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
——以“鲁滨逊主题乐园”为例
2023-04-18李祎
李 祎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和跨学科学习,旨在以学生生活中的真问题为起点,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主线,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打破学科藩篱,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以期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逻辑思维及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中。问题解决既是学习过程,也是目标。指向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设计要从纵向知识深挖走向横向知识联结,引导学生从掌握学科知识走向获取知识结构。[1]下文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探讨问题解决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旨在探索具体路径,为教学设计提供实践思路。
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导向
(一)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显著特征是用新颖的方法,组合两个或多个法则解决一个问题。[2]问题解决作为完整的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年来,研究者将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迁移到教育及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中。[3]此外,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多种可迁移的问题解决模式,例如有研究者将问题解决策略简化为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尝试解答—评价四个阶段。[4]尽管分析视角有所不同,具体划分过程存在差异,但问题解决过程对学生信息处理和思维发展的益处学界已达成共识。因此,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聚焦问题解决过程,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逻辑思维的演变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进阶。
(二)问题解决导向的内涵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跨学科任务群的价值定位如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有意义的话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5]由此可以看出,问题解决是实现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重要抓手,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是连通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此外,问题解决导向教学选取的问题不同于传统问答式的问题,而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在批判思考和整体复盘中不断完善已有的解决方案。好的问题在于给人线索的同时兼具挑战性[6],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勾连新旧知识,促成学科间的融通关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长期的学科教学窄化了问题解决内涵,将问题解决框定在一来一回的问答形式中,局限于对问题答案的探求,忽略了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整合性思维的提升、认知结构的完善、深层价值旨趣的变化,忽视了失败经验中的隐性价值,最终导致问题解决的片面化、孤立化、单调化。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落脚于问题解决后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值区域,是对“知识—记忆”定势化教学思维的改善。
基于问题解决导向提出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是从整体视角出发,围绕问题解决的链条式线索进行的教学设计,锚定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育,旨在规避以往学科教学囿于单一学科、受限于知识浅层化传递的困境,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唤醒学生内部独立探索与创新的自主意识。书面化的问答策略对学生考试以外的作用较为有限,对知识背后本质意义的追寻、问题解决背后概念性策略的学以致用才是学生更应习得和领会的课题,才能真正彰显出问题解决导向教学的实践价值。
二、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逻辑演变
(一)从课程分化到主题融合的跨学科统整
相较于精准洞察“专家结论”竞争规则的学生,当下的社会和市场更需要具有专家思维的创造性综合人才,这类人才在人工智能产业日益兴盛的当下更为需要。与此同时,对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高强度需求也反向推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了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深度发展。
一方面,要在教育理念上转变固守学科边界的课程分化思想,拓展学科界限,扭转分裂思维,达成学科间的高效融合,突破线性知识困境,拓宽学科接触面,拓深理解层次,达成学习者高阶思维进阶。课程分化思维下,学科中心教学是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虽然注重知识内部的顺序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内容,但忽略了知识本身的网格化结构,且知识传授方法较为单一,问题思维的培养也相对僵化。基于课程分化思维下教学实践存在的短板及市场对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迫切需求,跨学科融合统整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可将单元整体结构、现实问题、科研课题作为教学组织的核心完成学科统整。问题解决是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的内在逻辑[7],跨学科课程统整以主题为靶向,以问题链条为线索推进教学,突出人才培养的综合型知识结构和应用型逻辑思维,拓宽知识接触面,拓深学科融合层级,拓宽学生问题视野,以获得宽口径学习资源,有效改变课程分化思维教学模式下人才社会适应性差、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等育人现状。
(二)从学科逻辑到问题思维的理念导向
高质量就业目标引导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由数量转为质量。只重书本忽略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下的人才在就业时暴露出对社会市场的不适,表明理论仍应进一步地融合实践。教学需立足现实,观照问题解决逻辑,以问题思维为理念导向,重构跨学科知识体系,提炼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形式化等问题,培养新时代真人才。
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长期运行下,学科内部逐渐呈现专业化、体系化的特点,形成了各自内部的权威话语体系和经典范式。但这一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上却可能出现知识难以被学生内化、难以在实践中活化的现象。在现实世界里,单套运行的学科逻辑解决不了真问题,只有打破已有范式,推动学科融合,才能实现复杂问题的高效解决。问题作为教学中的关键链条,贯穿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始终,是整合教学活动的重要纽带,彰显了问题思维的理念导向。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选取的问题大多解决过程相对烦琐。整合多领域的知识技能,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组织架构,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和问题解决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问题的选取与设定旨在强化学生的问题思维,赋能学生发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搭建知识与学校、社会及未来职业角色联结的桥梁,通过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教学方式打破知识的禁锢,让学生感受学科的逻辑。
(三)从目标驱动到双向育人的价值旨趣彰显
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建构学生独特的知识结构。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起点、标杆及衡量指标。因而熟知教学目标逻辑的教师拥有主导权,导致学生的思考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的传达存在困难。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通过侧面观察、多元策略呈现、信息技术工具帮扶等手段映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逻辑版图,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师生间多维度、多形式的对话交流,探得新知。
一方面,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基于问题情境的巧妙设计,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在双向交流的合作学习中促成高质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改变学生边缘化的角色地位,发挥学生能动性主体功能,在沟通、交往、协调中建立正向活跃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相长的双向蜕变。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方式的互动促成师生双向成长。以往教学的评价方式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终止于对错,成为判断的工具。而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提倡整体视角的评价,能够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聚焦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避免武断的“一刀切”评价。此外,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能够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也能从中检查学生第一视角的阶段性学习成效,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使学生在多样化评价过程中经历认知冲突—自我反思—达成共识—获得新知的完整认知过程,实现师生之间评价方式的有意义互动。
三、实践路径——以“鲁滨逊主题乐园”为例
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该教学方式将学习者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真问题,探求问题背后的逻辑思维,培养形成问题解决技能。[9]问题解决过程各步骤相互影响,逻辑上层层递进,形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循环。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贯彻知识结构化理念,在主题范围内组织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延伸学科接触面,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下文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的《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跨学科主题教学案例,重点探讨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具体路径。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情境
跨学科主题教学内部材料较为分散,需要以问题化形式明晰零散知识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塑造渗透知识网格结构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塑造需要教师深刻把握教材内容、单元主题、不同学科领域知识和学生学情,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近取材,延伸教材中的课文及单元主题,构造适当的问题化情境。据此,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就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构建了与之相关的学习主题“跨界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该活动将问题解决生活化,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与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变身鲁滨逊主题乐园设计师,打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主题乐园。通过创设不同的主题区域和游乐项目,学生能够讲好鲁滨逊故事,学习冒险家精神,体验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二)以核心素养为前提,重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倡导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理念,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问题解决能力。李艺等人提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的三层教学目标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及学科思维目标,肯定了中间层的问题解决目标的重要地位。[10]“鲁滨逊主题乐园”跨学科主题教学目标设计紧扣核心素养,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学生素养达成的路径。例如,活动涉及跨学科知识技能和学生迁移能力的“结合世界地图知识绘制线路图”“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形成结构化的阅读理解,运用地理知识,绘制鲁滨逊漂流地图”的任务型目标,“以综合视角讲述鲁滨逊传奇故事”的语文学科活动目标等,旨在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以结构与时序为脉络,重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是非线性的。仅仅依靠现有教材和模板化的问题解决模式难以实现跨学科主题教学目标,需要依据主题内部知识结构,结合教学开展的时序脉络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育人目标。“鲁滨逊主题乐园”跨学科主题教学以问题解决为指引,构建以“大任务—子任务—学习活动”为逻辑框架的教学实施路径,在设计“鲁滨逊主题乐园”的大任务情境下,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四个子任务及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子任务一“绘制漂流地图,讲述漂流故事”,引导学生借助地理知识,结合小说情节,绘制美观实用的漂流线路图,以整体视角讲述鲁滨逊传奇的漂流故事,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子任务二“设计园区大门,绘制任务肖像”,引导学生对照漂流线路图,结合鲁滨逊五次漂流经历,设计主题乐园内的园区名称、导览图以及具有特色的迎宾门和玩偶形象,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运用能力;子任务三“体验荒岛生活,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设计沉浸式的荒岛生存游乐项目,体验探险家精神与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子项目四“设计游乐项目,打造招牌美食”,引导学生参考原著提到的美食进行二次创作,为主题乐园拟定特色美食菜单及食谱手册,完善主题乐园内部设施设备,打造个性化乐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子任务的设计遵循任务逻辑、内容逻辑和学习逻辑,能够让学生跳出单篇课文,打破学科界限,从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鲁滨逊面对恶劣环境仍旧乐观积极的冒险家精神。同时,通过解决拓展型任务中的问题,促成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双重提升。
(四)以提升素质为指南,重置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综合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是阶段性教学效果的反馈,也是下一步教学工作调整的重要参考,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跨学科主题教学涵盖内容丰富,跨越学科门类众多,教学评价应该更多地结合表现性评价,系统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教学评价的价值集中在其导向功能的发挥。教师应聚焦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值区域,肯定学生的进步,为学生营造敢于表达、乐于展示、正向安全的学习氛围。“鲁滨逊主题乐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四个子任务均设置了以素质提升为指南的评价标准。例如,任务四“设计游乐项目,打造招牌美食”所对应的评价标准为“了解《鲁滨逊漂流记》原著中的美食制作成功案例,捕捉有关美食制作的有利信息,尝试迁移思考,制作特色美食”“为招牌美食写介绍词,进行创意化表达”等。评价以表现性为主,关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聚焦学生真实的素养水平,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同时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学和育人功能,用个性化标准引领学生学习,促成学生整体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是现代教学范式下的一种整体性教学,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但并不终结于体验,指向学生思辨能力的增长。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相比语言传达,直接体验更有助于思辨能力的发展。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专家,业余专家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11]问题解决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从真实性、整体性入手,为学生塑造问题情境,打通了单元、学科和时空的界限,以整体视角和问题思维聚焦跨学科主题内部知识体系,探寻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促进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