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理性的关怀:数字化时代高中德育的变革及应对策略

2023-04-18朱亚辉

教育观察 2023年35期
关键词:关怀道德德育

李 萌,张 威,朱亚辉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3;3. 南昌职业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1]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给德育带来新的变革,同时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当前,研究者主要关注将大数据应用于德育管理[2-3],重视技术功能带来的便利[4-5],未充分关注技术对德育实践造成的价值理性缺失和人文关怀的阙如。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的概念。[6]在教育领域,德育的工具理性是指过于关注技术层面片面的道德行为发展,强调数据和技术主导,注重结果和效率;而德育的价值理性是指更加关注行为背后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注重过程和发展。德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要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协调到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维度。虽然工具理性视角下的大数据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革,有利于学校德育管理实践的数字化转型,但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在理念和实践上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倾向[7],过度强调量化的数据和统一的规训,忽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和主体价值的尊重。[8]因此,学校要在充分利用大数据辅助德育管理的同时,解决过度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异化,探索价值理性的关怀。本文基于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的视角,探讨数字化时代的高中德育实践,揭示数字化时代高中德育实践存在的盲区,探索数字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变革的可能路径。

一、数字化时代高中德育的三重变革

(一)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德育活动

传统的德育受制于教师的德育素养和德育方式、班级规模、学生性格的复杂性等,教师通常根据群体性的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普适性的道德教育,很难对每个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实施个性化且精准的道德教育。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德育需求是高中德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当前,教育在大数据辅助下摆脱了传统简单、统一的德育方法,转向高质量、个性化的德育追求。实施个性化德育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大数据在学校德育领域的运用使个性化德育成为可能。学校的智慧化校园平台、学生校园一卡通、校园和宿舍门禁人脸识别系统、德育学习平台等能全方位地收集、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教师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再掌握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个性特征和道德需求后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目标,选取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和采用个性化的德育方法来实施精准的道德教育。

(二)建立道德监测系统,防范师生行为失范

在学校数字化德育的实践过程中,大数据技术为德育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校园中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和宿舍声控等智慧系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和育人计划,有利于师生自身行为的约束,有利于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9]

一方面,大数据的智能识别和行为检测能够精准还原学生的日常行为,实时捕捉各种细节信息和分析行为数据,记录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表现,通过监控手段防范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通过智能化处理探寻学生的行为规律,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及时干预学生的不良行为,形成智能化道德防范机制,增强德育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大数据监测系统能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实时的记录和分析,使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公平公正、言语恰当、行为得体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防止师生之间产生激烈的教学冲突,防范教师有违师德的行为出现。

贵州省德江县X高中通过宿舍门禁识别系统能精确记录学生日常的出入时间,根据时间来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如果长期出现早出晚归等现象,教师能及时向学生了解情况,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同时校园里的视频监控也能防范其他负面事情的发生。

(三)基于数据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决策

基于传统数据的德育活动,学生道德评价的资料获取途径主要凭借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观察,资料比较主观和片面。[2]从获取资料的时空来看,主要停留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在寝室和家庭的生活不太了解,只能依靠询问家长和学生的信息反馈。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完善德育评价,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为学校德育评价工作指出了新视角和新方法。[10]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指出,社会学研究需要研究者秉持价值中立的态度。[11]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应带入自身的主观价值,而应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去观察具有独特生活体验和情感价值的个体,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12]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很难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察和道德评价,而大数据下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的监测,收集全时段、多空间的学生行为数据,根据海量数据得到学生的客观、全面、多样的数据信息,能够避免学生在教师面前存在的“表演倾向”。

贵州省德江县X高中通过建设宿舍声控管理系统管理学生宿舍,实现了班主任、年级主任、校领导对个人、宿舍的多点对多点的复杂组合无限呼叫,实现了特定时间段宿舍噪声的采集和判断,对声音分贝超标的特定宿舍推送人工报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大数据下的智慧校园系统能够帮助教师和管理者进行客观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决策,使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更加科学和高效。

二、现实困境

(一)功利化的德育理念易忽视德育的人性关怀

当前,在受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过度追求分数和排名的“内卷”教育氛围下,我国高中德育管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潭而忽视价值理性的关怀,这一现象在数字化技术融入德育领域后进一步加剧。大数据下的德育监测可精准测量学生是否迟到早退、衣着是否规范、课堂表现是否积极等,却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心理发展,遵守规范和服从命令会取代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自由意志。

这种工具理性的数据泯灭了价值理性的精神发展,大量精确的数据看似客观却掩盖了人性的多样化和道德的复杂性,把道德对象的行为物化为单纯的数据。道德的发展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外在的量化数据捆绑着学生的行为使其停留在道德他律阶段,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关键期,自律才是道德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将德性界定为一种“选择的品质”[13],即学生只有遵循个人良知、自觉自主进行的善意行为才具有道德意义。然而,对身处大数据监测下的他律道德行为数据只要求学生遵循现有的道德规范和准则,遏制学生的自律行为的发展,促成了学生“伪善”等不良行为。同时弱化了教师的育人责任,缺乏人性关怀,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二)全方位数字化监测易遮蔽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大数据介入学校德育会对学生个体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大数据自动选择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大数据在德育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提供道德预测,据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行为指导和为教师提供干预性支持。但这种看似精准和科学的手段实则会加剧工具理性、技术中心的倾向,进入行为主义学习机制的范畴,可能会使学校德育无法重视人本身的价值,片面强调学生外部动机和行为,造成学生的“被选择”和“被塑造”,难以发挥其个体主观能动性,阻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和自由意志的发展。另一方面,程序化的数据处理会遮蔽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数据技术是按照统一程序和编码进行运转,但学生因其不同的生活背景、社会文化、个性特点和思维习惯呈现不同的行为特征,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大数据程序化处理无法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不能根据不同的道德发展规律及时更新程序,这种机械的规训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和生命张力。[14]

(三)量化的德育评价易消解德育过程的生成性

人不可按照物化的方式被对待,人的心智、心灵品质无法被数据估算,人的生命价值不应当被估算。[15]大数据技术下量化的德育评价加剧了德育的结果导向,主要通过分析精确的结果性数据进行道德评价。

一方面,建立在客观数据下的德育评价意味着个体的道德发展是通过数据来表征的,无论是可视化监测数据还是声控技术,都强调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如监测学生的表情、声音、肢体动作等,即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在于其各项行为,而行为背后的认知、动机、情感和态度等不易观察的重要过程性因素被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德育发展是动态过程[16],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和交流过程中逐渐生成和不断超越的。

虽然大数据有一定的预测性,但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意味着德育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预设之外的新变化和新情况,大数据收集的学生数据无法进行更高水平的、合乎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规律的系统设计和安排。显然,大数据技术下量化的德育评价尽管能够增强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仍指向学生道德行为的结果,这种单向性的德育过程缺少师生的双向交流互动,忽视了德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德育过程的双向性,不利于学生品德的长久发展。

三、应对策略

(一)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教育是人的事业,具有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天然使命。

第一,以人为本是德育永恒不变的宗旨和灵魂,是贯穿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价值理念。学生不应只是知识膨胀的理性人,而应是具有独特的自我价值、生活体验、丰富情感的鲜活的自主个体,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学校要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一切以人为本,给予学生足够的情感滋养和道德引导,消除工具理性下“效率至上”和“数据主导”的痼疾,关怀学生的情感、生命价值。

第二,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关怀素养和关怀能力关心和感染学生,利用榜样作用和深度对话,让学生在关怀的环境下成长为一个具有关怀能力、有情感温度和有生命价值的人。教师要在学生行为表现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情感、动机及挖掘学生成长中的个人价值,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生活、情绪、心理状态、青春期困扰等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教师的深度观察、思考和评价,应将数字技术和教师的情感关怀结合起来,赋予大数据人性关怀的价值理性。

第三,学校德育管理的出发点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厘清德育和大数据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不能只关注宏观的大数据与德育实践技术层面的融合,更应在校园中注入人文关怀和情感价值,要明确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是一种人性关怀,朝向学生的人性向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17],使德育管理过程既符合学生的成长和道德的发展规律,又科学高效、易于操作分析。

(二)从数据主导到生命关怀

学校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关怀学生的生命价值,以帮助德育对象从规训的行为和片面的数据中解放出来。

第一,要重新认识学生主体价值在数字化时代的价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我”在大数据时代的主体价值,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意识[18],数据应是为“我”所用,大数据生成的个性化行动方案应由“我”自由选择、行为规范应服务于自我教育,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师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认识和反思人的价值,明确大数据在德育中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个性化道德教育和挖掘学生内在的主体价值。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功能,从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我意志。

第二,要厘清“人与技术”和“教育与技术”的界限,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在利用数字技术设计德育活动时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学要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持续关注其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通过开展关于爱、友谊、自尊、性教育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个体独特的生命价值和自觉能动性,教会学生关心自我与他人、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及精神世界。[19]这是数字技术无法替代和超越的,也是德育的宗旨和灵魂。

(三)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

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人的教育也是在过程的变化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以培养学生品德为目的的德育活动,同样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以过程的方式展开,以过程的变化、发展而实现的。[20]德育过程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双重属性。[20]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预测功能建构德育的预设性,突出德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即大数据通过深度分析学生行为数据的相关关系,预测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和道德行为趋向[15],以便教师能及时进行教育干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机制应突出德育的生成性和发展性,通过对学生行为的长期观察、深度思考、情感关怀、互相沟通等与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互动,探讨学生各种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复杂情感和深层原因。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德育实践更多是以隐性德育为主导,更强调教师对学生榜样作用、人格熏陶和师生间的情感流动、深层交流,通过人际互动和环境感染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一方面,大数据是教师德育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学生的道德行为数据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使教师把更多时间用在与学生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上,解决德育过程中学生行为背后的复杂情感和多样的认知等问题,促使学生真正地将道德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从外部环境的控制到个体自主自觉活动的过程,大数据负责监测和分析学生的外部行为问题,教师负责处理学生内部的情感和精神等价值性问题,前者为辅,后者为主,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真正地统一起来,才能落实以德育为首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关怀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