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哲学意蕴
2023-04-06陈金兰
陈金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其社会发展思想和理念也在持续地发展和深化,从而不断地指引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创新性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价值哲学内蕴,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蕴涵,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通常而言,立场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由此所抱有的基本态度,亦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一个政党的立场往往具体表现为代表哪些群体,对社会问题持有怎样的态度。一般来说,一个政党的立场,决定了其基本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实践方式。价值立场作为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不同的主体基于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分析和处理种种问题时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40。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归宿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就是最大最高的利益。无论何时何地,中国共产党人都只能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奋斗,绝对不能有自己的哪怕一丁点儿的特殊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意义深远。首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凸显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工人阶级政党性质宗旨的根本规定。在共产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运动。这一思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且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的根本观点。因此,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坚定不移地执行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就成为了工人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基本的价值立场只能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由此,人民立场就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最高代表,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有自己的私利。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也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历史进程中的一种自觉的选择。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难看出,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的代表,根据时代特点凝练而成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虽然语言简练质朴,具体表述各具特色,但是细细研读会发现有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之中,那就是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中国社会谋发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2]。正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国才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的新的伟大历史使命。过往成功的历史经验和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都深刻表明,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是高度一致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
以价值哲学的视角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期许、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高宗旨。在实践中谋划发展也必须以此作为总体导向和首要准则,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而持续的发展,最终使全体中国人民期待和向往的美好生活能从理想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同时也让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步从当下的现实向理想状态趋近,即逐步从实然走向应然。归根结底这其实就是事关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价值取向作为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指一种价值观一旦被人们认定便内化为人格结构中核心部分所具有的定向功能。价值取向往往具体表现在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人的行为等方面,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其突出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实践活动的最终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即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站在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这一边”[3]。初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即中国共产党要立足于人民大众,致力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仍然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价值取向上来看,这一思想表明社会主义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为追求的最高目标,也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共同富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决不允许群众中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它其实是在强调和坚持我们党的基本立场和基本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更是成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价值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中国共产党必须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真诚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充足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当然,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人民群众期待的幸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仅表现在人们在物质生活层面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还包括每个个体物质生活之外的各项权益是否能真正得到保护和保障。因而,不能单纯地在理论层面一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更重要的是把这一发展思想及其内含的价值取向真正贯彻到实处,让它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就是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直面社会中的各种冲突与问题,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走进人民群众,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合理诉求,用实际行动真诚为人民群众服务,切实化解群众忧虑,解决群众困难。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努力给人民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及教育资源、更有尊严和价值的工作机会,更科学文明的制度体制和社会规则,更和谐美丽又便捷的生活居住环境等。总之,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和所有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努力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而且应该在全社会弘扬和倡导这样的价值取向,让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融进我们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让人民满意的价值标准
任何价值观都包含价值标准问题。所谓价值标准,是指判断和衡量客体对于主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最终依据。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之对应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则是价值取向的延伸。“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凸显出让人民满意是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和坚持的最终的价值标准,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40。这句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奉行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人民满意标准,它是评价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标尺。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让人民满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最高价值标准。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从价值观的视域来衡量,“人民群众拥护”这个最高标准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唯一的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继续坚持让人民满意这一价值标准,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终价值尺度。邓小平同志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在谋划和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时依然毫不动摇地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邓小平认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衡量我们党的每一项工作的对错得失,唯一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富裕,是否让人民满意。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提升、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标准[6]。“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强调了客体尺度即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又强调了主体尺度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把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合二为一。它不仅仅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同时也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即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和归宿。由此可见,实现人民利益、让人民满意才是我们奉行的最高价值标准。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在书写人类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才是顺应历史潮流和趋势的,也是一定会成功的。不难看出,人民幸福标准才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然秉持让人民满意的价值标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7]。党的工作做得好或者不好,什么人才有资格来评价和评判?这当然不能是我们党自己,我们党不能自己评价自己,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才最有资格也是最合适的评判主体。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引,努力提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因而,我们一定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作为检验发展效果的最关键指标,努力坚持和践行人民满意的价值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人民满意的价值标准应该融入进我们党的各项工作中,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时刻牢记让人民满意的价值标准并且模范地践行这一标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我们的各项工作。因此,老百姓的口碑才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最高褒奖,老百姓的认可才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最大肯定,我们要矢志不渝地在工作中坚持和贯彻人民满意的最高价值标准。
结语
在价值哲学的视域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和让人民满意的价值标准,是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体。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坚持让人民满意的价值标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又一次鲜明呈现。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科学界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中国社会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且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蕴含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兢兢业业为国家和民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是我们开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征程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