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2年“行知路”:一所薄弱村小的创生与蜕变

2023-03-31喻小琴杨瑞清

中小学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陶行知教育思想乡村教育

喻小琴 杨瑞清

摘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主动探索。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从一所薄弱村小到现代化教育集团的发展历程呈现如下启示:一是思想领航,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二是自主探索,开展22项行知教育实验,形成进阶式办学实践样态;三是开放办学,以行知基地为圆心,构建多元融通、共建共享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 乡村教育;乡村学校;行知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行知基地;大情怀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2-0020-04

注释: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大课题“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究”(课题编号:A/2021/13)的研究成果。杨瑞清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1981年毕业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院,42年扎根乡村办教育,2022年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但是,促进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外在帮扶,更是学校积极面对当下乡村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基于自觉责任担当的内生力量,主动探索因地制宜的行动路径。这正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行知集团”)40余年来的坚守和一以贯之的追求。

从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失学率和留级率严重、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的一所薄弱村办小学(原名“南京市江浦县建设乡五里村小学”),发展成为有3000名师生,涵盖幼儿园、小学(3所)、初中、行知基地的现代化教育集团,形成融合学校-家庭、乡村-城市、国内-国外的行知教育实验样态,从一个9亩地的校园创生出占地300亩的全国乡村学校典范,行知集团的探索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梳理学校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行知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和基于此进行的创造性建构。

1. 传承与创新: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转化为生动的办学实践

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传承、践行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

其一,从时间维度看,学校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历经了四个标志性阶段。第一阶段,1981年创办行知班,初步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劳动教育为主要方式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第二阶段,1985年创办行知小学(由五里村小学更名),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教育观,开展村级大教育,打破乡村办学的封闭状态。第三阶段,1995年进行赏识教育实验,实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精神和儿童“六大解放”理念,提出“学会赏识”“花苞心态”等教育理念。第四阶段,2015年组建南京市浦口区第一个教育集团,提炼出“共享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学校,共育时代新人”的办学宗旨。

其二,在物化空间上,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风景。学校以陶行知“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等思想为引领,注重对老校舍、新教学楼、行知教育馆、学校历史展览区、“一片小树林”等进行美的改造与建造。学校精心设计的标识由一枚印章“gan”(陶行知先生自创的“行知行”合体字)和一朵小桃花(桃花是陶行知先生喜爱的花,与“陶”谐音)构成,意味着办学要知行合一,要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灿烂。

其三,在实践行动中,为具体落实陶行知教育思想,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九字行动宣言”。其中包括“我”:即从我做起,高扬主体精神,做学习、工作、生活的主人,做有担当之人;“爱”:即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成为有情怀的人;“真”: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言行一致,返璞归真;“事”:即人人都是劳动者,人人都是奋斗者,人人要做有意义的事;“用”:即学以致用,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提倡“活用书,用活书,用书活”;“新”:即办学要推陈出新,学校还能更精彩;“大”:即小学校要办大教育,要培养“大志、大气、大爱”的大写的人;“恒”:即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乐”:即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辛苦就是幸福,疲惫就是陶醉,奋斗就是享受。

2. 融合与重构:从三维要义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行知集团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实际相融合,整体构筑了大情怀育人体系,其中包含如下三维要义。

其一,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下,学校以“让平民子弟享受精彩教育”为理念,提出乡村教育要培养的不是精英,而是一群有担当、有贡献的普通劳动者,是胸怀“大志、大气、大爱”的乡村儿童,他们要有“健康体魄、劳动身手、科学头脑、艺术志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培养有担当的学生,需要有大爱的良师团队。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思想引领下,学校要求教师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怀学生生命、赏识学生成长为育人方略,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要爱孩子的家长,要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

其二,以“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切生机,关心生态”为关键内容。首先是学会爱,用爱成就爱,用爱去关怀生命,让每位学生成为大爱之人;其次是在做中学、事上练,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努力克服“读死书”的倾向;再次是学会赏识,让教学充满生机活力,教师要修炼“花苞心态”,既欣赏盛开的鲜花,又善待遲开的花苞,坚决走出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误区;最后是系统建构,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创建人人都是影响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正向要素的良好氛围。

其三,以“伦理、情怀、责任、使命”为文化要素。从文化的角度看,大情怀育人体现的是以爱为根本的教育伦理、自觉担当的责任情怀和更深层次更宽视域的使命愿景,即让乡村老百姓通过学校看到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这些也都沉淀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和行动准则。

行知集团办学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不断与陶行知先生对话,并以实验的方式将先生的教育思想表达出来。40余年来,学校办学实践历经村校一体生活育人阶段(1981-1993年)、城乡联合实践育人阶段(1994-2006年)、国际交流融合育人阶段(2007-2014年)、文化共享生态育人阶段(2015年至今),共开展了22项行知教育实验,包括小幼衔接实验、家长学习班探索实验、不留级实验、赏识教育实验、“三小”课堂实验、教师发展学校探索实验、“五好陶娃”评价实验、行知中学小班化教学实验、教学做合一新探索、以美育人涵养行动等,涉及德育、课程、教学、管理各领域,指向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这些实验是学校几代人用实际行动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是勇于打破常规束缚、破解办学难题的自主探索,形成持续进阶的实践样态。

1. 开展“做真人”的生活德育实践

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从儿童身边的生活中寻找德育资源,让德育实践融入乡村生活,融入村校、城乡、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感悟体验,体会“做真人”的基本准则。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学校注重通过场馆打造和活动开展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走进法治教育馆、廉政教育馆和党史国史教育馆,以及参加行知文化节和“我爱我家(班、校、家乡)”等系列活动的真实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激励,用真实的故事培养学生讲真话、求真知、办真事、做真人。特别是在“五好陶娃”评价实验推进过程中,学校遵循“尊重、信任、理解、激励、包容、提醒”六大原则,鼓励教师从文明行为、学习、健康、艺术、劳动等多方面发现学生的优势,真正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善待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自信绽放。

2. 开发“提升生活力”的生长课程

学校以“提升生活力”为内核进行课程建设,通过联合的方式让课程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和身边的生活中,形成“基于生长、滋养生长、促进生长”的生长课程体系。这些年来,学校从最初扎根乡村生活、用乡村自然资源建构的“学习农村科技、了解农村建设、体验农村生活”的三农课程,逐步发展形成包括行知文化课程、生活德育课程、奥林匹克课程以及国际理解课程的四大课程群。在此基础上,现阶段学校主要围绕生命涵育和社会实践两大课程群进行系列课程开发,建构了系统完整的“生长课程”品牌。其中生命涵育课程群包括体育与健康、品德与修养、语言与文化、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究、实践与创新等六大类共50多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群包括三农体验、研学实践、中华文化开放、身心实训、革命传统教育和STEM等六大课程领域,共24个课程模块100多门课程。课程建设唤醒了包括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等各个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的精神资源互动共生的状态。

生长课程的实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价值潜能挖掘,旨在促进乡村儿童生活力的提升。一方面,学校把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融入自然和学生生活体验中,使学习与学生的真实成长相关联。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在三农体验、研学实践等活动中创生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3. 建设“成为主人”的生机课堂

学校的“行知班”早期主要是为解决乡村学生失学、留级、厌学等问题进行的实践探索,如今主要聚焦于深层次教学改革的探索,倡导课堂教学要回归儿童经验,通过构建生机课堂,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一,以12个“学会”为教学原则。在六原则基础上,学校提出了课堂上的12个“学会”,即“学会倾听、学会请教,学会敬畏、学会自豪,学会陪伴、学会感激,学会发掘、学会分享,学会反思、学会等待,学会批评、学会分担”,分别赋予其独特的内涵解读,并要求教师将其贯穿教学始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

其二,以学与教两个维度的“三小”为关键行动。从学生学习的维度,学校创造性地改编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凸显学生“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的学习主体意识,即鼓励学生要做互相关爱的小朋友、即知即传的小先生、自觉独立的小主人。在教学方式上则以“小问题、小探究、小展示”为主,形成模块式学习样态和流程化操作策略。

其三,以“三看”为评价方式。学校强调课堂评价重在“三看”,一看有没有聚焦事件,这里的事件是指场景、任务和引擎,即课堂中学生是不是有事可做;二看有没有改进工具,即有没有提供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工具,如以“问学手册”“学习单”“课堂观察量表”等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三看有没有收集证据,即在学习流程中收集、记录事实和数据,评价学习的完成度,让学习“可见”。

学校以行知基地为依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联合办学,逐步形成开放协同、共享共生的教育生态。

1. 建设融通多方资源的开放式行知基地

学校融通多方资源建设行知基地,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行知基地的建设经历了四次进阶。第一阶段,学校于1994年首先利用周边的闲置土地创办“实验农场”,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体验。第二阶段,学校探索开发校外半径2公里和5公里内的社会资源分别形成“核心资源区”和“拓展资源区”,将当地两位农民企业家的400亩艺莲苑和200亩枣林引进学校,成为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和学习的场所;同时聘请两位企业家担任学校科技辅导员,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第三阶段,学校进一步整合校外半径30公里内的社会资源建设“联络资源区”,即把天文、地质、古生物展览馆等资源引入学校教育,并与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合作成立行知基地勞动教育实践中心,实现1+N资源整合。第四阶段,学校将校外100公里内设置为“研学资源区”,使省内外各类优秀文化资源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资源。

行知基地坚持“做为中心”,注重实践育人品质的提升,如今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为5000多名乡村儿童的日常教学活动开展、近50万名城市学生的研学实践活动以及超过1.2万名境外师生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搭建了平台。

2. 构建联合多方力量的共享式教育生态

学校还探索以行知基地为圆心,以乡村、城市和世界为半径画圆,通过村校、城乡和国际联合办学,形成多元融通、共建共享的教育生态。

其一,村校联合,实现家校社共同发展。学校1991年就开始探索以联合的方式办村级大教育,破解乡村学校资源不足的难题。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小幼衔接、家长学习班、校办产业等方式形成学校与乡村之间的链接,全方位整合共享乡村的农田、工厂、茶园、鱼塘、村部、农户等资源,学校融入乡村,乡村帮助学校,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农民教育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局面。

其二,城乡融通,创建高品质学生研学实践基地。2005年,行知集团探索将乡村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学生开放,系统开发“融进行知文化,亲近乡土文化,触摸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实践活动模块,实现城乡融通,为城市学生了解乡村文明、乡村儿童理解城市文化搭建了高品质的研学实践基地。

其三,国际协同,打造中外师生文化交流平台。2007年,伴随南京行知苑对外交流中心的成立,学校开启了“世界学校共建”探索之路,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把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到乡村学校。随着持续创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国家汉办的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实施新加坡学生中华文化浸濡、马来西亚爱心教育、美国孔子课堂、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论坛和中华文化“云播中心”等群体项目以来,学校办学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行知集团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文教师累计开办40多个研修班,培训华文教师超过1000人,并且通過开展海外直播课堂实验,向世界分享行知教育思想、育人经验和中华优秀文化,学校育人方式也在持续的国际交流中不断改进优化。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4.

[2] 杨瑞清,等.爱满天下:建构大情怀育人体系[M].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12.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陶行知教育思想乡村教育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