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开展“课课练”的教学模式
2023-04-11黄瑞洪
文 / 黄瑞洪
1 小学体育课堂开展“课课练”的意义
在“课课练”教学模式之下的体能素质训练内容丰富,操作灵活,不影响基础教材,合理安排力量、耐力、柔韧性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尤为在少年儿童时期,力量的训练主要是克服体重。如果弓和脚踝的力量增加,便可以进行简单的跳跃和跳绳。通过一些低负荷、快速运动和简单运动的力量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儿童的肌肉纤维,还可以增强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动员能力,从而增强对关节和骨骼的肌肉保护。
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练习内容,“课课练”模式之下的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充分发挥身体潜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它可以改善学生身体状况,提高不同身体系统的机能能力,同时,该模式为开展专项体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堂素质教学不仅是一种反复实践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从整体教学的角度肯定了课堂素质教学设计的意义,充分发挥了课堂素质教学的巨大潜力。
鉴于中国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视,学生的身体状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通过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能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强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的背景下,对“课课练”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和价值。
2 体能“课课练”内容的选择
“课课练”教学模式之下的体能训练内容的确定需要依据当下的学科目标而定。在设计“课课练”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小学阶段体能教学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设计。需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能需求作为“课课练”体能内容制定的依据。同时,在实际开展“课课练”教学的过程当中应根据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天气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对现有的体能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进一步落实我国当下的教学目标是“课课练”教学模式推行的主要目的,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当下的体育教学效果。
2.1 确定各级体育活动发展的目标和要求(1~3级)
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要求(1级:柔韧性、敏感性和平衡能力的初步发展;2级:柔韧性、敏感性、速度和力量的发展;3级:提高灵敏性、力量、速度和心肺耐力。)不同水平的训练目标主要基于身体因素而定,即根据学生身体发展要求逐步完善各级训练目标,针对学生体能具体发展目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各个阶段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也不同。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课标》当中的具体要求,掌握锻炼行为的精神“主体”。
2.2 “课课练”教学模式下体能内容的选择依据
根据“课课练”教学目标,选择体现互补性的教学内容。各体育课从不同的目标领域中选择教学内容,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课课练”中,首先根据本节的训练目标,选择适当的“训练课程”,选择本节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达到本节课程的教学目的。例如,对于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的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前滚翻分腿起分腿坐的动作方法进行初步掌握”。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协调能力和其他身体素质,并考虑运动强度的初始变化。可设计“小运输工人”的综合游戏(练习跨、钻、双向接力跑)利用海绵垫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接力跑比赛,抵消运动强度和联系密度方面存在的弊端,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能。在主教材的训练过程中,有些教材要求学生进行一定体能锻炼,使其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和技术动作要点。这样的课程内容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似,比如武术、体操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多元化设计体能训练内容,例如,在七年级的“拉拉操”教学中,教师需完成教学内容当中所涉及的组合动作的学练,使学生基本掌握拉拉队的组合动作和整体动作。
在选择和设计“课课练”模式之下的体能训练内容时,教师必须注意把握和提高啦啦操的运动质量(动作标准化),这与上下肢的力量训练有关。在展开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发展上臂、下肢肌肉的训练方法,强化上肢的力量和爆发力。例如,在“体力加油”中,为学生组织循环练习,设计“屈体俯卧撑”“蚂蚁搬家”“手推车”“蛙跳”等有趣的训练内容,并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课课练”的教学内容。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基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和学生体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定。学校体育课堂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各种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例如,小学开展体育活动和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则是重视1~2个项目的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和掌握。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不仅要准确设计各种针对性较强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还要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进行选择,满足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3 体能“课课练”的常用方法
“课课练”教学模式必须与学生实际体能情况相联系。根据与各类教材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和学期安排,规划并系统实施“课课练”计划,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确保学期目标的有序实现。
3.1 上下肢结合
上下肢结合是“课课练”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主要教材是以下肢体运动,如50m速跑,在设计“课课练”时,教师会选择与上述肢体相关的运动,并纠正上肢运动中的缺陷,从而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当主要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较高时,如五年级蹲跳练习时,教师可在事后安排综合比赛,主要针对上肢开展练习,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2 “徒手”与“器械”的结合
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方法通过器械来辅助完成教学。例如,垫上运动、球类等训练内容。在组织“课课练”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使用的工具,合理地结合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例如,在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教学训练中,便可在设计“课课练”时,将搬运实心球接力作为跳远的小障碍,充分培养学生的下肢力量以及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如果主要教材是球类,在组织“课课练”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篮球”和“足球”进行各种运动,如接力赛、夹球跳、快跑等。
3.3 适当融入新兴运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课练”教学内容应包括选择具有时尚、现代元素的体育项目,可由教师改进或直接引入课堂。例如,滑板、轮滑和迷你高尔夫等项目有力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敏感性和平衡性;瑜伽、健美操、啦啦队、格斗等现代项目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灵活性、连贯性和耐力。例如,HIIT和Tabata等体育训练项目在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后,能够使学生锻炼身体,提高氧耐力素质。
3.4 专门的辅助性练习与教材组合
基础教材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技能。许多教科书都有专门的辅助性训练内容,以提高学习和实践的效果。以田径训练教材为例,重点介绍了30m速滑、50m速滑和各种接力赛。在设计“课课练”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跑步练习,如后蹬跑、高抬腿和校跑步。这种组合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技术训练,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
4 体能“课课练”的实施建议
4.1 “课课练”与单元教学模块的结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每学期开始前,将制定相关课程教学计划,包括具体单元教学内容和时间表。在一学期之间将有多个教学模块。因此,在设计教学模式的课程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如何在该模块中设计“课课练”的内容,并选择如何将“课课练”内容与模块的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因此,在具体的课程中,应根据体育教学计划的组织结构,每堂课都应该计划一定的时间开展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一般体能或特殊体能的训练当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锻炼项目不应过多。教师应选择和把握“课课练”教学内容开展的时机。按照体育教学的顺序,“课课练”教学内容一般是在基本教材训练后组织的。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练习的环节要紧凑,间歇要正确,分组要合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同时,教师应普遍关注“课课练”教学内容的运动负荷。合理适当的“锻炼”将有助于弥补或提高体育课堂的锻炼强度和练习密度。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基本体育课的体育负荷,精心合理地设计课堂教材,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身体状况。运动负荷量的设计应严格遵循生理功能和渐进的原则。根据人的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恰当开展“课课练”教学内容。
4.2 “课课练”教学模式结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兴趣
在设计“课课练”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从兴趣出发,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体育快乐,在体育竞赛中获得成功和乐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从小学体能教学层面从发,“课课练”教学内容可以针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设计综合性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在校体能锻炼的动机;在体能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小学生应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所涉及的体能比赛的过程中,教师需重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优胜者,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健身认识,逐步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差异,教师应采取扬长避短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兴趣。
因此,针对小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在有趣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并在组织形式上寻求突破。在设计“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打造高效且有趣的体能训练内容。通过组织小组竞争的方式,合理利用个体差异,在互补的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并帮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和爱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比赛当中。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与体育技能发展水平的结合,直观地反映了当代体育教学的进步。
4.3 “课课练”与运动技能发展水平相结合,体现学练技能的递进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课练”的教学内容应以开发实践活动能力为目标,培养核心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体育用品在教学中的使用量和“课课练”教学内容的难度。重点是基于基本教材进行适当增加体育器材。在进行辅助体能练习的过程当中,应适当地运用相关的体育器材,组织学生运用现有的体育技能或活动能力,完成体育内容设计,实现“课课练”教学内容所提倡的互补性,促进体育技能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例如,在迎面接力赛中,“课课练”教学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教材的教学手段,适当增加轮胎、海绵垫等器械,组织学生进行搬运、互动等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向前翻滚”的教学中,通过分析,该技术的重点是学会团身翻滚。因此,在基础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基于团身滚动的辅助“课课练”。运动方法1:仰卧团身翻滚10次/组,完成3组;练习方法2:与老师或周围同伴比较,看谁先在垫子上完成仰卧翻滚10次,每次3组;练习方法3:仰卧在垫子上团身滚动5次,然后向前滚动并且要求滚成蹲撑10次。
5 总结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康运动行为以及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阶段的“课课练”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课练”模式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相对模糊,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需求,而这一点恰巧是“课课练”的独特发展形式。因此,在开展“课课练”教学时,必须根据现有的教学标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在实施“课课练”体育活动的同时,要有效体现“课课练”与教学模块的整体性,深入探索“课堂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体育技能的渐进演变过程,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