儿,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表达情绪的方式适度,不乱发脾气,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5]这客观地指明了3—6岁幼儿情绪的发展状况。教师可将其作为评定幼儿情绪发展与稳定性程度的标准,有意识地实施情绪教育活动,在日常教学和一日生活中增加幼儿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使幼儿知道消极情绪的处理与表达方法,增强其情绪管理能力。
二、情绪稳定性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稳定的情绪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情绪稳定会消解消极情绪,当事实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时能调节自身情绪,不大哭大闹乱发脾气,情绪稳定有益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体格的生长发育。幼儿情绪不稳定对其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例如:因精神因素患矮小疾病的幼儿并不缺少生长激素,而是生活环境的压抑而导致其身高停止增长;一些幼儿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经常生病,发育缓慢;一些幼儿很容易陷入情绪周期,会交替出现情绪的高潮期和低谷期。当幼儿长时间处于情绪低潮期时,会莫名愤怒与不安。教师应多观察幼儿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幼儿行为中的预警信号,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初生婴儿的情绪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反应。情绪是借助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声音等表现出来的,表情是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幼儿初步掌握语言后,语言和表情共同帮助其与他人社会性交往。拥有积极的情绪的幼儿,不仅接受度会更高,社会性情感的体验感会更好。
幼儿除了与父母、教师的交往,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也逐步增多,逐步表现出与同伴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次数的增加,幼儿的社会性逐渐发展。研究表明,同伴交往能力与幼儿社会性呈正相关。稳定的情绪是维护长久同伴关系的必要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对社会性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人际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三)促进良好品格的培养
品格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品格教育不是控制教育,言传身教才是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对其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幼儿的负面情绪往往是未能满足其生理需求而产生的。幼儿因知识经验的缺乏,会通过一系列的错误行为方式释放出来,长此以往不加以改正则会形成不良品格。例如,愤怒情绪是在幼儿身上出现最早也是较为频繁的情绪。当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幼儿会产生不满、焦躁,大部分的幼儿会有反射性的直觉反应,用怒火或攻击性的语言宣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具有报复性和破坏性,会伤及幼儿的身心健康。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幼儿在教师与家长的陪伴下通过适当的方式释放情绪,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促进其良好品格的培养。
(四)助力乐观个性的形成
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的年龄是5—6岁,即幼儿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个性的形成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其中情绪的影响较大。幼儿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种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步稳固,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
一些幼儿能够掌握基本的控制情绪的方法,负面情绪较少,遇到不如愿的事情,能安慰自己,或是与家长、教师、同伴交流释放自己不良情绪。这样的幼儿常常拥有快乐、愉悦的情绪,遇见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会逐步形成乐观稳定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特点。反之,一些幼儿带有不稳定且极端的情绪,性格也会更加偏激,悲观地看待事情,这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稳定的情绪对幼儿形成乐观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师培养幼儿情绪稳定性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把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都要促进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8]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将工作重点落脚于培养幼儿情绪稳定性上,将情绪情感教育纳入各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做好幼儿精神卫生领域的心理保健工作,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负面情绪的自控能力和幼儿自信心,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为幼儿营造理解、尊重、安全的环境
幼儿成功调节情绪的基础是成人的理解与尊重。当幼儿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常常不开心而又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鼓励,会陷入负面情绪,因而要杜绝对幼儿的悲痛视而不见、坐视不理的行为。教师应以理解、尊重、关怀、信任、支持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在一日生活中,幼儿教师应关注幼儿情绪变化与其背后的原因,以理解、包容、关怀的态度与幼儿平等沟通,使幼儿产生被尊重、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名幼儿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与喜欢,从而化解幼儿与幼儿间、幼儿与教师间的矛盾与误解。
例如,小班幼儿会因为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而感到恐惧、害怕而哭闹不止,有的教师会因为幼儿哭闹感到烦躁而训斥幼儿。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要让新集体能像家庭一样给幼儿带来尊重、支持、鼓励。教师应多一些理解与接纳,少一份斥责,营造宽松、温柔的环境,使幼儿逐渐对环境产生安全感,对同伴和教师产生信赖感与认同感,对新集体产生归属感。
(二)为幼儿提供情绪表达的环境
1.关注幼儿情绪,观察幼儿行为
幼儿的知识与经验有限,需要借用表情与行为表达情绪,有的幼儿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幼儿闷闷不乐,不与同伴教师交流,行为异常。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多解读情绪信息,多观察幼儿行为。教师需要抓住时机,了解背后原因,解决幼儿情绪问题,为幼儿提供情绪表达的环境。
2.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宣泄消极情绪,提高幼儿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1)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环境发生互动并实现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现各种情绪的安全途径,有利于消极情绪的释放。角色扮演游戏可以使幼儿缓解或消除恐惧与焦虑的情绪。例如,幼儿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医生和护士玩“打针”的游戏,通过情境再现释放幼儿对打针的恐惧。通过体育游戏,教师可带领幼儿做运动,以锻炼的方式释放幼儿负面情绪。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使情绪处于良好状态,可增加幼儿交际能力,与更多爱好相同的伙伴进行交流,从而降低生活中产生的抑郁情绪。[9]因此,教师带领幼儿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从中获得乐趣,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2)音乐疗法
音乐作为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鼓舞人,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舒缓的音乐能够平缓紧张情绪,高亢激昂的音乐可以激发积极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在幼儿园里,音乐可以无处不在。可将音乐融入幼儿的游戏、生活各个领域的学习。教师弹奏特别熟悉的曲子或非常熟悉的动画片主题曲时,可以使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游戏中的幼儿停下来,吵闹音量减半。当幼儿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教师可通过轻松的音乐抚平幼儿,稳定和调整幼儿情绪。因此,音乐是培养幼儿健康情绪的重要途径。
(3)饮食调节
膳食营养与日常情绪与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小,食物对情绪影响越大。食物摄入不均衡会引发焦虑、愤怒、悲伤,有的食物有利于保持愉快、安宁的心境,科学的膳食可以调节情绪。在幼儿经常急躁、脾气不好时,可适当选择含钙多的食物,如虾皮、牛奶等,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若幼儿情绪比较低落,可能是因为缺少维生素B和C、铜、铁等矿质元素,可以适当食用黑豆、苹果、橙子、瘦肉等。[10]教师可多向幼儿园提出关于饮食的建议,为幼儿合理补充膳食营养,促进其良好情绪的发展。
(4)绘画调节
对语言能力尚在发展的幼儿来说,绘画是幼儿表达心声的特殊语言,是表达情绪、情感和对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绘画中颜色的深浅、线条的粗细、图形的选择都能直观反映幼儿的情绪状态。[11]例如,幼儿在情绪积极的情况下大多会选择色调鲜艳、明亮、温暖的颜色,反之会选择黑暗、灰色的冷色调来表达消极情绪。教师可设计绘画活动,间接了解幼儿近期情绪和心理状态。若发现幼儿的反常行为,则要及时与家长反映沟通。此外,幼儿会通过绘画宣泄负面情绪,绘画机会的增加可以避免幼儿采用极端、攻击性的不良行为释放消极情绪。绘画治疗能够释放幼儿被压抑的痛苦、恐惧、愿望与冲动等,起到稳定和调和情绪的作用。
(三)统一家园教育理念、建立和谐家园共育环境
幼儿教育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双方共同合作。教师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形成教育一致性,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有的幼儿家里表现懒散,需要家长穿衣、喂饭,遇到不满的事情立刻哭闹,而在幼儿园却表现得自理能力很强,能够自己穿衣吃饭,在教师眼里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形成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家园教育理念不一致,这会导致幼儿很难形成自己系统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能力,导致幼儿情绪不稳定。因此,家长和教师应统一教育理念,建立和谐一致的共育环境。第一,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多反馈幼儿在家的状况,请教培养幼儿情绪调节的策略,教师也应多观察幼儿情绪表现,发现不良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第二,幼儿园可邀请情绪研究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普及情绪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学习科学的方法,促进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培养。第三,教师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向家长普及控制幼儿情绪的方法,促进幼儿情绪稳定发展。
(四)培养幼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周围事物
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对生活的影响。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幼儿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幼儿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能够对自己做的事情持肯定的评价,也能够积极地评价他人。当遇见不愉快的事情时,能够控制自己负面的情绪,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教师要发现事情中积极的一面,当幼儿不愉快时,可帮助幼儿转化情绪。例如,幼儿的手受伤了,在伤口处贴了创可贴,教师可以对幼儿说“给手指头穿衣服了”。这种幽默的方式可以转化幼儿的悲伤情绪,转而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增加幼儿生活中的快乐。
(五)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的情绪素养与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教师要富有爱心、责任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2]只有情绪稳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学生。因此,在情绪的调节上,教师应为幼儿做出表率。其一,教师应多学习科学的情绪教育观念,提升情绪素养。树立正确科学的情绪教育观,夯实理论基础,使自身的情绪教育实践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其二,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只有用乐观的心态寻找问题中积极的方面,才能转化幼儿的消极情绪。其三,应形成情绪转变的心理机制。幼儿情绪具有敏感性和易变性,教师需要努力调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总之,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是增加情绪稳定性的重要部分。教师应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长规律,了解幼儿情绪发展的特性,在提升自身情绪教育素养的基础上,以适当的方法提升幼儿自我情绪的察觉能力、消极情绪的控制能力和正面情绪的发展能力,促进幼儿情绪稳定性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