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2023-03-31刘书辰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双碳苏州

刘书辰

[摘 要]苏州是中国工业制造业大市,而制造业的碳减排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点,因此苏州对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更高且更加紧迫。文章立足苏州如何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苏州自身产业发展情况和特点,总结目前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需求和难题,探索“双碳”目标下适用于苏州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可行路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双碳”;制造业;产业升级;苏州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2.056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2-0173-03

1     “双碳”背景下苏州制造业现状分析

1.1   苏州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

总体来说,苏州制造业构建了包括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轻工业、冶金业、石化业等六大超过千亿产值的主导产业。然而,目前苏州制造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少企业仍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底端,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先进制造业总体缺乏核心竞争力,未能彻底打破核心技术垄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外资占比过高,重点领域产业链条不完整等[1]。对此,苏州市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推动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2   苏州制造业碳排放情况分析

制造业是苏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近30年,苏州的制造业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苏州成为国际化制造基地,这也造成苏州碳排放量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意味着苏州面临巨大的减碳降排压力。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来看,2016—2020年,苏州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年消费标准煤量分别为8 485.04、8 507.82、8 703.65、9 002.79、8 760.51万吨,将该数据与其他城市进行横向对比,这里选择北京、重庆这两个同为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十强之一的城市作为比较对象:北京市2016—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年消费标准煤量分别为6 916.72、7 088.33、7 269.76、7 360.32、6 762.10万吨;重庆市2016—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年消费标准煤量分别为3 771.81、3 933.85、4 072.82、4 201.55、4 262.76万吨。从数据上可看出,北京和重庆的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均低于苏州,原因为2021年北京的人均GDP为18.4万元,与苏州17.75万元接近,但北京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3.8%,因此工业耗能较低;而重庆的第三产业占比与苏州相近,第二产业占比略低于苏州,2021年人均GDP为8.69万元,与苏州GDP的比例及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比例非常接近。

根据2020年GDP十强城市能耗报告的数据,苏州第二产业占全产业用电量的比例达到了85.6%,远高于其他十强城市,同时单位用电量支撑的GDP为13.24元/千瓦时,仅相当于北京的42%,这个数据反映了苏州受到工业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影响,高耗能产业拉低了单位用电量的产出,苏州的第二产业仍有较大的节能降耗空间。

2     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和面临的问题

2.1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面临瓶颈

苏州的产业结构相对偏重,传统产业能源消费量约占规上工业总能耗的80%。虽然传统行业由于要素成本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增加以及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影响,拥有加快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但传统产业自身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也让其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面临诸多问题。

2.1.1   决策者战略思维与发展观念僵化

传统产业的工艺、市场、产品与技术已经成熟,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后,公司决策者往往适应了当前的发展模式,战略思维和发展观念逐渐僵化,不愿意承担风险与较高的成本去寻求转型升级[2]。公司的管理层采取保守固化的管理方式,影响甚至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最终导致核心技术缺乏、更新迭代慢,逐渐被市场淘汰。

2.1.2   转型方向与模式不明确

部分传统企业未能正视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对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模式缺少明确的认识,在尚未找到未来竞争的着眼点与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就盲目推进智能化、数字化项目上马、扩大投资。企业由于没能把握好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难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推行策略,往往导致事倍功半,实际生产效率难以提升。

2.1.3   傳统产业绿色转型技术不足

目前,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仍存在根基薄弱、成本高、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以钢铁行业为例,虽然部分污染物如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的减排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在低温脱硝、转炉干法除尘技术上仍存在技术瓶颈或成本过高问题。节能减排技术的薄弱造成了污染物难以达标排放,必须依靠购买设备或提高生产能力等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从而给企业造成经济负担。

2.2   中小型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能力与动力不足

就企业规模而言,苏州绝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而苏州中小型制造企业很多都处于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可总结为如下3点。

2.2.1   转型升级的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

中小企业普遍难以负担起数字化转型中购买使用技术、组织流程重构等方面的高额成本,而在完成转型升级后还要进行高密度的资金投入[3]。即使顺利完成“智改数转”,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显现,这导致企业回收投入资金的周期较长,企业转型升级后的财务压力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意愿。

2.2.2   技术改进上缺少拥有成熟方案的合作商

部分企业所使用的设备是非通用设备,重新设计和制造的成本较高,同时由于企业体量小,需求量有限,可供企业选择的技术服务合作商较少,难以在市场上寻找到成熟的方案及设备,且投入较大,给企业运营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制约了技术改进的步伐。

2.2.3   智能化改造后企业面临人才缺口难题

劳动力和资金密集型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后,虽然可通过减少技工来降低人力成本,但智能化改造也对技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工人只需要掌握本道工序的工艺要求,而改造后需要全面掌握前后道工序,导致企业的综合性技工人才短缺。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企业无法实现人机同步、人机融合。

2.3   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过程中存在堵点

近年来,苏州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全面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然而,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问题。

2.3.1   企業生产过程未能完全同互联网结合

苏州以中小型制造业为主要代表的很多企业在生产方面同互联网的结合非常有限,企业大多停留在营销与管理互联网化阶段,在生产上,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工业2.0或者3.0阶段,距离数字化与工业4.0还有较大的距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苏州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中的大部分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是代工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缺少建设现代智能工厂的基础硬性条件。

2.3.2   数据上云存在困难

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制造业上云成为普遍趋势。企业上云可以节约信息化构建成本、提升管理水平,但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数据上云方面存在困难,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电子看板及报表,制造生产、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大多通过手工登记的形式完成,无法实时同步业务状态,输出数据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工业互联网所需的数据需求。

3     “双碳”战略下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

3.1   科技创新助力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

一是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智慧化管理,实施节能改造和用能监测预警,加快形成煤、气、油和可再生能源等互为补充的能源结构。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通过改进管理体系和生产技术等手段实现生产全过程“绿化”,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依托已有优势,坚持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淘汰改造落后产业,解决产业发展空间问题,全面补全、强化新能源产业链,积极布局突破清洁能源核心技术,挖掘一批绿色低碳核心技术,加强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术供给,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在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位置。

二是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削减非电工业行业用煤总量,加快终端用能电气化。积极在工业制造领域推动电能替代与数字化相结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提供灵活、高效、低能耗的能源服务。立足“双碳”战略,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与政策支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投入更多资本,不断推进技术革命,实现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

3.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支撑策略

一是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政府需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与服务工作,提高科技人才的有效识别能力,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人才数据库,以多元化方式从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行业引进顶尖人才,搭建起人才流动的桥梁,鼓励其建立创新发展团队,给予其针对性的物质精神双重激励,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社会价值感。

二是加强产学研三方协同发展,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科教资源,积极促成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展深度合作,鼓励高校开设智能制造、数字化等相关专业,全面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推进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共同培养一批行业领域复合型人才[4]。

3.3   绿色金融推动低碳转型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规模庞大的资金支持,而政府资金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资金需求,因此缺口的部分需要依靠金融市场来扶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资金、生产、消费转向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够为苏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动力。

一是打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降低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业务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业务风险。二是完善内外部激励和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倡导企业和个人进行绿色消费,强化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建立健全绿色消费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政策;另一方面,需建立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强化金融机构内部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三是推进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调动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金融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成立绿色发展基金,满足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带来的绿色投融资需求,让金融机构承担起传播绿色金融理念、助力绿色金融服务建设的重要责任[5]。

3.4   以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通过抓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主动权,推动苏州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数字化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加大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中心等网络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整合政策、金融、人才、供需、云化软件、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等公共服务资源,构建大数据网络中心和互联网服务平台,帮助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转型升级。二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效融合。近年来,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已经深度融合,将数字经济作为联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桥梁,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并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促进产业交叉融合,创新业态模式,在相互支撑、高效协同的动态融合过程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加快催生绿色新兴产业。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并催生新业态,如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提升清洁能源使用量,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加速聚集新能源上下游产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发展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新能源龙头

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绿色制造:“双碳”目标下的制造业转型焦点[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2(6):24-25.

[2]王舜,范帅邦,钟志成,等.双碳目标下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以辽宁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2(23):28-30.

[3]张瑾华,陈强远.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分析[J].企业经济,2021(8):36-43.

[4]颜欢.“碳中和”背景下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探析: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J].市场周刊,2023(2):60-63.

[5]肖贵玉.“双碳”目标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路径[J].智慧中国,2022(2):24-25.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双碳苏州
践行“双碳”目标 做优营商环境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苏州一光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