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自己当作方法”:要义认知与价值迁移

2023-03-31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哲学主体思想

成尚荣

学界最近有句很流行的话:“把自己当作方法。”直觉告诉我,这一见解很独特,含义丰富深刻,完全可以用在教育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上。但是,其价值指向与内涵我还不清楚,不能只是凭感觉和想象来迁移,于是我请朋友帮助搜集有关资料,终于有了一些理解。

原来,“把自己当作方法”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是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和《单读》主编吴琦的对话实录。项飙先生在书中以“新的眼光”(杜威就是常常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解释教育的)看待社会,发现当下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盲目向“中心城市”聚拢,几乎成了一股潮流。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下,乡土都被“边缘化”,在地文化很有可能不断稀释以至消逝。面对这一现实,他提出了“把自己当作方法”这一观点,并将其界定为一种方法论。其要义是,如果对于上述现象不研究不改变,人们的文化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会发生扭曲,会给社会文明和地域发展带来许多困境。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自己,即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现实持守一种实然的态度;还要相信和依靠自己,通过自己来改变自己,并强调主体间性的力量。若此,任何地域都可以成为“中心”,这是一种心理逻辑和认知上的自洽。借助这种方法论,人们可以解放自己、创造新的世界。

“把自己当作方法”,对于这一观点我很认同,而且如果将其迁移到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上来,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肯定是有效的。学科间的互通互融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窗,开辟了另一个通道。一如黑格尔所说,“每个个体,凡是在实质上成了比较高级的精神的,都是走过‘人类精神发生’这样一段历史道路的”,其“本质上是原来就具有的一种遗产,确切点说,乃是一种工作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看,“把自己当作方法”是人类文化的“遗产”,是我们可以共同享受的成果,它既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也具有教育学意义。

首先,“把自己当作方法”有个理论前设:人是主体。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可以成为主体,只有当人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时才可能成为主体,“发出”“参与”的过程是确认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把自己当作方法”,核心是把自己当作主体,开发自己的内生动力。亚里士多德曾经把能为其他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哲学叫作“第一哲学”,借鉴这一说法,我想把内生动力叫作人生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完全可以的。只有把自己当作方法,才能开发“第一动力”,进而在其驱动下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还可以反思一个问题:“把自己当作目的”对吗?哲学家们都說人是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但“人是目的”并不意味着“我就是目的”,如果“把自己当作目的”,那么就会让自己的发展走进怪圈,而把国家、民族之“大我”丢在一边。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把自己当作方法”是对“我就是目的”的批判与反思。

其次,“把自己当作方法”是一种思想方法,而不是一般的技术性方法。这一思想方法的本质,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当下的社会现实。有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所以停滞,正是因为缺失这样的思想方法。在使用这一思想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意义和格局,也决定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向及其价值判断,由此逐步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其二,反思自己是落实“把自己当作方法”的基本方法。反思自己,有助于个体反身抽离,客观地审视自己,让自己更开放、更理性,进而客观地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创造生活的意义。其三,“把自己当作方法”是让自己在主体间性中学会沟通、协商、对话,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把自己当作方法”能够推动构建起一种哲学—做的哲学。方法的实质便是做,便是实践,坐而论道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知行合一才是行事的原则。英国哲学家加里·考克斯在《做哲学》的导语部分明确指出,“哲学,与其说是一个知识体系,不如说是一种行动”。他还比喻,“在某种程度上,你只要拿起一个网球拍,打几个球过网,甚至是下网,你就是在打网球了”。显而易见,“把自己当作方法”就是做的方法,让自己行动起来,球能过网固然好,但下网也没关系—因为你在做,在行动,在改变自己。

限于篇幅,这篇小文无法展开详谈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把自己当作方法”,但没关系,以后我们还有机会。

(编辑 王淑清)

猜你喜欢

哲学主体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思想与“剑”
菱的哲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