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精髓要义及时代价值
2023-04-06魏士林刘豆豆
魏士林 刘豆豆
引言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历史合力论”也不例外。马克思逝世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有力推动下,资本主义得以短时间蓬勃发展, 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接连受挫,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受到影响,资产阶级随即对历史唯物主义发起猛烈攻击。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恩格斯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从内容、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要补充。
一、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的时代背景
(一)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曾经影响了民众对于共产主义的信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通过联合和吞并的方式形成了垄断组织,实现了对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独占和瓜分,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更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也使得其制度固有的缺陷逐渐暴露、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
为减轻频繁出现的社会问题,执政者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调整生产关系,以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们也改变了传统的剥削方式和手段,通过提高薪酬、增加福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新式”的措施来协调劳资关系。虽然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其根本目的却是为了更好地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以加快资本的积聚。
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不但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所预想的那样逐步走向没落,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多数民众对资本主义的消亡与社会主义的胜利丧失了信心,进而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怀疑和误解。
(二)历史唯物主义受到资产阶级的猛烈攻击
当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任危机”出现后,一些资本主义吹鼓手随即对其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使唯物史观的发展遭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
当时,社会上部分资产阶级学者打着“反对片面性”的旗号对唯物史观进行恶意攻击。其中,保尔·巴尔特著《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从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指责历史唯物主义只承认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完全忽视了其他因素,将其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中的“青年派”并未深入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却自称“马克思主义者”,其代表人物保尔·恩斯特著有《马克思主义的危险》一书,在书中,他对唯物史观进行教条主义地套用,阐述了人完全受制于经济关系的观点,将历史唯物主义包装成了一种僵死的“社会宿命论”。
种种荒谬不羁的理论,得到了资产阶级当权者的支持和大力宣扬,一度造成了民众认知上的偏差和思想上的混乱,使“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1]604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1]604。
(三)创立之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亟待完善之处
19世纪40年代,初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理论漏洞:以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状况进行研究时,针对的论战对象多秉持唯心史观,于是他们在论战中更多的是强调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详细地分析了社会的经济组成,并着重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经济结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未对社会的政治层面、思想层面等其他层面进行深入、彻底地分析与探讨。他们早期这种强调了内容而忽视了表达形式的做法,在针锋相对地揭示历史唯心主义荒谬的同时,也给论敌们制造出了大肆攻击历史唯物主义的机会。恩格斯晚年发现了这一不足,并明确指出:当时被忽视的还有一点——“形式方面”,即“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1]642。
为捍卫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反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其的歪曲,恩格斯以笔为剑,写就了被称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的五篇信件,即《致康·施米特》(1980.8.5)、《致约·布洛赫》、《致康·施米特》(1980.10.27)、《致弗·梅林》及《致瓦·博尔吉乌斯》,对“历史合力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
二、“历史合力论”的精髓要义
(一)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体合力来源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依据发展至今的唯物史观,我们不难理解经济基础的基本内涵。但无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社会研究中,还是在恩格斯晚年的著作里,他们对这一概念却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表述。例如,在其手稿中所出现的“经济生产”“经济状况”“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等词语,均带有这方面的含义。就恩格斯阐述“历史合力论”的部分著作来看,其中曾出现过诸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604;“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1]608;“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民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1]648等的表述。
“历史合力论”中,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即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1]604,换言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他也并未因此否定其他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604。为佐证此种观点,他举了不少例子予以说明,其中就有德国勃兰登堡的发展一事——作为北德意志的众多小邦之一的勃兰登堡之所以能日益强盛,是因为它通过掌握普鲁士而卷入了波兰事件,而并非依靠自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整体国力的提升。
同时,恩格斯通过对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诸如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1]649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分析,得出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605,却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649的结论。
(二)历史发展不是单个人意志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是许多个人意志的共同作用即合力的结果
恩格斯晚年所提出的“历史合力论”,以以往和马克思一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为基础,秉持了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的观点,着眼于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中的由无数个人构成的合力,而不是狭隘的单个意志间的合力。
事实上,即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各阶级、阶层及个人的意志与目的不尽相同、相互间构成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但其均会通过交互作用形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1]605;在此基础上,这些不同的力间互相协调、互相增补、互相矛盾、互相约束,便形成了“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1]605,最终产生“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合力”[1]605。从力学原理的角度看,合力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多个力加在一起的矢量和,其大小不仅与力的数量成正比,更与力的方向有密切联系——力的方向越接近,形成的合力越大。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活条件作为客观实在而存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也以此为基础,构成历史合力的每一个单独“意志”及其所引导的行为具有差异性,因而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导致“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1]605。不可否认,历史发展的结果往往不是所有意志都希望的,但这并不是说不希望出现这一结果的意志在促成合力中作出的贡献“等于零”;相反,历史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或愿景,他们在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故其实践是一种探求个人价值的活动。虽然个人的计划或愿望可能无法在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里得到完整的体现,但由于“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1]606,是助推历史的“合力”的组成部分,故所有社会个人的意志也必然在历史结果中有相应的实现。归根到底,历史“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1]605。
此外,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1]604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即是说,历史的发展虽然受到许多个人的意志和愿望所形成的无数交错的力量的推动,但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形成的社会历史发展结果及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行动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即“合力”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沿着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的。
三、“历史合力论”的时代价值
(一)历史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角度看,恩格斯在内容上、研究方法上以及思维方式上等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要补充,为其更进一步地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深入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参考。
第一,“历史合力论”从内容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要补充。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初期,针对与唯心史观的论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社会现象时,重视的是对经济因素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其他因素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历史合力论”秉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诸多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并特别指出经济因素在其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还强调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在驳斥一些学者鼓吹的“经济决定论”的同时,也使初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为其更好地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恩格斯对经济因素的强调,为从根本上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历史合力论”从研究方法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要补充。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社会历史时多采用定性分析法,即通过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解释社会历史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力争揭示社会形态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期从质上把握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论”,则采用定量分析法,着眼于某一时代的具体历史问题,运用力学中的平行四边形原理,生动形象地描述个人意志的作用与历史结果的关系,从而对“合力”进行量化分析,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第三,“历史合力论”从思维方式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要补充。恩格斯虽然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描述历史发展的过程,但他并未武断地认为这一形成合力的“图形”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平行四边形,也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平行四边形;在研究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时,恩格斯既坚持了经济因素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肯定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意志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他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但并未无限夸大其主观能动性,因为虽然社会历史由人创造,但事实上却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1]604……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入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借鉴。
(二)当代价值
根据“历史合力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发展由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推动。其中,经济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但是,除经济因素外的其他因素如政治、文化等也对社会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领会并运用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有利于我们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不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凝聚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第一,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切因素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合力”推动的结果。在当代中国,只有始终坚持和巩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才能牢牢地把握住历史前行方向的最大“合力”。
综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串联式”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现代化则是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的赶超式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建设主体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以党的领导为根基、以党的旗帜为方向,我们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应变局、开新局。
第二,现代化作为社会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既包括了经济现代化,又有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它们间均是辩证统一的,即每一种现代化在得到深入发展的同时,都会对其他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或制约,并又必将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依据“历史合力论”的精髓要义,经济因素虽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来自政治、文化、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力量,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未得到充分解决,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在进行社会建设时,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为纲,切实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①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②的要求,在坚定不移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第三,历史的发展由合力推动,而其中任意一种合力都是从无数单个意识的冲突中产生。我们可通过实践和交往将单个的意志力整合为群众意志,借以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力量,促成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使形成的“合力”得到最大化。就“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来说,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则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2]。为从容应对前行路上可能出现的挑战、牢牢把握可能出现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合力论”的指导,坚定不移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切实为民的政策、措施与方案,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硕果,大力激发其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不断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特别是首创精神,激发其创造历史的宏伟力量,为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兴的伟大航程凝聚最强大的人民“合力”。
注 释:
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②“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