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如何成为“学”:走向有意义的学习

2023-03-31唐娟红

中小学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寒号鸟环节课文

唐娟红

“演一演”,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因喜闻乐见而被广泛应用,但若处理不当,往往会让“演”变了味。比如:为了热闹而演,为了好看而演。“演”,成了课堂的摆设,缺乏学习的含量。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让“演”成为“学”?最近笔者在执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一课时,在几次的教案修改、磨课中,对这个问题有了较深的感悟。

第一次上《寒号鸟》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老师:这么有意思的故事,我们能把它演出来吗?要想演好故事,我们先要读好故事。

接着,我按部就班地按照读故事、记故事、演故事这样的环节一步步把课上下来。我说读故事,学生就读故事,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读故事;我说记故事,学生就记故事,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记故事;我说演故事,学生就上台演故事,但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演故事。

上完课后,一直在听课的校长给了我一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先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这不就是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图、先整体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吗?我听了豁然开朗。的确,我们的课堂不要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孩子走。

第二次上这一课时,我对这个环节进行了改动,先抛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你们能从这么好玩的故事里发现什么道理呢?我建议小朋友们可以当回小演员,走近故事中的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当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时,我又卖了回关子:“不急,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怎么才能演好故事?”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我们究竟要干什么”的过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启发孩子们先学会整体思考,而后再一步步展开学习。学生经过充分探讨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梳理:读故事-记故事-演故事。表面上,教学环节与第一次一样,还是读、记、演,但实质却不同。前者,学生是被牵着茫然地学;后者,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从课堂学习效果来看,第一次上课时,课堂很“闷”,很多孩子不太清楚教师想让他做什么,需要去揣摩教师的心思;第二次上课时,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他们真的成了要完成这次任务的主人公。在讨论环节,学生有问答,有争辩,有补充,有质疑。

任务的整体呈现,促使学生做整体的思考。尽管对学生而言,第二次的任务比第一次(老师直接告知)难度更大、挑战性更强,但在第二次的课堂上,我明显看到了学生积极投入的学习状态,在此情境下,问题的解决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学生在参与每一个活动时都要明白,我究竟要学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而不是“演到哪里是哪里”。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我采用的是评价标准前置的方法。在读故事、记故事、演故事三个教学环节,我都把评价标准做了前置处理。

在“读故事”前,我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

老师:我给大家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争当“三星朗读小能手”。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朗读小能手”呢?

如果你读出节奏了,那你能成为“一星朗读小能手”;

如果你还读出韵律了,那你将成为“二星朗读小能手”;

如果你足够厉害,还能读出角色的语气,那你就是名副其实的“三星朗读小能手”了。

教师亮出标准后,学生先在座位上自由练习,再跟同桌合作,完成分角色朗读。学生先自己评价可以得几星,然后教师再指名请个别学生站起来读,或男女生对读。读后,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在“记故事”前,我是这样处理的:

练习的时候你能做到以下两点吗?(1)记住台词;(2)融入角色。

在“演故事”前,我提出的评价要点是:

(1)熟读“剧本”;(2)分配角色;(3)演绎表演。

每一次亮出评价要点,我都讓学生事先清晰地知道:怎么读算读好,怎么记算记住,怎么演算成功。

在这堂课上,评价要点的前置让学生明确了读故事、记故事、演故事的学习标准,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对照标准,用心完成一项项小任务。比如:当学生读不出韵律时,教师指导他们关注押韵的字,可以入情入境、摇头晃脑地读,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这样的方式。

也许学生在一堂课上未必能达到评价要求的最高标准,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里,要往哪里走、往何处用力。总之,教学过程中评价要点的前置,避免了盲目地“演”,真正把导学、导教、导评落到实处。

记得第一次上这堂课时,我一想到要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就有一连串的担心:他们上台后会不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演?会不会说着说着就忘了词,待在台上冷场?会不会只顾说台词而忘了加动作?于是,我找来几个比较放得开的孩子,利用课间和他们练了几遍。看着他们入情入境的表演,我终于松了口气。

没想到,在磨课过程中,听课教师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学生的表演看起来很成功,但怎么感觉很假,像事先练过的呀!”的确如此,我们应当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因此,像我那样的课前排练是不可取的。可是,真让学生自己去演,我还是不放心。就在这时,校长给了我一个建议:“你这节课要完成的就是教学生怎么演。”

我恍然大悟。学生“演”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学”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第二次上课时,调整了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老师:我们怎样才能演好故事?可以分三步,包括熟读“剧本”、分配角色、演绎表演。孩子们,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已经达到要求了,哪些方面还需要练习?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小朋友们已经轻松完成了第一项任务—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思路,分清角色,揣摩了角色的特点。接下来考验我们的是第二、第三项任务。

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上台演绎表演。

老师:我想毛遂自薦当导演,和你们一起排练。哪些小朋友想上台?我们分配一下角色,有寒号鸟、喜鹊、“画外音”,还有吗(太阳、北风)?

老师当场指导,学生合作表演。

评价表演:台下小观众上台,给自己喜欢的演员贴苹果贴纸。

这些细节都是我精心设计的。我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不说话的角色,如太阳,让扮演者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从而明白自己什么时候出场、退场。虽然这个角色不能出声,但为了让其更有存在感,我特意提醒扮演者出场时可以站在椅子上,还让学生们为他找个可以“说话”的角色,比如北风。我让坐在下面的小观众、小评委们充当群众演员,当北风,并且提醒他们要把控好吹的时机。学生们一读课文就发现了,当“画外音”读到第五小节“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时,群众演员就要开演了:呼呼地吹;当“画外音”读到第八小节“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时,群众演员又要登场了:呼呼呼地吹。由于两次天气冷的程度不同,所以吹的声音、次数也要有变化。坐在下面的学生非常起劲,他们读课文时真的营造出了一种寒风呼啸的恐怖气氛。同时,我也给“画外音”提了个醒:轮到角色上场时,要注意停顿,给足时间,要边读边留意他们的演出情况。这节课,我各选了五个孩子上场演喜鹊和寒号鸟,再把这几个孩子分成主角和配角,但允许每个人自由发挥,还用上了激将法:“要是你的配角表演得出色,你就可以出任主角哦。”台下的小观众、小评委们人手一张红苹果贴纸,演出结束后,可以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

事实证明,这样以“学”导“演”的设计很成功。整个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让“演”成为“学”,真的落到了实处。

四、从关注演的形式到关注演中的知识含量

“演”只是一种活动、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我们切不可把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放在一边,空留热热闹闹一场戏。因此在整个“演”的环节,教师要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就语文来说,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朗读、理解、对话、思辨等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读故事环节,我指导学生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在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中,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对话中语言的有趣之处,特别是其明快的节奏:字数上,三三四四或三三五五;句尾押韵,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还有,寒号鸟后悔的话都一样,这是童话故事中惯用的反复手法……

学生演完后,我又以记者的身份,通过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问寒号鸟:“你现在知道了吧,只顾眼前,不想将来,在灾难来临时,会怎么样?”

问喜鹊:“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晚上,你在干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幸福?”

问观众:“看了表演,从故事中你看出了什么道理?”

这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故事内容,而且让他们从不同立场去发现问题。学生说出的道理就是他整合所获得的信息,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这些都可成为其思维的生长点。

在“演”中,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形成了什么素养?这是需要我们重视和追问的。让“演”成为“学”,在“演”的动态生成中,真正让学生获得成长,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编辑 毛 竹)

猜你喜欢

寒号鸟环节课文
寒号鸟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解救寒号鸟
被误会的寒号鸟
背课文的小偷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背课文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