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电影推动“Z世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3-04-18王盼盼
王盼盼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00)
一、引言
“Z世代”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受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有兴趣优先、理性消费等特征。在数字化时代中,为助力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双高”示范学校及职业本科建设学校,紧扣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以下简称三教改革)的创新引领,针对职业院校的学情教情特征,将思政课的育人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环境紧密结合,加大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视力度、研究深度和实践效度,创新应用了以微电影教学为手段的全新教学探究,以起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在创新应用中,我校总结了系列具体举措,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教学成效。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
二、背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大学生领航定向和固本铸魂的主阵地。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1]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还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和提出了新的挑战。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深化三教改革,探索思政“金课”建设新路径,我校积极探索微电影(也称微影)教学的创新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建立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教学平台,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逻辑阐释教学内容,在勤学、善学、乐学中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路径
(一)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与学生作为微电影教学的“双主体”,首先要塑新理念,协同开创网络思政的新阵地,实现教与学在双向互动中有效实施。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思政课教师要想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主导性,就要充分担当好思政课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激励者和陪伴者,在微电影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第一,立足教学内容,融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坚持以学生为本,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微电影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例如,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时代新人知识内容,学生创作了《“旗”技下乡挺好的》的微电影作品。作品以乡村振兴、为人民服务、汽车强国为关键词,讲述了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下开展暑期实践,在乡村修配厂的工作经历,展现出汽车专业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挺膺担当的精神风貌。第二,把握好“三环五多”的教学原则,提升教学能力。在课前预学、课中研学和课后拓学的“三环”教学过程中,多参加专业培训提升知识素养,多参加集体备课开阔认知视野,多参与课题撰写提升科研能力,多向有经验教师请教提升,多以赛促教的“五多”施教方式,以供给侧的改革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懂、真信、真行,在教学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2.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注重提高综合能力
找准两个基点突破学生成长壁垒,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觉悟。第一,打造有理、有趣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师通过学生个人成长数据档案评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频次,使学生根据数据平台的考核评价不断反思改进;扩大对主动学习者的影响力,调动未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思政课由点到面的辐射引领。第二,鼓励学生多走、多研、多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微电影经验分享会,指导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行。
(二)优化认知与方法
1.以“体验式”育人优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微电影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手段,以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为导向,将微电影教学做实、做深、做透,以实现对体验式育人场域教学内容的优化,帮助学生润心修身。第一,在微电影教学过程中优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师生双主体在微电影教学中通过主题设计、剧本修改、拍摄制作等合作方式,达成学用结合、教学相长的育人目标。第二,在结果体验中升华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微电影教学不是单一的制作拍摄,而是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组间评价、组内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多元多维立体评价,实现思政育人效果的可视、可评、可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沉浸式”育人模式丰富教学方式
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2]微电影教学紧扣时代发展趋势,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逻辑,立足学生体验感、共鸣感、幸福感,将理论知识在沉浸式的教学中变得生动、立体,在学习中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第一,思政课教师在夯实理论根基的基础上,还要从供给侧优化微电影教学方法,以微电影形式铺设课程中理性较强部分,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引导学生在兴趣学习中明晰晦涩难懂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第二,以微电影教学“问—思—讲—行”四步走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设问中播放微影案例,吸引学生回归课堂;研思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带动思考;自讲中由教师或学生在讲解中突破现象背后的难点;践行中鼓励学生课后实践,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沉浸式大思政课实现教学与方法、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深度认同,为高职院校思政“金课”的建设开辟了新的方向。
(三)构建平台与完善机制
1.建构思政育人平台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落地,需要在关注支持和有效配合中共同发力。第一,统筹学校的职能部门赋能打造“金课”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在群策群力中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多部门联动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大的交流和创造的空间与平台。第二,融合学生社团打造思政名片。发挥社团对思政课的反哺作用,成立微电影创作室、研学工坊、明星社团等,携手学生社团打造有知、有味的思政“金课”体系,提升“三全育人”的实效。
2.完善思政育人机制
完善机制体制建设,确保微电影教学的顺利开展实施,充分发挥微电影育人的新型育人作用。第一,协同社会支持聚合力。采取基地合作、研发合作、推广合作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互通互利。同时,联动红色基地共合作。鼓励高校同地方红色基地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再学习,增强文化认同感。第二,完善保障机制助推力。针对师生提供专业培训,弥补专业技术的不足,提升微电影教学的综合能力。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制度,从时间、场地、资金、设备和资源多方面保障微电影教学的实施。
(四)多元共建拓宽文化育人新渠道
1.打好线上宣传“组合拳”
新媒体为微电影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了育人途径。自微电影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努力构建“微—网—抖—号—App”多元多维的新媒体矩阵:“微”即通过思政部的微信公众号专栏,推广优秀作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网”即学校宣传统战部通过网站对获奖作品展播宣传,扩大优质作品影响力;“抖”即学生社团通过抖音拍摄学生创作花絮,提升学生微电影应用能力;“App”即学校开通展播兄弟院校及专业大赛优秀作品的专属App,提升思政育人新实效。多元的新媒体矩阵集合平台有助于打造网络育人阵地,引领学生的认知逻辑和价值觉悟。
2.奏响线下传播“协奏曲”
学校对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育人推广进行积极探索,在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成效的报道与宣传过程中,注重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实现“学校”“企业”“社会”思政育人的多方发力。其中,学校作为学生活动的主场域,可以通过公众号发布学生微电影实践创作的优秀作品、召开经验分享会、制作微电影实践教学案例集及举办微电影创作研讨会,同时与企业、与社会进一步形成教学联盟共建单位,建立理实一体的课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以志愿服务、假期实践、顶岗实习等切身体验的实践方式感知人生道理,领悟教材真理,解决困惑难题。[3]拓宽微电影教学场域,积极通过地方思政育人平台推广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微影作品,在润物无声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素养、法治思维多方面的精神培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延伸。
四、成效
微电影教学在“互联网+思政课”融合中充分发挥了网络对思政教学的有益补充。面对新时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态势,学校对微电影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理实一体的创新尝试中引领学生将观、做、论、评等多种方式融入课堂,切实提高了思政课的接受度、认可度和喜爱度,有效解决了以往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学生课上抬头率低的痛点与盲点。微电影教学通过学生所思、所想、所悟、所做,变枯燥、生硬的思政理论课堂为有意义、有趣味,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的思政德育课堂。
(一)培育精神文化领域,推动高校铸魂育人
微电影的教学方式于无形之中拓宽了学校文化建设平台,夯实了网络文化育人阵地建设。一方面,形成了符合“Z世代”个性需求的高校“微文化”,构建了适宜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网络文化空间。如我校举办多场新媒体中心培训会,在关注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中帮助学生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学校价值理念和人文气息,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培育其精神力量。例如,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榜样的力量》(2021年“我心中的思政课”吉林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二等奖作品),影片以“大国工匠进校园”为落脚点,讲述解决高校毕业生遇到就业困惑迷茫时信仰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通过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以振兴东北的生动实践,落实“大思政课”的身边故事,引领广大师生更加热爱吉林,扎根吉林,携手为全面振兴新时代新吉林贡献力量。
(二)激活青年学生主体,助力学生成长发展
微电影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拍摄微影”过程充分赋予学生实现“知”和“行”的有效衔接。从选题、构思、拍摄、制作到展示,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形成了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提升了综合素养。同时,教师用微电影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外在表现,通过三维过程培育学生全面成长:初期指导中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中期关注精准施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后期评价中把脉问诊,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升华。例如,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慧心巧思政》(2020年“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影片将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校园贷问题与我校思政课教学如何进行思想引领、学生社团如何开展帮扶活动等教育载体紧密结合。微电影教学积极发挥了思政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塑造和引领作用,使思政课真正服务于学生,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
(三)丰富教学内容形式,打造思政“金课”
微电影教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顺应新媒体时代的环境特点,在丰富、有趣、多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中实现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以学生视角进一步挖掘思政“金课”生长基点,拓宽思政“金课”发展空间,拉近了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实现了“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有效融合,提升了思政“金课”育人效果。例如,学生创作的微电影《燃红音·乐思政》(2022年“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一等奖作品),影片讲述了师生红歌新创激活新时代青年学生勇敢追求人生梦想的身边故事,不仅展现了新时代职教学子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五、启发
习近平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环境下实践教学的新载体,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结合我校近几年微电影教学的创新应用,为更好地提高微电影教学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塑新理念,开创微影融入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建设发展新路径
1.善用问题启发,厚植情怀信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把握“大思政”育人实质,充分运用红色文化、校园实践场域,讲活、用好“大思政”课。微电影教学通过组织、协调多种形式将学生紧紧联结在教学的全过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问答、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以个人数据档案为依托,采取全过程积分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对话,鼓励学生提问,避免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单项输入,让教与学在双向对话中有效实施,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厚植为民情怀,担负时代重任。
2.创新双轮驱动,建构教学生态
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共同体。第一,建构校内思政生态圈,依托大师工作室、教学工坊、校史馆和思政广场等,用好本校资源,营造优质的思政氛围。第二,布局网络生态圈,依托超星学习通、智课堂、腾讯会议和智慧树等教学平台,帮助师生收集成果、总结经验、进行教学诊断与反思,通过网络思政新方式涵养铸魂育人新生态。打造思政教学生态,更能使学生在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中,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二)精准施策,开创微影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创优新格局
1.紧扣时代热点,提升思政课理论灌输实效性
思政课说理性较强,如何在讲深、讲透的基础上把课讲活,是微电影教学发挥育人实效的关键所在。微电影教学依据思政课程标准,紧扣时代热点,塑新教学内容,从人生定位和成才动力的不同维度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从课前的被动参与,到课中的主动成长,再到课后的知行合一,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思政知识基础薄弱、兴趣不大的现实问题。
2.着力学情把控,夯实思政课解疑释惑针对性
学生疑问集中的焦点也正是教师教学要突破的难点和要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定目标导向,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基础,围绕学生成长的关键问题,运用学生热衷喜爱的微电影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微电影赏析、创作、展示等活动提升时政素养,强化对党和国家理论、政策、方针的理解认同力、诠释应用力和创新迁移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
六、结语
将微电影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是依据高职院校学情探索的新型育人模式。这一创新模式的探索实践,是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推动“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统一,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4]不仅能实现提升思政课内容的生动性,让思政课走出课堂小天地,走向社会大舞台,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道理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身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从重技能向重素质的转型中成长为高素质产业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