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文学翻译视角下中西文化的差异研究

2023-04-06郭淑颖

西部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翻译者中西文化文学作品

郭淑颖

引言

文学作品是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国家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中包含着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英语文学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基于中西文化差异提升翻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体现翻译工作的价值和内涵,也能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更透彻地了解西方文化,以此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奠定良好基础。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翻译工作有利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交融,也能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助推文化创新与优化。因此,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需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综合性考量,基于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推动翻译事业发展, 才能为英语文学背后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基础。

一、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了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发现二者因价值取向、文明起源不同而出现文化差异。认知其文化差异存在的根源,能从多维角度入手创新英语文学翻译模式,也能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克服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采用合理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英语文学翻译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了解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既能使英语文学翻译变得直观,也能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提升翻译的精准性。

(一)价值取向不同

中西价值观不同,西方更注重个体价值,而我国更注重集体价值,因此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生活背景都有所区别。西方文学作品更注重弘扬个人主义精神,文学作品中角色的主体意识相对强烈[1]。我国文学作品更多强调的是集体价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明确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也要避免因差异而出现对立,进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展示主人公夸张的变化以及其生活负面影响,揭露资本主义对基层人物的控制,阐述了在特殊年代下“上层社会”对个体的压榨,以及微小个体在特殊年代的绝望以及挣扎。作者虽然以德语写作,因是现代主义文学名著,英语各种译本比较多,有些还比较精彩,我国有些译者会从英语译本进行转译。翻译过程中可适当加强语言转化,既要准确传递作品的中心思想,也要借助集体主义文学价值观对其进行适当调整,才更有益于我国读者采取正确的态度了解外国文学作品。

(二)文明起源不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其文明起源有关,英国国家多为沿海国家,属于海洋文明,而我国虽然有部分地区临海,但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占据核心地位,属于显著的大陆文明。虽然二者都包含进取精神,但靠近海洋的国家海运事业更发达,且西方人骨子里更崇尚探索与冒险;而我国受农耕文化影响,冒险精神稍显逊色。文明起源的不同也使二者生存环境具有较大差异。我国崇尚勤俭节约,而英国则习惯最大程度获得好的生活,这与我国的生活模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生活环境造就的民族不仅思维意识不同,且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了解文明起源的差异,可进一步窥探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也能适当优化翻译方法,完善翻译策略,尽量构建通俗易懂的英语文学翻译模式。

二、英语文学翻译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英语文学翻译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了解中西文化的思维逻辑、信仰文化和地理环境差异以及相关差异带来的影响。从多维角度入手打破传统英语文学翻译模式限制,有效传达英语文学中的精神内容,既能在领略英语文学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也能避免因相关差异而使受众无法了解被翻译的英语文学[2]。由于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会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因此翻译者会基于目的语读者的生活习惯以及逻辑思维进行翻译,这对翻译者提出更高要求。翻译者只有加强对中西文化的透彻了解,科学分析英语文学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才能在遵循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翻译的基础上,尊重不同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

(一)思维逻辑差异与其带来的影响

思维逻辑与民族发展历史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这也是英语文学翻译的难点所在。例如,汉语中的红茶会翻译为“Black tea”,而“Black coffee”会翻译为清咖啡。中西方思维差异体现在文化差异上,在不同的词句和词语中均有显现,只有充分理解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才能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且我国更重视强调集体价值,而西方文化中个体价值更被看重,因而我国对群体文化的关注也会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产生影响[3]。翻译人员需综合考量文化背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展开翻译,既要保留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底蕴,也要助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才能提升翻译的科学性。了解中西方的思维逻辑差异,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可进一步认知中西方文化,也能对文化差异进行全方位认知,避免因思维逻辑差异而出现基本的翻译问题。

(二)信仰文化差异与其带来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信仰文化具备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与其国家民族意识息息相关。我国影响较广的有儒家、道家和佛家,汉语体系中的许多词汇也由此衍生而来。但西方的信仰文化与我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多信仰天主或基督,相关信仰会对其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信仰也属于文化的核心载体。了解中西信仰文化区别,能深入分析英语文学作品中与信仰相关的故事,更能加强对信仰的深刻理解,并借助理解提升翻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了解信仰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发现英语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与信仰相关的词汇或因信仰而衍生的词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了解信仰文化差异,也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信仰的基础上加强对文学作品深层次内涵的领会,既要保留原著精髓内容,也要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对信仰文化词汇进行转化,才能避免出现张冠李戴行为,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英语文学[4]。

(三)地理环境差异与其带来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其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属于农耕国家,农业起源时间较早,汉语文化中与农耕相关的词汇相对较多;而英国是海洋国家,虽然也会工作,但其工作模式与我国具有较大的区别。了解中西历史会发现我国主要利用牛耕地,而西方主要利用马耕地。由于英语国家离海洋相对较近,因此英语词汇中与水相关的词汇数量众多。有的词汇代表多层次含义,翻译者需要基于语境进行具体性分析,既要了解因环境差异而带来的文化差异,也要在翻译过程中具体分析语言的应用状况,才能提升翻译的合理性。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中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可理解文化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能从多维角度分析英语文学,也能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基于地理文化差异展开适当的词汇转化,提升翻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在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升翻译的精准性。

三、英语文学翻译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策略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翻译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因此,英语文学翻译视角下既要利用不同的翻译模式处理中西文化差异,也要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尊重不同的信仰文化和不同民族的认知习惯。在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以不同的逻辑思维展开翻译,提升翻译的完善性和科学性。我国既要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英语文学中的文化内涵,也要借助科学化处理确保在传递西方文化的同时,向读者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读者合理理解不同文学作品,始终保持较强的辨别力,继而助力民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

(一)了解不同思维逻辑,合理性选择文化翻译策略

中西方居住环境与发展截然不同,因此文化背景不同,不同主体的思维逻辑也有所区别。在此情况下合理化选择语言翻译策略,以多元角度展开英语文学翻译,既能提升文化的适应性,也能在语言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学精髓,使读者无障碍地领略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历史背景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不同,翻译过程中应以不同视角切入,既要尊重文化习惯展开英语文学翻译,也要基于我国国情适当调整书写模式。例如,我国习惯按照从国家到省市区等大小顺序预留地址,而英国多数采用从小到大书写方式。与此同时,我国的方位排列顺序也与西方截然不同,因此在英文作品中遇到的很多单词,需要进行单独解释。了解不同背景下的思维逻辑差异,基于其适当对英语文学翻译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有利于翻译者加强对翻译要素的关注,也能提升翻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翻译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强化对英语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分析,恰当处理语句关系,基于不同情形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借助音译法、意译法、直译法等展开翻译[5]。尊重文化差异,基于文化差异展开翻译,对文学翻译人员提出更高要求。翻译者既要充分了解本土文化,也要了解西方文化,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及时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内涵,进而考量读者诉求,保留原有风味,并适当对其进行本土化翻译。基于读者语言习惯翻译既能降低阅读难度,又能使英语文学变得通俗易懂。例如,翻译时要尽可能地尊重文化差异,在尊重其差异基础上展开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避免出现文化失真状态,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综合考量读者的接受力,避免其因文学作品品读产生文化错觉。此外,不同的英语文学翻译选用的翻译模式不同,在中西文化差异处理方面也会存在一些区别,这对翻译者提出更高挑战。为此,翻译者可适当保留在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孕育的特色词汇,并通过异化翻译模式展开翻译。合理选择语言翻译策略,既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尊重,也能最大程度保证英语文学的原汁原味,使更多读者在领略异域风情基础上领略不同的文学之美。

(二)尊重不同信仰文化,强化对文化适应性的重视

不同区域信仰不同,信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影响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以及工作。中西文化差异中信仰文化尤为显著,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了解不同民族的信仰,分析其情感特质,可进一步提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文化。我国许多民众对道和佛具有崇敬之心,深受众多民众喜爱的儒家文化也与道和佛密不可分,部分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西方民众多对天主以及基督拥有好感。我国将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其中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望子成龙等成语也能阐述龙对我国的影响。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属于一种妖怪,穷凶极恶,因此当涉及相应内容时翻译者可酌情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保留作品的原有情感和原有文化,也要适当展开科学转化,才能方便读者理解。强化对文化适应性的重视和关注,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打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障碍,既能提升翻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递。中西文化具有较大差异,如翻译过程中不能对杨柳树进行着重赞美,将其作为春天明媚景象的标识,因为英国会借助佩戴杨柳表示对故者的哀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适当对相关词句进行转化,从中方文化角度出发适当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提升文化的适应性,才能助推文学作品更好地流传。例如,欧·亨利的小说在我国流传范围相对较广,但其翻译版本众多,几乎不同的翻译版本存在不同的争议,其争议的根源就在于文化差异[6]。甚至部分学者会对小说标题的翻译进行讨论,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部分英语文学作品的标题蕴含深层次的含义,这与时代背景和其信仰文化有关,但直接翻译过来我国多数民众根本无法了解该标题的含义,也无法感受其内涵,反而会使原著失去色彩。在此种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注解,借助注解保留其原作风味,进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实现中西文化的科学化融合,以此助推不同读者在了解英国文学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知。

(三)认知不同民族习惯,助推中西文化科学性交融

不同民族以及区域民众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产生的民俗习惯也有所区别。民俗习惯代表着其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征。我国在悠久的历史中习惯将红色作为喜庆的象征,而西方则习惯用“红”代表不好的场合或者是表达主体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我国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习惯用“吃了没?”“忙什么呢?”作为打招呼的开头语句,我国是想用相关问题拉近社交距离,并不是希望问题能得到标准的实质性答案,所以翻译过程中可基于不同国家的交流习惯进行翻译。不同国家的交流习惯不同,但开头语都是期望营造良好交流氛围,虽然交流模式存在差异,但本质上并无区别。了解不同民族习惯对中西文化的影响,助推中西方文化科学性交融,有利于提升文化的适应性,可借助中西方文化交融实现文化的进一步传播。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正在产生激烈碰撞,不同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发展。而英语文学翻译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我国在翻译英语文学时保留西方文化的精髓部分,也要强化对其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的多层次了解,才能提升文化交流的层次性,确保基于文化氛围的语境呈现,以此降低阅读障碍,使读者深层次了解翻译文学著作。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区别,而价值观又属于影响英语文学创作者的重要因素[7]。西方价值观中较为看重个人价值,认为个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很多文学作品和英语词汇中有许多强调自我价值的词汇,而我国重视集体价值,家庭和企业多以集体组织形式展现[8]。了解因民族习惯而产生的价值取向,基于目的语读者文化习惯进行翻译,减少文学作品中的潜在风险,可助推翻译工作持续性优化与创新。

结语

中西文化具有较大差异,加强对差异产生原因的深层次分析,了解英语文学创作者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其原本的创作情感和文章内涵,这对翻译者提出更高要求。翻译者既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素养,也要加强对不同语种中蕴含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才能表达创作者情感,并借助翻译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因此,我国在培养翻译人才时也需鼓励其积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打破传统翻译模式束缚,也要在翻译模式优化时综合考量英语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才能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为英语文学流传蓄力。

猜你喜欢

翻译者中西文化文学作品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