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思考

2023-04-11王迎娣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春联传统节日

王迎娣

语文综合性学习被视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调用跨学科知识与经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认知与精神上实现突破。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中华传统节日》是教材中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活动以穿插的方式分解在不同課文的学习中,最后提出活动成功的展示方式。这样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相匹配。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中,需要对“合什么、如何合”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与探究,适当引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以有效达成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目标。

一、根据编者意图进行主题聚合

在语文综合性单元学习中,一些教师喜欢把综合看成是先搜集可以用来开展活动的资料,再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活动展示。在《中华传统节日》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个小组学生围绕中秋节轮流汇报展示:有的学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的演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的介绍如何在家里做月饼,还有的跳民族舞蹈。这样看似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的系列活动中,学生对中秋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与理解显然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通过综合性学习获得提升。对此,教师需要在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适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以编者意图内化主题

在单元页中,编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来表述人文主题,对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语文要素目标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即使从这些纲性的要求中,也能够看出《中华传统节日》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向:中华传统节日是在一代代传承中积淀成的传统文化,从看不见的中国人的“根”,转化为生活中固定的场景;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看,适合了解和认识的是节日的风俗习惯。毕竟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传统节日都有过真实体验,尤其是从国家层面规定部分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的过节氛围显得很浓;学生明显感受到每个传统节日来临,都能够带动生活节奏与内容的变化,更让小学生开心的是在传统节日里,自己的需求常常容易得到满足。对此,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中那些年年岁岁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就可以让学生聚焦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直接感受到的风俗习惯,再介绍自己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到的风俗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了解,不仅仅是通过搜集、调查资料,弄明白具体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教师还要以“活动提示”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这说明应引导学生探究节日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意义,从具体的风俗习惯中,去感受、触摸中国人内在的情感寄托、精神追求、观念体现等,从中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抓手。如端午节的粽子,与屈原相联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在传统文化中的源远流长;清明节的祭祀(祖宗、先烈)活动,让学生从中受到不能忘本的教育,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都体现了传统节日文化所具有的“根”的意义。

(二)以学习需求探究主题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相关学习之中去呢?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转化可以通过问题驱动来实现,而问题又来自于学生对传统节日追根溯源的学习需求,尤其是有哪些自己不理解的传统节日或者自己熟悉却还有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

如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不同地方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有些地方只把它看作是敬老节,学生真正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记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表达的一些习俗,因而值得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又如对于春节学生只熟悉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却不知道本质的内容,因此,在学生围绕春节搜集资料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针对你已经知道的春节风俗习惯,你还想深入了解哪些内容?”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春节风俗习惯的深入理解,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最想弄明白的对象,如传统习俗贴春联有哪些讲究?过春节为什么又叫作过年?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有什么用意与讲究?农历初一这一天为什么有那么大忌讳?现在过春节与古代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显示不同的学生对春节风俗习惯的关注点不同,在学习实践中采取的路径、方法、策略自然也不一样。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自探究最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以小组合作解决互相联系的多个问题。当学生经过努力获得结果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层面深化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突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最终认识到教材安排“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指向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传统精神的传承。

二、注重学习发展体现综合能力

作为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综合性素养的课程组织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通过形式上的多样化与内容上的跨学科来实现,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实现综合性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发展,让学生在哪些能力上有真正的发展。这是教师在《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提高语文能力为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需要综合与调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等,帮助解决问题,但所解决的问题是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服务的,换言之,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属于“语文”的。学生在围绕春节开展学习活动后,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有个小组汇报了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调查:有的汇报搜集贴春联的来历,背诵了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诵读了现存最早的由孟昶创作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有的学生汇报家乡贴春联的多种习俗,贴春联的时间在除夕下午祭祖之前,有欠债的人家早早贴上春联后,讨债的人得要等到正月元宵节后才能进门,当年有丧事的人家一般是不贴春联的,也有贴绿色的春联;有的汇报自己为了写春联寒假里苦练书法的情形;有的汇报自己用画做成一幅奇特的春联;还有的汇报小伙伴发明的用歌曲唱春联,等等。在这些学习成果背后,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整合了美术、音乐、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但都是围绕学生加深对春联这一文化意味很浓的语文知识开展的,教师还可以针对具体的汇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关注方向。如在贴春联的讲究中,对于历史上“讨债”的说法可以略去,对于年内有丧事人家所贴的春联,可以搜集具体内容,体现其家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缅怀之情,这样更能从语言文字学习的层面来体会春联。

(二)以发展跨学科能力为辅

从语文课程标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来看,在发挥跨学科学习整体育人优势中需要“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在《中华传统节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相关的要求分散在单元课文中,以“活动提示”的形式呈现。在《古诗三首》课后提出了任务一: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和相应的节日习俗有哪些,并用泡泡做提示查找资料的途径、内容,以及用表格记录整理资料的方式。在《纸的发明》课后提出了任务二:小组内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根据展示活动成果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资料补充,以伙伴交流的形式提供范例。这两项活动完成后就进入展示交流学习成果阶段。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第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查找、整理、使用资料的初步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体现在跨学科学习上。如探寻端午节风俗习惯的小组,在《纸的发明》课后习题有用时间轴展现纸的发明的历史,于是借助时间轴的形式对端午节风俗习惯的历史进行收集与整理。时间轴的运用涉及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端午节习俗的变迁涉及历史知识,运用这两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目的是弄清楚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端午节主要习俗吃粽子、划龙船等习俗的由来与传说,二是这些习俗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这就是从跨学科的角度体现发展学习的目标。

三、对单元资源进行整合

在统编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采取由小综合(第二学段)向大综合(第三学段)的渐进性安排。在第二学段的小综合中,主要是将相关学习要求附在不同课文之后,分阶段安排综合性学习,充分发挥单元内多种形式资源的作用,最后形成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中华传统节日》所在单元中,课文《古诗三首》学习内容中涉及春节、清明、重阳等节日,直接对接中华传统节日的学习,具有显性资源特征,而课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内容上看只涉及一些传统文化(古代的纸、桥、画)的表达,与传统节日没有联系,但在表达方法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方式与理解方法,体现出适合学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学习的有效路径,属于隐性资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挖掘,服务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学习。由此可见,教师有效整合单元内的显性与隐性资源,就能够让学生顺利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从内容上突出显性资源

在《古诗三首》诗句描写的内容中,包含有春节、清明、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形成了直接联系,因而可以在古诗的学习中,同时开启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是在《古诗三首》学习中,填写课后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下的表格。即从《元日》中找出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等习俗进行填写;在《清明》中找出喝酒等习俗进行填写,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找出登高、插茱萸等習俗进行填写;之后让学生选择其他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将自己知道的习俗填写在表格中,并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形成对更多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二是在学习古诗时,注意为写一写自己家过春节的过程做铺垫。如学生最熟悉也最有印象的春节,除了《元日》诗句中出现的习俗,还可以补充自己知道的习俗,并且选择印象最深的习俗,介绍自己经历的情形或故事。在《清明》的学习中,学生会觉得诗中似乎找不到对这一传统节日习俗的描写,就需要教师适时拓展一些唐宋时期诗人描写清明的作品,如孟浩然的《清明即事》、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等,从具体诗句中,学生能够发现踏青、祭祀属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这样通过联系实际和拓展阅读,可以让显性资源得到突出。

(二)从表达上挖掘隐性资源

这里的表达是单元习作要求与综合性学习要求的结合,重点是从看似与传统节日习俗无关的课文中挖掘出适宜的表达方法,用在综合性学习结果的汇报上,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具体学习中,《纸的发明》在介绍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运用了“剪碎、切断、浸、捣、捞”等一系列动词,准确、清晰地写出了造纸过程中的活动。这样的方法适合介绍传统节日中一些特色食品的制作方法与过程,如月饼、粽子、汤圆等都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注意用制作中的行为动词进行记录,这样在写过节的具体过程时,就能够轻松做到写清楚。在《赵州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美观”时,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运用,课文中是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进行表达,把赵州桥栏板上各种各样的龙从“美观”的角度进行了清楚的介绍。这样的句式,适合用来介绍传统节日中一些活动的开展情况,如放烟花、划龙舟等,以表达节日里人们参加多种活动的情形。

四、学习指导与学生需求相契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性、实践性,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中华传统节日》属于综合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需要将指导嵌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学生需要帮助时适时施以援手,体现出精准指导。

(一)重视引领活动开展

梳理教材中编者安排的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阶段与任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选定节日、收集资料;二是商议展示、补充资料;三是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如果只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学习,容易停留在活动表面,当学生无法深入学习时,活动就失去了动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每个阶段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适时开展有针对性指导。如第一阶段中,教师需要通过追问在所选定的节日里你到底想弄清楚与风俗习惯有关的问题是什么;又如第二阶段中,需要提醒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制作展示学习成果,这种作品制作的呈现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即先搞清楚制作程序与目的(寓意、送给谁等),再按照程序完成制作等;还如在第三阶段,不是将收集的资料依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完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想一想采用怎样的方式能够完美呈现本组的学习成果等。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教师能提供引领性的指导,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以扎扎实实开展,最后形成“我(小组)的系列展示”。

(二)及时实施活动评价

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追求的不是学生从中学会了多少知识、方法、技能,而在于学生能否主动获取知识用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习中能够创造性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完成学习任务。不难看出,这些都不是用分数可以完成的学习评价,还需要将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中,及时开展多样化的立体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要在各个阶段跟进,使学生得以及时调整活动方向,又要在整体教学完成后集中进行总结,为后续进一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服务。

在小学语文《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握编者意图,切实从学习主题、重点能力、有效资源与学习方法等层面找到“综合”的抓手,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真正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春联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新春联
新春联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英语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